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商务合同的《国际经济合作》课程建设思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钱谊
提要 针对传统《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缺乏核心理论体系且应用性差的问题,探索以“合作”为主线贯穿教学内容,并以真实的商务合同文本为素材,完成每一教学单元的全过程案例教学,以达到提升学生的国际商务合作分析能力和合约拟订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商务合约;课程建设;全过程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对外贸易管理模式下,“国际经济合作”涵盖了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以外的国际投资、国际技术转让和国际工程承包等内容;与此相应,全国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院校普遍设置了《国际经济合作》课程。这本应是一门内容丰富且实践意义较强的、极具中国特色的课程,然而由于缺乏核心理论体系的支撑和国际上同类课程的借鉴,课程体系发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步伐比较缓慢。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形势下,进一步完善传统《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的任务十分迫切。
一、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知识点庞杂。传统《国际经济合作》课程只是蜻蜓点水般地介绍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加工贸易、国际技术转让、国际工程承包、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和国际发展援助等国际经济合作现象以及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现状,课程知识点庞杂,具体教学内容难免肤浅,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与其他课程知识点重复。传统《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涉及的“国际投资”内容与《国际投资学》重复、涉及的“加工贸易”内容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重复、涉及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内容与《国际经济组织》重复,导致《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特有的内容仅仅限于国际技术转让、国际工程承包和国际发展援助等,而有的院校若增设了《国际技术贸易》和《国际项目管理》课程,那么《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的开设意义就不大了。
(三)教学手段单一。传统《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还是以文字灌输的方法传授知识,学生对之兴味索然。为了活跃课堂,教师往往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案例,但由于课程核心理论体系的缺乏,案例分析往往难以深入经济现象的本质,因而也难以激发学生积极的回应。在实践中,《国际经济合作》课堂沉闷的现象并不鲜见。
二、课程建设目标及实施方案
(一)以“合作”为主线整合课程内容。从国际贸易专业学科体系的角度来看,《国际经济合作》涉及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以外的对外经贸业务,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构成培养具备全球视野、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国际商务人才的基础知识模块,是国际贸易专业高年级的综合应用型课程。针对传统《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知识点缺乏联系主线的问题,新建设的课程以“合作”为主线,即以“国际合作现象识别――国际合作理论解析――国际合作策略与解决方案――国际合作合约拟订”的思路整合国际合资、国际并购、国际战略联盟、国际外包、国际特许、国际技术许可贸易、国际工程承包和国际贷款等教学内容。
(二)基于真实合约的全过程案例教学。为了增强课程的应用性,新建设的课程以真实的国际商务合约为每一教学单元的基本素材,首先以简要陈述案例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课程内容之中,而后向学生介绍特定国际经济合作方式的基本原理,接着详细介绍合作双方的经营背景和合作动机,然后分析合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最后解析相关解决方案并指导学生拟订关键合同条款。
在采集真实商务合约方面,课程教学团队一方面通过网站收集国外有关国际经济合作的合同文本作为案例教学素材;另一方面采集与我国对外经贸活动紧密相关的案例并收集相关合同文本,从而进一步增加课程教学内容与经济现实的联系。
(三)着重培养学生的商务合作思维方式。新建设的课程通过对多种国际合作方式的深入解析,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合作成败的内因与外因,并运用相关理论设计解决方案和合理拟订合同条款。如,国际战略联盟教学单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企业不同的商务战略选择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国际特许教学单元引导学生分析引起特许商和加盟商利益分歧的根源,并学会如何拟订合同条款以达到协调双方利益的目的。
(四)着重培养学生对合同(英文)的经济分析能力。目前,在国际贸易专业的商务语言应用课程序列中,有关商务合同的课程主要侧重于对合同法律词汇和相关条款的翻译和解释,经济法学和语言学特征比较明显。而本课程应侧重对商务合同的订立背景、订立动机和发挥的作用进行经济解析,引导学生理解国际商务合作的内在经济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结语
传统《国际经济合作》课程内容庞杂、知识点与其他课程重复且教学手段单一,学生课堂体验不佳,而以“合作”为主线整合课程内容,并采用基于真实合同文本的全案例教学模式,可以达到提升课程的理论层次和实践意义的作用,是进一步完善该课程建设的一条途径。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龚柏华.国际商事合同制作原理.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2]严明.国际商务合同理论与实务.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60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