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新高职院校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郜春莲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高素质人才,就应当创新和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体现现代的教学理念,适应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要有利于提高学生亲自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创新校内实验、校外实训,改进实践环节,对研究与探索高职学校实践基地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基地;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6-0170-02
  
  高等职业教育最显著的办学特色在于技能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实践性教学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基础性建设。利用好实践基地,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缩短企业的培训期,减少培训经费,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锤炼能力、展现风采的舞台,积极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和提高学生就业的本领,使学生早日成为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及趋势
  
  从目前高职院校各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看,大多属于表面现象的研究?熏没有从学生的真实需求角度出发,没有紧密联系学生就业紧迫的实际情况,没有将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开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创新高职院校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1.高职院校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改革创新。部分高职院校存在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环境差距显著、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学基地和实践基地建设滞后等现象。各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高分低能现象。当前,一些学生在校受教育期间不愿意多花时间在专业技能操作上下功夫,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学校在某种程度上,不重视此类课程的开设,客观上造成学生练习技能机会减少,其直接后果是高分低能的学生毕业后到单位工作,遇到实际问题往往手忙脚乱,个别甚至手足无措,产生思想障碍,畏惧本职工作或对本职工作失去信心。因此,高职院校从学生技能培养方面应从中吸取教训,把培养精通业务和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并重,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高职院校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过程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整合各基地资源,是进一步提高基地实效性的重要措施,是启发学生思维和培育创新意识的重要渠道,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校内外基地建设各自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为此,在创新教育理念下,各高职院校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熏必须进行改革。研究高职院校各专业模拟实践综合性实验,探索实验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和明确实践教学责任的运行模式,开展校外课堂活动是实施模拟就业工程,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3.创新高职院校实践基地建设是必然趋势。教育部关于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文件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主要开展有关专业各类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与改革;开展有关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开展高职高专专业建设、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等。很明显,建立科学、有效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教育部在教学改革中的重点。
  
  二、改革高职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的途径
  
  改革高职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要贯穿“以教育对象为本”的思想,面向新世纪课改和教学基地建设、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推动创新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实践教学方式。将实践模式由学生跟着教师和模仿企业员工完成,学生按实践指导书要求步骤完成变为学生独立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内外实践基地改革必须实现基地布局的科学、合理,才有利于提高实践基地场地、设备、师资的利用率。
  1.转变实践基地建设的定位观念。高职学生作为掌握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是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力军。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定位不能只停留在学生课程教学的配套设施建设上,要改变以往实践课程的内容,把统一安排变为学生自行安排时间实践,改革校内实践基地封闭化管理模式,所有实践场所向教师、学生全面开放,主动为学生服务。实践基地建设还应体现在有一支较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和实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上,他们敬业爱岗,热心于实践建设和教学改革,能够开出创新设计型、综合实践型课题,使实践基地不仅成为教师从事专业技术创新的场所,更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应用技术发展的启蒙基地。
  2.改革传统校内实践场所的管理体制。校内实践场所管理传统上是由专职教师管理,对某些实验室可以由学生实现自我管理,专业教师进行实践指导。启发学生创新意识,这不仅可以给予自我管理的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还可以解决校内实践场所的开放与大学生实验需求时间的冲突问题,提高实验设备、仪器利用率,为学生创新和实战能力的培养提供沃土,使校内实践场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管理体制改革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充分的论证,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确保校内实践基地改革创新的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3.促进实践基地向服务型和多功能转化。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要强化服务意识,要按照新世纪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出发,从教师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需要出发,实现校内实践基地向服务型转化,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要搞好设备、场地、资料等硬件建设,更要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及实践管理建设,做到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充分发挥校内实践基地的服务作用,教学管理人员要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进行教育理论和实践环节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创新和完善实践水平,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掘潜力,提高经费、设备、场地的利用率,实现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向多功能化方向转化。
  4.全面加强校外实践课改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真实能力的体现,增加分析研究性实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补充纸上谈兵、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目前,校内实践场所大部分停留在验证理论阶段。因此,必须全面加强校外实践课改建设,从根本上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三、创新高职院校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对策探究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基本任务,为此,各高职院校必须创新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前提是做好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实践基地建设要在广泛开辟校外实践基地的同时,不断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创新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要体现应用技术模拟教学理念,而创新校外实践基地可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实践基地建设是否得到创新,我们要把校内外实践课时、技能掌握情况、综合实践效果和就业率作为考核指标,把是否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评价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及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和改革的重要标准。
  1.创新和提高现有实践基地作用。改革过去校内外实践课程的局限性,要合理划分教学与实践课时,鼓励学生利用自主时间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创新高职院校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为学生提供便利的校内外实践场所和提供周到的服务。当前,各高职院校总学时都在1 500学时左右,相比过去有较大的压缩,这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自己安排专业技能实践的时间和内容,也为实践、实训课的改革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大部分高职学院都拥有良好的教学设施及实验室,都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创新就要依托现有资源优势,结合行业发展的趋势及特点,紧紧与企业相结合,建立科学、有效的校内外实践基地,通过介入式、工厂式等实践教学模式,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培养出具备较宽的理论知识、较高的文化素养与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人才。
  2.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实践主体的转变可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协调发展,搞好实践教学是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校内实践基地的职能和作用要在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开拓意识。该模式的转换必须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建设都要精心策划,使人力、物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才能获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联合创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体系。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工作需要有组织的管理,才能有序地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创建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校外实践基地,应该采取合作形式,节约开支。高职院校、企业双方达成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后,应成立基地管理机构。基地的建设工作在其管理组织的负责下开展。基地管理机构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学校由教学主管部门和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应选拔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作为基地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承担基地的教学任务和管理工作。管理机构有明确的分工,各负其责,任务落实,明确责任。
  
  参考文献:
  [1] 英健文,蔡立彬.高等工程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4(12).
  [2] 吴小竹.高校工程实训基地建设与现代企业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10).
  [3] 刘影,刘海峰.高校内部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3(4).
  [4] 王洪忠,杜瑞成.实习基地建设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关系探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4(1).
  [5] 刘春宇.以人为本,因材施教[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5(9).
  [6] 张志强,解永平.创建高校校内通信实习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12).
  [7] 吴康.浅谈重点实验室建设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5(3).
  
  [责任编辑冯胜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49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