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科技创新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尚荣 李诗源

  摘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作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区域性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已成为青海省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基地。但是,试验区目前仍处在低层次和粗放型的初级阶段,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科技创新人才不足,严重制约了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因此,需要认清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科技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策,提升循环经济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柴达木;循环经济;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097-03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增长35倍,人均GDP突破1 000美元,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青海正处于新的发展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资源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青海未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2005年10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柴达木地区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列入国家第一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立,意味着资源丰富的柴达木盆地将改变资源开发低层次和粗放型的现状,通过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和永续利用,发挥柴达木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优势,提高资源开发的综合利用水平,从而促进青海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西部乃至全国的循环经济发展积累经验,发挥示范效应。
  
  一、科技创新对循环经济的意义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
  科技创新是一项新工艺、新产品从研究开发到生产到投入市场并进入应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过程。它强调的是新工艺、新产品的首次商业应用,强调技术与经济的直接结合。它的特点主要有:第一,科技创新是高风险活动;第二,科技创新可使创新的企业和个人获取高收益;第三,科技创新具有创造性或先进性。
  欠发达地区由于在自主创新方面所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在创新过程中更多依赖于单纯地机械模仿,而没有将外源性的技术模仿转变为内生性的技术创新动力,由此制约了其经济发展的水平。在采用技术模仿创新的初期,技术模仿能力明显提升,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当单一的技术模仿优势发挥到一定时期,技术模仿能力呈下降趋势,因为发达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使核心技术的获得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欠发达地区不通过技术的创新实现技术能力的提升,就会丧失技术模仿的优势,技术水平出现停滞,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开始扩大,经济的持续增长出现中断。因此,欠发达地区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构造“技术模仿+技术创新”的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技术创新后发优势发挥的过程就是外源性的技术模仿转变为内生性的技术创新的过程,使技术创新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
  
  (二)科技创新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构建的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形态,是遵循资源“3R”原则建立起来的以清洁生产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和环境无害化技术为主要载体的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宗旨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和节约资源,它注重的是如何在既定的自然资源存量下,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追求的是资源的减量化、高效利用和有效配置。与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同,循环经济放弃短期的表面物质追求,通过把废弃物开发为新的资源,最大限度地重复利用物质和能量,旨在系统地使经济中的总体资源增值,实现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很显然,循环经济是一种高层次、高端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必须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基础,其整个过程都贯穿了对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依赖性。
  1.科技创新是循环经济赖以实现的技术基础。循环经济的运行和实现,需要相关领域的一系列技术支持,包括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回收和再循环技术、环境监测技术、预防污染工艺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等。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显然不可能为这些技术的生成和发挥提供太多的空间和足够的激励。因此,发展循环经济首先有赖于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2.循环经济包涵着科技高级化的本质。循环经济着眼于变“废”为宝,通过资源的重复利用谋求资源效率的极限发挥,无疑对这个过程中的技术支持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而传统经济中的技术范畴和技术当量,远远不可能适应和满足循环经济对技术支持的要求。因此,必须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以高新技术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新能源和新原材料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新的技术。循环经济高度重视对现有资源的深度利用,也更加注重开发新能源和新原材料等新的替代性资源品。因此,新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赖于新的技术发明和技术进步。
  4.传统产业的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科技创新。通过推进科技进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是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降低消耗和污染,实现经济产出与环境保护双重效益的重要途径。
  
