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波

  提要高职院校以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教育发展仍然受到很大的制约。笔者从自身经验出发,详细论述对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策略性思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新形势;制约因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一、认清新形势,正视新问题
  目前,我国正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推进,经济正朝着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及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新的形势需要大量各类职业技能型人才,但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却出现严重短缺,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例如在数控技术应用领域,全国每年需要新增几十万操作人员、编程人员和维修人员,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已明显制约先进工艺设备的广泛有效使用,直接影响到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因此,高职教育的发展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配置需要的问题。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通过艰难的实践探索,已获得了初步的经验,但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仍明显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二、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因素
  首先,国家宏观政策与指导力度不够。我国无论是在政策制定还是在财政投入方面都严重不足。高职教育的成本一般是普通高等教育的2.64倍,而国家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拨款一般只能满足在编人员的工资(约占职工总数的2/3)和个别项目经费的需求,大约70%~80%的经费主要靠收取学费筹集,许多学校难以达到国家办学要求和年生均教育经费标准。高职院校即便想要引进人才和加强校企合作往往也是有心无力。另外,虽然我国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成立了校企合作协会,同时开展了一些试点实验,但还没有建立权威的、完整的校企合作的准则。
  其次,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目标要求出现偏差。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然而,当前多数高职院校仅是模仿普通高等教育各类专业的运行模式,既没有面向市场需求也没有把就业作为导向,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觉得理论性过强或所学知识用处不大,从而致使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上处于劣势,高不成、低不就。社会上所出现的“招募难、技能人才荒”的现象就是我国的高职教育体制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一定脱节的必然后果。
  最后,实训条件不够,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与生员收费,而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又较低,加之可怜的生员收费,因此高职院校的经费并不十分充裕。但是,学校为了保证和扩大生员,又把大部分资金用于购地、建房等形象工程上,这就造成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实践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同时,教师队伍由于严重缺乏“双师型”的教师,只注重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教师队伍也无法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对策
  第一,进一步加快学院基础建设。高职院校应紧紧依托部门支持,下大力气,争取更多投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渠道筹资,大力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把此项资金用于教学设备、实训实习基地的改善和建设以及图书资料的购置。只有这样,才能夯实学院发展的基础,提高学院的竞争实力。
  第二,明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牢固树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理念,根据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的需要开设相应的专业,同时深入研究未来市场的变化,根据未来人才需求预测适度超前的设置或调整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使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和社会服务的有序衔接。同时,在校内要增加生产性实训基地,增加现场教学和专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并且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兴趣;在校外,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与各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为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高职院校要重视和强化办学特色,形成学校自己的特色专业和人才培养的特色,增强学校的办学优势,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第三,全面落实“双证书”制。“双证书”制指的是“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码,它体现了知识与能力、技能与素质、理论性与职业性的有机结合,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可靠保证。高校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仅适应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成了高校学生进入市场就业的“绿色通道”,而且也符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另外,高职院校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或是学院自身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学生通过参加比赛、参与竞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实践操作,从而提高自身的技术应用能力。总之,在高职院校对学生实行“双证书”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第四,大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不仅是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关键,更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统计表明,当前高职“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平均比例为26.1%,距高职专业教师要有80%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要途径有:1、增加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比例;2、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3、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4、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除此以外,教育、人事部门还要协调制定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标准,打破唯学历的惯例,既看重理论水平,又重视技术与实践能力,形成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评聘机制。
  第五,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升学成绩、学力基础较弱而未能进入本科院校就读,大部分心理落差大、学习兴趣淡。高职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潜能和兴趣。
  就业是目前所有高校共同面临的难题,我国低就业率、高失业率情况非常严峻,而且盲目地追求高学历以及“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结构性失业越来越成为失业的一种重要类型。在就业形势日益紧迫的情况下,如果高职教育在本来就“低人一等”的社会歧视下,还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不了市场需要,则会出现生存危机。而目前招聘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身心素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大力完善学生素质教育机制,培养出技能、素质双高的劳动者。
  第六,要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政策与财政投入力度。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培养与提高、科研的投入、实训基地的建设等都需要政府的财政和政策积极支持,因为这不是高职院校仅凭自身力量可以做到的。因此,各级政府应将其纳入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中,像重视普通教育一样重视高职教育。
  总之,随着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高职院校及社会各界只有全面认识到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才能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旺.制约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M].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
  [2]谢伟红.现阶段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思考与对策[M].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09.2.
  [3]欧汉生.试论高职教育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M].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62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