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宫清莲

  提要感恩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构造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这一现状,应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因此,要努力营造感恩教育氛围,建立有效的感恩践行机制,把感恩教育做好。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人生幸福的关键在于你用一颗什么样的心来看待自己周围的世界,只有懂得感恩、懂得爱的人才会持续地拥有幸福,享有快乐。常怀感恩之心,我们就能够逐渐原谅那些曾与自己有过结怨甚至触及心灵深处的那些人和事,会让我们已有的人生资源变得更加深厚。感恩教育指的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唤醒被教育者的感恩意识,促使其采取感恩行动,以达到构建爱心社会为目的的人文素质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本文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感恩现状及感恩教育途径进行探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效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提供参考。
  
  一、当前感恩教育现状
  
  应该说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就感恩意识而言,部分大学生是十分淡漠的。就其感恩意识淡漠的现状而言,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平时比较任性、自私,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会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唯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可以说,父母的溺爱、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这些感恩意识淡漠的现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二、“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1、家庭原因。“90后”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大都生活在“6+1”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他们的祖辈经历过艰苦的斗争年代,父辈也是经历奋斗的一代,因此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不再经受困难,尽力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环境。认为自己对孩子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在这种环境长时间的熏陶下,大多数大学生就不懂得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漠视社会的关爱之情,认为他人和社会应该为他付出,不需要感激和感恩他人和社会。这种现象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所以,现在的“90后”大学生衣食无忧,自我意识很强,不太考虑别人。他们会认为所得到的生活是理所应当的。另外,近年来随着离婚率上升,不少“90后”很小就尝到了家庭分崩离析的苦痛。他们对家庭、社会的叛逆心理较强。
  2、社会环境原因。“90后”的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一出生就面临着社会给予的竞争压力。由于家长、教师对学生的高要求,时常超越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使学生每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受批评的环境中,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转型期,而西方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拜金主义思潮,却又很容易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导致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9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且比较新潮。由于教育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网络技术和信息化高速发展,传统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90后”大学生习惯于通过互联网来获取信息和知识,个性更加独立而有主见。
  3、学校教育原因。学校教育沦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多年来,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更多是在关注升学率,教学成绩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更加微不足道,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范围。学生考入大学后,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最关心就业问题。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就要让学生“成才先成人”,这是高校德育的重点所在,也是感恩教育必须加强的重要原因。
  
  三、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卢梭曾说“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在高校进行感恩教育有诸多必要性,笔者认为做好高校感恩教育工作有以下好处:
  1、感恩教育应成为大学道德教育中的一环,使其成为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之一。当代大学生受经济社会中个人价值的影响,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不少大学生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漠然置之;对师长的教诲缺乏感恩之意;对社会的救助毫无感恩之情。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
  2、感恩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回报社会的责任感。近年来,不少贫困大学生依靠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完成了学业,但一些人毕业后不偿还国家贷款,对学校催交学费不满、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大学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学成后却毁约不回国。要增强大学生回报社会的意识,需要对其进行感恩教育。
  3、感恩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对于塑造完善其健康的身心素质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卢梭说:“一个不懂得感动、感恩的人,就是一个最无知、最失败的人,也是最不值得别人尊重的人”。此外,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过许许多多恩泽,有国家的培养、大自然的给予、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陷入困境时好心人的救助,等等。感恩教育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内省、内察,体谅父母的艰辛和他人的善意,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从而能够激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关系,合理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它需要各种社会物质条件和文化精神资源的供应,以及道德资源和伦理规范作为主要支撑。道德的内涵很丰富,感恩是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尚需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学生无疑是其中的主力军。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产生正确认识,进而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报以敬意、对社会予以回报,才能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感恩教育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感恩教育的途径
  
  1、营造校园感恩氛围。环境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感恩氛围的校园环境是高校实施感恩教育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可在教室、宿舍、校园宣传栏内等张贴与感恩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小故事,利用校园网开展感恩大讨论和大宣传。
  2、强化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感恩意识,做到言传身教。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有资格教育学生,才能在学生中间起到良好模范带头作用,也更有利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
  重视辅导员基层一线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生辅导员是基层一线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他们年青活跃,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与学生接触密切,易于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其观点也易于为学生接受,其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据此,在学生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的最佳办法,就是要依靠学生辅导员的表率作用和感情移入,即辅导员们率先垂范,深怀感恩心、仁爱心,自身充满人文情怀。但德育不是一种简单的我教你学的关系。因而,辅导员与大学生们交流、谈话并进行教育、感化的同时,应侧重于双方的情感沟通和生活体验交流,尤其应有意识地给予学生某种启发、内化,彼此共享感悟与心得。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所谓情境教育,就是要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创设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和感恩社会等情境,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对于高校而言,要积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资源,把感恩情境,即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使大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和感染,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情感。当前,有感恩意义的节日比较多,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等;有奉献精神的先进人和事也比较多,如“三月学雷锋”等等;具有纪念感恩意义的电影和书籍也比较多,高校可以通过学生的团组织活动等日常性活动融入到活动中,让学生从情感上去感受和认知感恩。
  4、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日本不仅重视高校的感恩教育,还特别强调社区和家庭教育力量的协调,父母在家庭中身体力行,强化子女的感恩意识和行为。社区为了让大学生了解自己居住地的历史、文化、传统,经常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文化遗址、工厂、有特色的手艺作坊,举办大学生和老人的交流会,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期间受到了哪些关心和帮助,组织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实践感恩行为。我们可以学习日本发挥家庭和社会在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中的作用。首先,家庭作为孩子发展的起点,应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丰富人性的基础;其次,增强社区育人功能,扩大大学生的生活体验机会,发挥社区的载体作用。
  固然学校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应充分发挥作用,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应该积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广大学生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感恩教育中来,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只有全社会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高校的感恩教育才会取得实效。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都是这其中的一环,只有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机结合,彼此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合力。学校应做好与家长、社会的联系,在开展灵活多样的感恩活动中得到家庭、社会的支持,使大学生学会把孝心留给父母,把关心留给他人,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忠心留给祖国,把信心留给自己。
  作为高校,如何对当今的“90后”大学生补上“感恩”这一课,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培育“感恩文化”以净化他们的内心世界,端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如何使他们心存爱心、孝心与感恩之心,学会感激、学会共处、学会宽容等等,这应是当前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20.4.
  [2]林若红.感恩教育――高职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J].职大学报,2005.3.
  [3]梁勤儒,王燕芳,陈昌龄,郝俊.丛飞事件的反思[J].青年研究,2006.2.
  [4]邱伟光.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5.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66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