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员参与全程控制 确保企业统计数据质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 峰

  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现代经济正步入以世界统一市场为标志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轨道,企业的成败,取决于信息获取、识别、处理、转换、传递的准确性、效率与速度。因此,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将愈来愈显著。企业统计的目的是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统计信息。统计信息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它的数量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决策极具风险性,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并由不确定性程度决定风险的大小,而不确定性又与信息的准确和及时程度直接相关,信息愈准确、及时,不确定性愈低,反之亦然。所以,准确性和及时性是对统计资料的两项基本要求。其中,准确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它决定着统计资料是否有效和价值的高低,是衡量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标志。
  目前,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二是企业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
  一个不懂统计的领导往往认为:统计只为政府服务。首都钢铁公司的董事长则说:“一个企业的领导人,离开统计就无法工作。”所以,公司的主要统计资料,每天早8点前就放到各位老总的办公桌上。这与首钢的发展是不无关系的。北京西单商场意识到:企业需要的统计信息包罗万象。所以,商场早在数年前就实现了对统计的信息化管理,每天可以随时提供各种商品细到品种、型号的购销数据;可以搜集到本商场以外的多方面的统计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统计人员应自尊,要自信、自强,方能自立。统计人员应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争取创新,多出成果。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能以正确的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则可利用程度也大为提高。但假如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从企业本身而言,各项管理就如空中楼阁,虚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从政府宏观调控来说,也难很好地找到着力点。因此,强化企业统计,无论是对企业的经营,还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产生这些虚假统计数据的原因首先是我国《统计法》的作用与地位缺少权威性。如,我们读报纸是一种习惯,可是你看了几种报纸,看了几年报纸,有招聘各类人才的,在招聘的各类人才中,居然无招聘统计师的广告,这就意味着统计师不是人才,企业也不需要统计师,既然不需要何谈作用与地位呢?因此,假如不是工作安排,没有人愿意从事统计工作。我们把搞准统计数据的着眼点放在基层,依靠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报表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统计管理制度、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和工程库录,规范统计指标的涵义和包括范围、规范统计数据采集、整理、计算、汇总以及审核的方法和程序,使数出有据,经得起推敲,从源头上把住数据质量关。
  一、常见统计数据质量问题
  1、数据虚假。这是最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数据质量问题。这类统计数据完全是虚构的、杜撰的,毫无事实根据。造成统计数据虚假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有意虚报、瞒报统计数据资料、指标制定不严密、统计制度不完善、不配套等。
  2、拼凑的数据。这种数据是把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不同性质的数据在收集、加工、传递过程中,人为地拼凑成同一时间、地点、条件和性质下的同一数据。这种东拼西凑的数据,虽然分别有事实根据,但是从整体上看数据是不符合事实的,其性质与数据虚构相同。
  3、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这是由于对指标的理解不准确、或者是因为指标含义模糊、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表现为收集整理的统计数据不是所要求的统计内容,数据与指标原意出现走样,面目全非。
  4、数据的逻辑性错误。这是指统计资料的排列不合逻辑,各个数据、项目之间相互矛盾。
  5、数据的非同一性。它是指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统计范围、口径、内容、方法、单位和价格上有差别而造成的数据的不可比性。
  6、数据不完整。这里指调查单位出现遗漏,所列项目的资料没有搜集齐全,不符合统计资料完整性的要求。数据不完整,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正确认识现象总体特征,最终也就难以对现象变化的规律性做出明确的判断,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7、统计手段和统计分析落后。目前,许多企业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状态,很原始。即使采用计算机也仅仅是减少工作量去做一些汇总、指标计算,并没真正引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做的统计分析也局限于事后分析,即对统计数据进行单纯的讲解说明;不能利用网络技术实行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事前分析和预测。换句话说,“统计预测”这一职能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缺乏对信息的收集、综合和系统化。
  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原则应当是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以预防为主的数据质量控制。
  (一)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每进行一步,都要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检查、对已发生的差错及时进行纠正,做到层层把关,防止差错流入下一个工作环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其次,参加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人员应当是全面的。全体统计工作者都要树立数据质量意识,各个主要的工作环节都要落实专人负责。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是许多工作和许多统计工作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牵涉到统计工作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因此,提高数据质量需要依靠所有统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绝不是单纯靠某一个部门或少数人所能搞得好、抓得了的。只有人人关心数据质量,大家都对数据质量高度负责,产生优质的统计数据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因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求把差错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这就要求有关人员在质量控制中具有超前意识,抛弃那种出现了统计数据问题才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被动局面。
