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长三角地区引进外资水平现状与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 峰

  [摘要]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抢抓国际资本向中国转移的历史机遇中,存在着比拼优惠政策、低成本竞争、引进外资重量不重质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引进外资的效率和综合效益。因此,应该通过着力营造优良的与国际接轨的投资环境;把引进外资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机结合起来;以产业链为主线,实现民资和外资的深度融合,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政府透明度等措施,充分发挥外资作用,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地区;引进外资;投资环境;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6)04-0114-04
  
  一、长三角地区引进外资现状分析
  
  (一)利用外资数量分析
  2003年,在引进外资的16个城市中,3个城市总量超过50亿美元。苏州协议注册外资达到124.96亿美元,居首位,上海列第2位,无锡以50.08亿美元居第3位。增速上,南通、舟山分别同比增长了1.5倍和2.5倍。苏中地区引进外资从协议注册外资来看偏少。从构成情况看,16个城市中,上海市协议注册外资110.64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到位注册外资58.5亿美元,同比增长30.1%。江苏沿江8市协议注册外资291亿美元,同比增长55.7%,到位注册外资149亿美元,同比增长52.0%。浙江6市协议注册外资105亿美元,同比增长73.4%,到位注册外资48亿美元,同比增长71.7%。从所占比重情况看,协议注册外资上海占21.8%,江苏板块占57.4%,浙江板块占20.8%(数据来源: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2003、2004年统计数据;江苏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2003、2004年统计数据;2004年浙江省外经贸综合运行情况所列数据)。
  (二)利用外资来源分析
  长三角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分为4个层次:一是港澳台资;二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投资;三是美国、加拿大为主的北美洲地区投资;四是欧洲国家。
  1.江苏。台港商、日、美投资在江苏全面增加。目前,世界500强中已有180家左右落户江苏,仅苏州一地,就有9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设厂。2003年,江苏引进的外资数量在长三角最多。仅苏州实际到账的外资就达68.05亿美元。至2003年末,实际投资总额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我国的香港和台湾、新加坡、日本、美国。
  2.浙江。亚洲国家和地区一直是浙江省吸引外资的最主要来源地。在浙江投资最多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我国的香港和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欧盟。
  3.上海。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为了争取更多的主动,上海开始积极推行外资来源的多元化。但受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及投资者意愿的影响,亚洲、北美、欧洲是上海最主要的投资来源地。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4321项,比上年增长43.5%。全年批准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大项目371项,比上年增长58.5%,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增资38.07亿美元,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34.4%。至2003年末,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08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研发中心分别达到56家、90家和106家。
  (三)投资产业领域的比较分析
  1.上海。上海的第三产业正以其不可抵挡的魅力吸引着外商的目光,并且改变了以往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占外商投资半壁江山的局面。以2004年为例,上半年以房地产、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批发零售贸易、饮食等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成为外商投资上海的热点。2004年,第三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比2003年增长34.63%。目前,上海市外商投资重点由工业、房地产业为主,发展为以金融、商业零售、外贸、交通、能源、公用事业、文教卫生、信息咨询为主,第三产业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
  2.江苏。江苏制造业基础雄厚,多年来一直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近年来,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大部分流向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以2004年为例,全省第二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达104.58亿美元,占当年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为86.3%。目前,世界500强中落户江苏的企业,投资领域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化工造纸、冶金、机械、新型建材等制造业。近年来,外商在江苏投资服务业逐步升温,但利用外资的水平远远低于制造业。
  3.浙江。随着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浙江凭借自身的优势,吸引了一大批大型外资制造业落户,从而使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制造业仍将是外商在浙江投资的主要领域。以2004年为例,制造业实际吸引外资的比重继续提高,由2001年的76.2%提高到2004年的83.5%。其中又以纺织、化工、机械、电子四大产业为主,2004年四个行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到全部外资的32%。与此同时,随着市场准入的放宽,电信、金融、保险、商业等领域逐步对外开放,将使服务业成为利用外资的新的增长点。2004年,浙江第三产业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同比分别增长33.8和24.0%,比重分别提高1.5和0.1个百分点,其中商务服务业涨势迅猛,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分别增长104.1%和244.8%。
  