  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科技创新概况
  
  (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科技资源现状
  1.研究机构。2006年底,试验区共有研究机构18个,其中,政府部门所属研究与开发机构3个,其余15个为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的科研机构。政府部门所属科研机构为农业和畜牧业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农畜牧新产品的培育、推广工作;而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的科研机构主要以研发产品、新技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为目标,为本企业产品生产、开发提供技术支持,该部分科研机构主要集中在盐湖、碱业和煤化这三个领域。
  2.研究队伍。2006年底,实验区科技活动人员数为1 952人,其中,政府所属科研机构在职科技活动人员为67人,大中型企业中科技活动人员为1 885人,科技活动人员的96.57%都集中在大中型企业中。
  3.科技交流与合作。近年来,试验区重视科技开发,在设法“请进来”的同时,积极“送出去”,科技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目前,试验区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盐湖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青海大学等合作实施科技合作项目30余项,同时与多个国内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百余名科技骨干人员赴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培训学习。
  4.科技投入。2002―2006年R&D经费支出共计5.7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44 %。R&D经费内部支出中,基础研究共计0.001亿元,占R&D经费支出的比重为0.02%;应用研究共计2.19亿元,占R&D经费支出总额的37.79%;试验发展经费共计2.26亿元,占R&D经费总额的39.13%;科研基建共计0.15亿元,占R&D经费总额的2.65%。科技投入的增加,为科技工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速了科技与经济更密切的结合,加快了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5.科技创新成果。试验区依托资源优势,组织科技攻关,一些重大项目在技术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科技成果显著。格尔木市东台吉乃尔湖卤水3万吨/年硫酸钾镁肥项目,填补了国内硫酸钾镁肥生产的空白;卤水提锂基本解决了世界性技术难题,自主研发的提锂工艺实现了锂硼镁资源的综合利用。锡铁山铅锌矿浮选新工艺新药剂项目,有效提高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水平,符合试验区的要求。盐湖镁资源制取高纯镁砂项目,具有设备投资少、资源利用率高、综合成本低、无环境污染等显著优点,完全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青海金峰实业有限公司高海拔地区纯碱蒸氨废液综合利用项目,在废弃物和尾矿的综合利用上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循环经济的示范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有利地推动了试验区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科技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试验区成立两年以来,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与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还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科技资源总量不足。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试验区的科技资源总量明显不足,突出表现为从事应用开发的科技人员比重低、高层次技术人才尤其是领军人物匮乏、研究机构的数量与发展不适应等。截至2006年底,从事研发活动人员仅有1 117人,占全州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6.97%;在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只有76人,占科技活动人员总量的6.80%;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研发机构目前只有18家,占全省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研发机构总量的18.18%。科技资源的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2.科技资源结构不合理。柴达木地区的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从行业分布来看,教育、文化、卫生、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等集中了较多的专业技术人员,而制造业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从企业分布来看,大中型企业拥有较多的科技资源,高层次人才、科研机构大多集中在大企业;从地域分布来看,德令哈、格尔木两个城市集中了较多的科技人才、研究机构及信息,而其他地区在人才、机构、信息等方面的占有量较少。
  3.科技创新投入不足。2002―2006年试验区研发经费支出共计5.7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04%,低于全省1.18%和全国2%的水平。科技投入的不足,导致科研基础设施薄弱,科技创新产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偏低。科研队伍整体水平较低,加上缺乏科技成果创新的源头,科技创新主体之间的关联不够,资源综合开发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出率偏低,科研竞争力不强,不能满足加快资源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需要。
  4.科技创新体系不够完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试验区目前拥有各类工矿企业200余家,其中,大多数是低水平粗放型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普遍不足,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研发投入较低,科技创新对产出的贡献较小,2006年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为16.48%。企业高级科技人才不足,高学历技术人员非常缺乏,且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同时,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不明确,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信息不畅通,服务不到位,资源不共享,影响了科技创新的进程。
  试验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历史和地域方面的原因,多数企业处于一种难以成长的维持状态,缺乏把中小企业孵化成长为大企业的机制和外部环境。
  一是创新激励机制不足,创新意识不强。在体制转换过程中,不少企业尤其是国有、集体中小企业仍存在着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的情况,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尤其是产权激励机制的不健全,从根本上影响了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经营者普遍存在短期行为,缺乏创新的冲动和激情。
  二是技术基础薄弱。多数企业势单力薄,投入能力有限,技术水平低下,大多没有设立技术开发机构。由于缺少积累以及难以从正常渠道获取人才,企业缺乏必需的科研设施和急需的科技人才。
  三是技术创新资金缺乏,融资困难。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资金紧张,技术研究开发经费投入比例较低。融资渠道单一,且因资信差、寻保难、抵押难,从银行获取贷款困难,更难以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这不仅提高了创新成本,而且也很难满足企业创新的资金需求。
  四是创新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各地大多没有建立如技术信息中心、技术推广中心、创业中心之类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辅导、技术孵化、技术信息等服务,使得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难以解决,制约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程及效益。
  
  三、提升柴达木循环经济科技创新能力的现实选择
  
  科技创新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的目标将难以从根本上实现。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把发展的动力转向技术进步上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大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引进和集成力度,推动循环经济试验区又好又快发展。
  1.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政府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营造良好的环境,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鼓励大中型企业加快研发机构的建设和加大研发投入,努力形成一批集研发、设计、加工于一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重视和发挥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生力军作用,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支持其做大做强并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和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共同面向循环经济进行科技创新活动。
  2.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研究。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支撑。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特征是高效地利用资源、更多地回收废物、最少地排放废物,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废物。主要包括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源梯级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毫无疑问,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技术范式,大力研发和应用环境友好技术,研究清洁生产管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技术,开展生态工业和产品生态设计理论研究与示范,实现末端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控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3.确定循环经济试验区内的重大科技创新问题。根据柴达木试验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点和领域,未来科技创新的重点应围绕以下领域进行:(1)盐湖资源综合开发与盐化工循环利用技术;(2)石油、天然气资源综合开发与石油、天然气化工循环利用技术;(3)煤炭资源开发与煤、焦化工循环利用技术;(4)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与冶炼、加工循环利用技术;(5)生态农牧业技术等。
  4.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主导相结合。循环经济试验区由于市场化进程较为落后,在发展中更需要强调以市场调节为主,树立市场意识,推进体制创新,营造适宜科技创新的大环境。应进一步社会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形成与巩固。必须发挥政府在推进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地方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促进产学研之间的联系。同时,大力发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
  5.建立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保障体系。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应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融资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财政支持的主要形式有:建立科技创新基金;扶持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加大对科技园区、高科技产业基地等科技基础设施的融资支持;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鼓励骨干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大力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向科技型企业及重大自主创新项目的承担单位提供资金支持;根据中小科技型企业可抵押资产不足的特点,积极探索多种担保形式的贷款;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6.积极吸引人才。科技创新工作关键在人,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直接关系到柴达木地区科技创新的水平,关系到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成败。因此,建设一支区内外结合、专兼职并行的科技创新队伍,并发挥其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试验区可依托本地开发的重点任务、重大建设项目及重要研究课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国内外专门人才投身于柴达木的开发。制定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创业的政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02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