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雅琴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信用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在金融全球化的形势下,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银行不断涌入我国,对我国银行业是一种很大的挑战。面对金融业日益全球化的新形势,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缩小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
  
  从信用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分析,有“逆向选择类型”和“道德风险类型”两方面原因的影响。
  (一)逆向选择类型。逆向选择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交易发生前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信贷市场上存在许多风险不同的企业,由于企业与银行在信息方面的不对称,当银行不能观察到企业信用风险的真实情况时,银行只能根据企业平均风险状况来决定利率水平。低风险的企业由于银行利率高于预期水平而退出借贷市场,剩下的愿意支付银行利率的全部是高风险企业,从而抑制资金流向高质量的借款人,使得一些信用质量差的借款人反倒可能取得资金,这必然增加银行的信用风险程度。
  (二)道德风险类型。道德风险产生的前提是交易发生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拥有较多信息的一方就会利用这种信息优势损害另一方的利益,从而导致了“道德风险”。借款企业对银行的道德风险分为三个方面:(1)当企业在贷款后违反契约规定,私下改变资金用途,从事高风险活动或因经营不善而导致亏损,难以还贷;(2)企业故意隐瞒经营收益,有意逃废银行债务;(3)企业本来就处于濒临破产的状态,明知其贷款收益不足以支付到期本息,通过政府的干预获得银行贷款。
  由此可以看出,在贷款发放前和贷款发放后,银行都处于“劣势”。贷款发放前,银行了解企业的信息不全或者不真实;贷款发放后,企业信贷资金的运用和回笼,银行无法控制。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来改变银行在信贷博弈过程中的不利地位,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未建立起有关信用资产历史数据库。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缺少企业详尽完整的信息数据库,缺乏模型分析,无法迅速传递、反馈和分析信息,以便及时解决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隐患。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尚不成熟。从评级要素的设计看,多侧重于财务指标分析,而忽略了财务信息的质量问题,忽略了企业发展前景在信用评级中的作用,因此不能反映企业未来的资信质量。从评级时间看,对企业的信用评级每年进行一次,不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企业的信用等级变化,不能为风险管理提供动态信息。
  (三)信用风险管理人才严重匮乏。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非常复杂的新兴管理科学,要求银行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然而,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人才与风险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显得相当匮乏。
  (四)金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国内不具有针对我国具体情况提供适合我国商业银行使用的数据商业信用评级机构,也不具有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评级标准和评级方法,以使银行内部信用评级能与之衔接的商业信用评级机构。
  
  三、改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建立良好的信贷文化。成功管理信用风险的第一要旨是坚强有力的信贷文化。在一个优良的信贷文化中,可以让管理者充分理解:风险和回报之间的权衡、预期损失的思想、规定的回报率、可持续增长的经济限制以及投资组合管理的原则。我国银行业往往风险控制的效果很不理想。原因是我们最缺的不是规章制度,最缺的是理解、支持并最终能贯彻执行的信贷文化。优良信贷文化的建立更多的是对信贷人员从道德层面上说的责任心的一种要求,一定要认识到在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上达到谨慎均衡的重要性。
  (二)通过立法,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防范银行信用风险,社会的信用环境很重要,所以立法要先行。在现阶段,需要同时考虑经济和社会的力量,采取必要的法律措施,为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打下基础。其次,要建设信用记录制度。根据过去的记录和经验对借款人进行评价。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建设信用记录制度的经验,按市场化运作,建立经营银行信用信息的专业化公司,开展联合征信业务,从企业、银行、税务等部门全方位地收购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诚实守信情况等综合信息,形成客户信用调查报告,同时建立企业信用公共信息平台。
  
  (三)提高信息管理水平
  1、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与企业在整个信贷过程中的信息沟通状况,按一定的分类标准确定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取舍或进行合理定位。对那些银企信息交流渠道畅通的客户,银行信贷可定位于积极介入;对那些银企信息交流渠道较为狭窄的客户,银行信贷可定位于限制性介入;对那些银企信息交流渠道闭塞的客户,银行信贷应定位于不介入。
  2、加强行业研究,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基础数据库。商业银行必须按照行业进行适当分工,通过对不同行业的长期、深入研究,了解和把握不同行业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风险因素,可以为借款人在同一行业内部和不同行业之间的风险比较创造必要条件,从而为信用级别的决定提供参照。同时,完善客户基础数据库,为信用风险评估的顺利开展和信用管理结果的检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完善内部评级系统,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在采用信用评分方法等传统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强化贷款五级分类管理的同时,借鉴国外先进模型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建立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风险管理模型,在实践中渐进地总结和完善自己的评级体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评级管理系统。
  1、确定借款人。大多数国际性银行采用一维的评级系统,即仅对借款或交易对手进行评级。有一些银行则使用二维的评级系统,即既对债务人评级,又对金融工具评级。
  2、选择评级方法。可供选择的方法有以统计为基础的方法。
  (五)建立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并对其严格监管。一是完善评估机构的准入机制,通过立法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管理;二是建立评估机构的行业协会,并由行业协会公布最高信用等级的评估标准,各评估公司参照执行;三是由行业协会及时公布评级机构评出的信用等级的违约率统计,对不重视评级质量的评级机构及时取消其认可资格;四是可考虑定期随机抽取被评级的对象接受两家评级机构的评级,这样可以增加对评级机构的约束;五是设立相应的专家委员会,对资信评估机构的工作质量定期进行监督,以促进评级机构的行业自律;六是加强评估公司外勤人员管理和素质教育,组织评估公司评估人员业务考试,实行持证上岗制度。通过上述监管措施,评级机构为了保持自己在市场及投资者中的威望,扭曲评级结果的冲动将会有所收敛。
  另外,对特定借款人的各类评级结果,监管当局应该全面考虑,当评级结果不一致时,应当对最低结果给予更多的重视。
  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急需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突破性的提高:一是信用文化建设;二是信息管理能力;三是利用主流量化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来提高信贷决策和定价的精细化管理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27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