  二、长三角地区引进外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引进外资重量轻质
  在大量的外资项目中,有部分是发达国家淘汰的项目,其中还有一些是在发达国家不允许的重污染项目,将对环境和人民生活产生消极影响,是不应该接受的。但事实上,外商在长三角地区兴建了大量化工、造纸、冶金等重污染的企业。并且有很多不依照有关标准去操作,结果对长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因此,在努力引进外资的同时,为了子孙后代,为了保障长三角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在保证引进外资“量”的扩充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外资结构方面的改进,并通过结构改进来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而不能盲目引进,最终牺牲国家以及本地区的整体和长远利益。
  (二)招商乱局滋生“候鸟企业”
  长三角地区出现了一个奇特景象:不少企业纷纷成了外迁的候鸟,哪里有优惠政策就飞往哪里。企业像候鸟一样飞来飞去,暴露了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方面存在的漏洞。为了留住这种“候鸟企业”,许多地方政府只能提供更优惠的政策,别无他法。往往是除了上缴中央的那部分税收外,地方政府通过种种税收优惠,把本应属于自己的那部分税收较多地返还给了外资公司,所以哪里优惠多,就去哪里,现在似乎成了部分企业合理的选择。在外资企业候鸟般的迁徙轨迹中,还隐藏着长三角十几个城市的明争暗斗,土地价格一降再降,各种优惠政策突破国家允许的底线,以此来吸引外资的落户。而外商却在区域竞争中坐享其成,不费吹灰之力便降低了投资成本。外资企业其实抓住了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存在的两大弱点:第一,长期以来各地重视外资规模管理而忽视对外资的质量管理;第二,我们以优惠政策而不是改善整体投资环境来吸引外资。不难看出,从“候鸟企业”身上,地方政府其实得不到多大的好处。大量企业成为“候鸟”,隐含着对国家经济的潜在危害。因为不管是低价转让土地还是降低税收,损害的都是国家利益。吸引国际投资主要是要创造良好的投资兴业环境,站在外商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保障外商的合法权益,充分保护外商的切身利益。但也要正确处理外商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既不能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借口,人为地到处设限,提高进入的标准和门槛,也不能一味地顺从外商,搞无原则的承诺。

  (三)低成本引资开始显出增长滞重
  在“长三角”引进外资的竞争中,昆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不过92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1621家台资企业,占全国台资企业总数的1/10。这1600多家企业中,约有1/3是IT企业。但是,最近两年昆山招不到大的IT项目了,究其原因是财政补贴不起了。昆山的例子显示,以低成本来吸引外资的长三角地区,现在已经开始遇到瓶颈了。目前,国内各级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往往有两手政策:一种是台面上的,这与中央的政策一般不会冲突;另一种是台面下的,往往比中央政策所允许的更为优惠。后一种政策就是以低成本来吸引外资,这种政策被作为地方的竞争力而普遍运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不可持续的。如果只依赖于政策的特殊性,引资的效果迟早会打折扣。外商对优惠政策的态度已经在发生巨大转变。外资企业真正需要的不是当地政府能提供什么优惠,而是需要一个能使企业获利、实现持续发展并能得到切实保障的环境。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当地的市场、自然资源、交通状况以及人力资源情况,特别看重的是政府透明度,他们希望建立公平、透明的审批体制。地方政府一定要改变方式方法,营造一个令人满意的投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进优质外资。
  (四)引资大战已成为恶性竞争
  外资对我们国家来说是稀缺资源,这无疑加剧了招商的竞争程度,结果是爆发了一场场的引资大战。长三角有些地方政府给机关职员都下达了招商任务,有些还出现了“美女招商团”。事实上,从对外资的争夺,到各出奇招的优惠政策比拼,在这个地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区内城市竞相展开“倾销式”竞争,套用商家惯用的“跳楼价”来争夺外资。有些地方的主要官员为了大项目更是亲自出面游说。城市之间不是不能竞争,但应当是在一种公平环境下的、促进效率的竞争,而不是受到政府干预、市场信号扭曲的竞争。我们不必担心企业之间会有过多的恶性竞争,而应避免地方政府干预造成的不必要的竞争和对土地资源的浪费。
  
