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春明
摘 要: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全面预算管理日益被我国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及企业集团所重视,并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全面预算成为企业追求稳定及成长,在经营管理上所不可缺少的工具,发挥着规划、控制、沟通、协调和业绩评价的功能。全面预算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出发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企业的经营目标具体化和细分化,成为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面纲领。
关键词:全面预算;控制;考核;奖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7-0110-02
一、全面预算的含义
全面预算是指在企业战略目标指导下,合理利用企业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和财务等各个环节进行统筹安排。包括特种决策预算、日常业务预算及财务预算三大类内容。第一种是特种决策预算,又称专门决策预算,是指企业不经常发生的,需要根据特定决策临时编制的一次性预算。特种决策预算包括经营决策预算和投资决策预算两种类型。第二种是日常业务预算,又称经营预算,是指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经营业务的各种预算。主要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直接材料耗用量及采购预算;应交增值税、销售税金及附加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产品成本预算;期末存货预算;销售费用预算;管理费用预算等内容。这类预算多以实物量指标和价值量指标分别反映企业收入与费用构成情况。第三种是财务预算,财务预算是一系列专门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具有规划、沟通和协调资源分配、营运控制及绩效评估等功能。财务预算又称总预算,在全面预算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四种模式
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预算模式可以分为以资本预算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以销售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以成本控制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以现金流量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对于初创期的企业,宜实行以资本预算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在企业初创期,需要大量购置原始设备、生产资料,企业的净现金流量为绝对负数,同时,新产品的开发和未来生产经营的效益都是未知数,因此,这时的预算管理应以资本预算为重点。对于成长期的企业,宜实行以销售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成长期企业的战略重点在营销方面,需要通过市场营销来开发市场潜力和提高市场占有率,此时,要以市场为依托,根据预期销售情况编制销售预算,同时,根据业务量发展指标,合理确定预算年度收入增长区间,从而确定各项收入预算。对于市场成熟期的企业,宜实行以成本控制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即以企业期望收益为依据,以市场价格为已知变量来规划企业总预算成本。成本预算既要降低与实际的偏差,又要实现企业成本控制目标,对成本费用的预算控制要做到有张有弛,每年根据控制要求,不断扩大预算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挖掘内部成本控制点。同时,注重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对各项重点控制成本实行归口管理,如人工成本由人力资源部统一管控;广告宣传费、营业场地租金、水电、装修费由市场部统一控制;收入和相关的营销成本由各业务部门统一控制。这样,既保证了预算执行的刚性,又提高了预算执行的灵活度,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市场衰退期的企业,宜实行以现金流量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由于企业进入衰退期,自由现金流量大量闲置,此时,监控现金有效收回并保证其有效利用,成为管理的重点。对一个公司来说,落实现金流预算是实行全面预算控制的关键。一般应根据公司年度预算制定各业务单元、各部门及分公司的分时段现金流量收支预算,按季度、月度进行滚动编制和动态控制,坚持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不允许分公司截留和坐支现金,加强资金运作,减少资金沉淀,节约资金成本,确定合同会签、付款申请和收款确认环节为现金流量的主要控制环节和关键控制点,定期通报现金流预算的执行情况。
三、全面预算管理的方法
根据企业编制预算的方法,可分为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及综合平衡预算等方法。第一种是固定预算,又称静态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只根据预算期内正常的、可实现的某一固定业务量(如生产量、销售量)水平作为唯一基础来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如果数量的波动能由管理人员来控制的话,固定预算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一般来说,固定预算方法只适用于业务量水平较为稳定的企业或非营利组织编制预算时采用。第二种预算编制方法是弹性预算,又称变动预算,是以业务量、成本和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为依据,以预算期可预见的各种业务量水平为基础编制的,能适应多种情况变化的一种预算方法。在编制调整弹性预算时,考虑数量的影响,如果管理人员对数量是不可控的,那么弹性预算就是一种合适的方法。第三种滚动预算又称“永续预算”或“连续预算”,其基本特点是,凡预算执行过一个月后,即根据前一个月的经营成果结合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等信息,对剩余11个月加以修订,并自动后续一个月,重新编制一年的预算,从而使总预算经常保持12个月的预算期。第四种是综合平衡预算,是以财务指标中的盈利指标为起点,分别从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来设定指标,编制预算。考核的时候对四类指标进行综合考核。综合平衡预算方法适用于那些注重长期发展战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企业,能综合考虑影响企业发展的多方面因素,尤其是对于长期的具有战略影响的因素给予充分的重视,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的内容。