  实行全员性的质量控制,就要把统计数据质量目标及其关键交给广大统计工作者,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使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质量标准,做到合理分工、职责明确,职责越明确,数据质量控制就越有保证。
  (二)统计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首要环节,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首先决定于这个过程,它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如果设计过程的工作质量不好,就会给统计数据质量留下许多后遗症。
  1、正确规定统计数据质量标准。数据质量标准是指根据不同的统计目的对统计数据精度所提出的要求。满足统计目的精度的统计数据就是准确的、高质量的统计数据。首先要作充分的调查,系统地收集市场和用户对统计数据的反映和实际使用效果的情况;其次要分析研究过去统计数据的主要质量问题,找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主攻方向;最后要进行反复论证,考虑到统计工作中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

  2、合理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在具体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应根据企业管理需要设计企业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要克服贪大求全的做法,处理好宏观与微观、需求与可行的关系,删繁就简,讲究高效务实。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型业务的不断出现,市场竞争格局不断变化,要对指标体系及时进行调整。如,大中型科技统计中,科技人员按职称学历分组中再按性别分组,科技项目按项目统计人力、物力、财力等这类指标企业微观管理都不需要、宏观管理又无多大作用的要坚决删除。企业增加值核算,从生产法角度核算,核算很完备的大型企业都很难满足其核算要求,改成分配法核算于企业核算有利,于统计数字质量有利。采用统计报表搜集资料,首先要实行标准化管理,制定的指标要符合统计制度的规定,范围要全,分组要准,指标涵义的解释和计算方法要精确;其次要对统计报表的设计、颁发、填制、汇总的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三)资料整理鉴别阶段的质量控制。统计资料整理鉴别阶段出现的差错是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重要方面。如果资料不准确,就会影响结论的正确。因此,要特别注意审查资料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弄清楚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和时期时点。对于口径不一致或不完整的资料,需要进行调整补充;对于相互比较的资料,必须注意有无可比性;一旦发现数据有严重的质量问题,应进行核实,避免有质量问题的资料进入汇总处理阶段。总之,对搜集到的资料,经过鉴别推敲、核实审定、使之准确无误,才能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到保证。
  (四)人为错误的质量控制
  1、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处理统计资料,同时提高统计分析水平。计算机作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高科技产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运用计算机整理、汇总统计资料,速度快、效果好,其优越性是手工整理无可比拟的。现在国内大部分著名企业基本上实行网络化、全球化,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世界先进行业信息,采用科学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横向、纵向对比,找差距挖潜力,努力赶超世界先进企业。要能够写出有一定深度的统计分析预测报告,系统、全面、科学地去挖掘利用网络资源和从市场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完善整个分析、预测手段方法和过程。但是,也应重视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质量问题,提高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录入数据的可靠性。
  2、统计工作者本身应提高自身素质。统计人员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没有跟上时代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不善于统计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写不出有一定深度关于本企业某一方面对决策层有参考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因此,对统计人员应该加强培训工作,企业内部应建立配套的培训机制,对每一层次统计岗位实施针对性的培训,必要时到企业外聘请有关专家学者授课,或到相关先进单位进行考察学习,做到取长补短。统计工作者本身也应该努力学习统计知识,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统计业务素质和水平,杜绝因业务不熟悉而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
  3、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统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对统计数据的影响是很大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如实地反映情况。与此同时,企业领导和有关部门,组织他们学习统计知识及相关的业务知识、法律制度和微机知识,支持他们参加统计工作会议,鼓励统计人员参加业务水平和技术职称的考试,引导他们积极提供统计资料,主动参与企业管理,应对工作积极并有较大贡献或较快进步者及时给予表彰。
  4、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统计部门今后应在加强统计信息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从数据采集的圈子中跳出来,重点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对弄虚作假的单位要坚决严肃查处。在立法上,罚款数额应该大幅增加,以威慑统计违法者,逐步建立全社会的统计诚信体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10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