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要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余晓丹

  提要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重要性水平是现代审计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正确理解和运用重要性,对工作效率、质量的提高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如何理解重要性的含义、重要性的运用、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的关系等三方面阐述审计重要性。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审计证据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一、重要性的含义及理解
  
  审计重要性定义源于会计的重要性原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第三条界定了重要性的含义,指出“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要理解这一定义,我们就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
  1、重要性概念必须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这是审计重要性概念最重要的一个特征。重要性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会计报表是为了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编制的。判断一项错报重要与否,应视其在会计报表中的错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所做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所以,注册会计师在进行评估判断重要性时要切记站在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去判断。审计重要性常常表述为一种错误的程度,即报表中存在的错报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即为重要,反之就是非重要。
  2、审计重要性含有质和量两方面的界限。重要性是相对于决策而言的,因此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的金额与性质,也就是说重要性指标具有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特征,它们反应了信息错误的程度。重要性的数量特征是指注册会计师在从事审计时所能够容忍的最低数量界线,即重要性水平;重要性的质量特征就是指某项错报从数量上看并不重要,但其性质是重要的。同时,数量与质量间也存在着密切联系,如:某企业在某一会计年度中改变了会计政策而未在财务报表中予以披露,则此错误无论其对当年报表影响金额大小均应视为重要的。所以,在具体业务中评估重要性以及数量和性质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需要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
  3、重要性在量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重要性并非有一个确定不变的金额比率或数额界限。而且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是多方面的,要想选择一个能为所有的报表使用人共同接受的固定的审计重要性标准是不现实的。由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规模和业务性质不同,审计目的不同,对于相同的审计项目,其重要性水平往往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对于会计报表的同一个项目而言,在不同的被审计对象中其重要性水平是相对的。而不同企业由于面临的环境不同,因而其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相同。例如,一定数额的呆账,对一家大型企业来说是无足轻重,但对于一家小型企业而言则可能是致命的,可能会威胁到其继续生存。而对某一特定企业而言,重要性也会因时间的不同而改变。
  4、重要性的判断是有一定范围基础的,即主要是针对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的判断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财务报表层次,二是账户和交易层次。账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是检查会计确认计量有无错误,要不要调账。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要性是站在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的,所以重要性的判断主要是针对财务报表层次的。
  
  二、重要性的运用
  
  在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除了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更主要的是可以降低审计风险和规避法律责任。而重要性的判断与运用贯穿于审计程序的全过程,在规划审计方案、评价审计结果时,都必须结合重要性概念来考虑财务报表总体错误的影响。
  (一)运用重要性原则的一般要求
  1、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从重要性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注册会计师在对某一企业进行审计时,必须根据该企业的环境,并考虑其他因素,来合理地确定重要性水平。但不同的会计师得出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不同的会计师对影响重要性的因素的判断存在差异。
  2、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在现代经济环境中,详细审计已经不可能,在抽样审计的前提下,注册会计师为做出抽样决策,肯定会涉及重要性原则;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抽样审计下,注册会计师对未查部分是否正确承担一定的风险,为保证审计质量,必须对重要性作出恰当的判断。所以,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在评价审计结果时,都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
  (二)金额与性质的考虑
  1、数量特征是以重要性水平来表示的,重要性水平可以分为客观重要性水平和主观重要性水平。我们从上面对重要性的定义看,这个重要性是指客观存在的重要性。但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由于受其资产总额、经济业务性质、内控情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客观存在的重要性水平高低是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的,具有不可确知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第五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重要性。”注册会计师对此所做的努力就是正确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在对被审计单位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对重要性水平进行主观的评估,并使这种主观评估的重要性水平尽可能地接近客观存在的重要性水平。当评估的重要性水平接近客观的重要性水平时,审计风险就降低了。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通常采用固定比率法计算,可选择的判断基础包括总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净利润等汇总性财务数据,根据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不同报表的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该选择一个较低的作为整个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以降低审计风险。
  2、注意错报的性质。一般来说,金额大的错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更重要,但在许多情况下,某项错报从数量上看并不重要,但从其性质方面考虑,却可能是重要的。如:蓄意错报比相同金额的笔误更重要,因为其涉及舞弊或违法行为;某数额不大的错报可能引起履行合同的义务,以及某项原来认为不重要的错报,却影响到收益变动的趋势,如某项错报,使收益由每年递增1%变为本年下降1%,就具有重要性。另外,小金额错报的累计,可能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注册会计师对此也应予以关注。
  (三)两个层次重要性的考虑
  1、会计报表层次。由于独立审计的目的是对整体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对会计报表层次所能容忍的错报加以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对会计报表的合法、公允作出整体性的结论。
  2、账户和交易层次。由于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是由各个账户和交易汇总而来,在评价审计结果时,还要汇总各账户的错报数,然后将汇总数与重要性水平进行比较来决定审计意见的类型。所以,注册会计师只有通过验证各账户和交易情况,才能得出会计报表合法、公允的整体性结论。
  
  三、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的关系
  
  1、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第四条指出:“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及其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同时,在第十一条又指出:“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应当考虑这种反向关系。”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现代审计大量采用抽样法,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将所审会计报表中所有的错报都查出来,所以审计风险始终存在。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前两者取决于被审单位,所以注册会计师只能通过对被审单位的了解来评估;在此基础上,据以评估检查风险。如果想尽量使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同时尽可能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注册会计师就必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通过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合理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审计风险的高低往往取决于重要性的判断。审计准则告诉我们,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如果注册会计师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较低,则审计风险就会增加,所以就必须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这里,重要性水平指注册会计师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判断的金额的大小,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其次,在某种程度上,审计风险水平的高低又反作用于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在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初步判断时,应当考虑审计风险这一因素的影响。

  2、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审计证据越多,重要错报未被发现的可能性越小,检查风险就越低,审计风险也就越低;反之亦然。所以说,审计证据与审计风险成反向关系。由于审计证据与审计风险成反比关系,而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也是反比关系,依此可以推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成正比关系。但应该指出的是,审计重要性水平与重要的审计项目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审计项目越重要,所需搜集的审计证据就越多,但由于审计重要性是站在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去考虑错报的可能性对决策的影响,所以审计证据不能决定审计重要性,即若认为审计证据的多少决定或影响重要性水平的高低是不正确的。审计证据与审计重要性之间的关系其实和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是一样的,它们也呈反向关系,也就是说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就越大,所需要的审计证据就越多。重要性水平越低就意味着可容忍误差的数额越小,相对来讲,审计证据数量就相应增加。反之,审计证据数量就可以相应减少。所以说,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呈反向关系,即重要性水平越低,应当获取的审计证据就越多,这是对重要性评估所做的总体性要求。如:为了合理保证某一账户的错报不超过10,000元所需收集的证据,比为合理保证该账户的错报不超过20,000元所需收集的证据要多。
  综上所述,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对重要性的评估和确认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而在审计实务中重要性水平的评估是非常复杂的,对审计重要性水平的评估不能偏离其实际水平,偏高或偏低都是不利的,注册会计师应该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谨慎而合理地确定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是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的合理统一,也是审计效益与审计风险的权衡过程。 因此,要做出合理的重要性判断就需要了解影响重要性的因素。注册会计师只有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政策选择及应用、被审单位的目标和战略及相关的经营风险、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及执行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之后,才能对审计重要性水平做出合理、恰当的专业判断,从而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作者单位:1.江苏教育学院无锡分院;2.无锡高等师范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2006.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指定辅导教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4.
  [3]葛家澍.最新会计审计准则实务讲解与应用指南[M].财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85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