四、预算控制与控制主体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关键在于加强预算控制,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全程化管理,即预算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预算指标的下达、预算的编制和汇总上,更重要的是通过预算的执行和监控,预算的分析和调整,预算的考核与评价,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对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首先,预算指标的下达,能起到预防控制的目的,将准备考核的标准预先告知各责任主体。其次,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能起到监测控制的目的,对执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评估。在分级授权系统中,各系统的分管人员应严格遵守预算指标的支出范围,将分类预算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预算分管人员在审批每项预算指标时,都要了解累计的预算支出情况,每月应及时分析由财务部门提供的预算与实际执行情况的执行报告,根据情况对自己分管的预算指标加以调整,在审批中加以控制。再次,预算阶段性分析、调整,能够肯定成绩,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纠正偏差,实现有效控制。最后,预算结果的考核评价,能起到指导控制的目的,同时,为管理层制定下一期预算提供有效信息。
预算控制一般包括以下执行过程:第一,计量或反映预算执行的进度和结果;第二,将计量的执行进度和结果与预算进行比较;第三,分解差异并追溯差异产生的原因和责任;第四,根据责任对责任者实施奖惩。预算控制的内容包括多方面,主要包括以下重点内容:预算控制以成本控制为基础,以现金流量控制为核心,通过实施重点控制和现金流量控制,确保资金运用权力的高度集中,降低财务风险。
综上所述,加强企业的预算控制对于全面有效执行企业已经编制的各项预算以及不断提高和完善现有的预算是十分关键的,那么,企业全面预算的控制主体也就显得尤其重要。在预算管理实务中,企业预算的控制主体曾经是多样的,有的企业预算牵头部门是财务部,有的企业是计划部,有的企业是人力资源部,还有的是企业管理部,而实践证明,以财务部门作为预算控制的牵头部门应该是最科学的。因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是以会计核算为基础的,所有对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都与会计核算有关,由财务部门“牵头”预算管理,能有效提升管理水平,使公司管理保持稳定、条理和程序。
五、全面预算管理应以战略目标为导向
全面预算涉及公司业务的方方面面,在编制时应注意关键考核指标的选择,使考核指标既能反映管理者的目标,又能在实际工作中被简明扼要地推广运用。例如,利润中心的年利润、月利润是多少,收入中心产品销售量、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发生坏账的比率,成本中心的单位产品成本耗用,废品比率等,使考核指标细分到各个岗位,使员工具有明确目标,从而提高预算执行效率。而且考核指标的制定要符合公司实际,不能过高或过低,考核指标定得过高,员工感觉无力完成,不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指标过低,员工产生惰性,不利于公司发展。考核指标制定应有利于公司的战略发展,具有长期指导意义。作为一种全面预算管理行为,没有以战略引导为基础的预算,就难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因此,企业必须建立战略研究机制,制定明确的长期和短期战略目标。
六、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全面预算管理不应过繁过细。预算并不是越细越好,如果编制的预算对具体的经营行为也作出规定,会导致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不利于发挥职能部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运行效率。因此,预算的细致程度应结合公司的授权情况而定。预算管理不应因循守旧。在过去的预算管理中,经常会以历史情况作为评判现在和未来的依据,这样往往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运营效率的提升,比如,若以以前年度的成本作为编制预算的依据,则可能导致成本中心为在以后年度获得较大预算额度而故意维持一种较大的支出额度,因此,应根据企业实际采用更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使编制的预算更符合企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七、完善全面预算的考核与奖惩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的生命线是考核与奖惩,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赏罚分明的奖惩,才能确保预算管理落到实处。预算考核是对企业内部各级责任单位和个人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它以企业各级预算执行主体为考评对象,以预算目标为考评标准,通过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目标的比较,据以评价各责任单位和个人的工作业绩,并予以相应的奖惩,以充分调动各责任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全员参与、全面覆盖的系统工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适时评价、及时奖励,既要表彰工作的高效率和创新精神,也要指出缺点和不足,使经营者、职工与企业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共同体,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责任编辑 姜 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48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