  三、长三角地区提升引进外资水平的对策
  
  (一)大力营造与国际接轨的优良投资环境
  引进外资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地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该地区的投资环境相当好。因此,想要在引进外资中有较强的吸引力,就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十分注重营造与国际接轨的投资环境。这其中,配套服务相当重要,服务效率不高,难以提升投资环境,我们现在所提供的服务更多的是指行政服务,这是在市场中介机构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个外资企业从引进、审批到投产期间,体现行政性服务的比较多,但目前在实施中还较多地存在着帮助不够、服务不周的现象。“招进了门就放宽了心”、“引进时的左右相伴与引进后的热情减半”等现象也不在少数,碰到问题躲躲闪闪、避实就虚甚至不闻不问的情况也有发生,这必然影响整体投资环境。长三角必须着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形成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严明规范的法制环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使得长三角的政策更透明、门槛更低、效率更高、服务更好,塑造出诚信长三角的形象。
  (二)把引进外资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机结合起来
  在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要不失时机地积极实施外力推动型产业升级战略。通过大力引进外来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快速形成战略产业的规模优势和竞争力优势。一是实施新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导向政策,包括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外商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和出口型项目投资。二是扩大外资准入领域。将从竞争性、基础性领域逐步扩大到服务性领域。三是拓宽利用外资渠道,积极探索国际通行的外商投资方式,对于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项目融资、向外商转让所有权和经营权、发行股票等多种方式将积极进行试点,并逐步扩大规模。在利用外资领域,引进外资要与产业结构相结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四是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与境外企业合资,利用外资嫁接、改造长三角民营企业,提升长三角民营经济的产业层次、技术层次和管理层次。特别要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使之成为推动长三角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一是长三角经济发展已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果不从战略上主动培育新兴产业,推进三次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行业结构、产业地区分布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的大调整,长三角产业发展有被空洞化和边缘化的危险。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上开始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和大规模实行产业转移的新阶段,对长三角经济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三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和产业的族群化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紧跟国际潮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要有所侧重,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三)以产业链为主线,实现民资和外资的深度融合,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长三角在工业化初期,民营企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自身也有了很快的发展,完成了初步积累。但是随着要素成本竞争优势的逐渐减弱,不少企业面临着严峻考验,因此,迫切需要引进外资来提高自己。具体而言,一是引进本行业规模大、技术先进的龙头企业,带动本地民营企业的发展,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二是引进拥有当地产业集群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技术的先进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引进外资应注重本地企业与外资企业配套,特别是通过外资企业,建立和发展与先进区域创新中心的联系,在产业链上与处于中高端的跨国公司实现对接;三是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采购公司,通过购买、供货等关系,沟通产业集群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使长三角产业集群成为世界级的零部件制造商或服务提供商。
  (四)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政府透明度
  地方政府在吸引外资中应扮演正确的角色,在产业政策制订、执行和优化投资环境上做更多的工作。政府行政手段只能推动,而不可代替市场运作。招商引资应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政府应向服务型政府靠拢,而不能再对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进行干预。同时,政府还应提高办事的透明度。另外,加快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消除各地区的行政壁垒,对提高长三角引进外资水平也很重要。可以借助于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协调机构,通过市场运作,用“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共同拆除行政壁垒,推进整个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一体化发展。只有加强合作,打破行政壁垒,才能加快区域经济的融合,通过区域资源的互补和共享,加快市场、产业、交通、信息、制度和环境等的一体化步伐,实现长三角地区经济的互赢和共赢。
  
  [参考文献]
  [1] 宋巨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J].当代财经,2003,(2).
  [2] 王贻志.立足长三角调整上海产业布局[J].上海综合经济,2003,(7).
  [3] 张为付.世界产业资本转移与“长三角”制造业的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3,(7).
  [4] 伍长南.四大外商投资区利用外资与产业升级研究[J].亚太经济,2002,(5).
  
  [责任编辑冯胜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54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