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洁

  摘要:概括了贵州省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金融支持力度弱化、县域资金逆向流出、县域信贷环境不佳等突出问题及原因,提出改革县域金融管理机制、完善县域资金回流机制、加强县域信贷环境建设等政策建议。
  关键字: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金融支持信贷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是指介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的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农业个体和私有经济成分占绝对比重的一种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没有良好的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研究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寻求改善金融支持的途径,对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贵州省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金融支持力度弱化
  近几年来,随着金融机构的经营战略的调整,职能转变以及体制改革的反复,县域经济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受到削弱,已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目前农行县级银行放贷范围仅限于小额质押贷款、保证金贷款和小量贴现业务,对大额金额使用县级金融机构没有审批权。信贷授权不足,使得县域经济中的好项目、好企业难以及时取得金融信贷支持。加上近年来农业银行信贷重心向城市倾斜,大量裁撤欠发达地区县域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进一步加深了县域银行信贷的难度。贵州省黔东南州共有44个农业银行网点,其中凯里市就占了13个,而下属的县城有的只有一个营业点,部分乡镇几乎没有农业银行的办事处。信贷管理体制和业务运作方式导致金融支持力度弱化,不能适应县域经济的发展的需要。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专门的政策性银行,其业务范围相对狭窄、功能单一,信贷资金主要用来支持规模较大、经营效益好的客户。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欠发达地区,由于优质龙头企业极少,因此.政策性金融支持没有很好地体现政策的扶持性,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服务农村经济的政策性金融功能弱化。
  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机构功能不全。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支持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为农村经济提供贷款的唯一正规金融机构。2009年,贵州省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110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92亿元,存、贷款规模分别居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一位和第二位,也是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经营网点最多、服务范围最广、人员规模最大、支农力度最大的地方金融机构。但农村信用社还处在不断改革之中,其自身还存在很多问题,信贷支持压力巨大。
  邮政储蓄机构虽然在贵州县域分布广泛,但其是以吸收存款为主,发放贷款极少。非正规的民间借贷能为贵州农村经济及时提供资金支持,但其服务的范围狭小,主要靠血亲关系,资金数额也小。
  (二)县域资金逆向流出
  县域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县属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新兴民营经济的规模扩张、农业产业化发展,都需要大量资金。当前贵州县域资金呈现“逆向流出”的特征,导致县域资金不仅得不到反哺,反而日益外流。贵州县域金融机构的农业存款在逐年的增加,2005年的农业存款为99.80亿元,2006年为128.31亿元,2007年上升为166.60亿元,到2008年贵州金融机构的农业存款已经增加到216.55亿元,但投向县域资金却没有相应的增长。县域资金的大量流出,加剧了县域经济资金的供求矛盾。
  贵州县域资金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方面外流:一是体制性资金外流,如邮政储蓄。贵州邮政储蓄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邮政储蓄余额连年攀升,2007年上半年,邮政储蓄余额突破了200亿,到2009年上半年,邮政储蓄存款余额250多亿元。尽管这部分资金在成为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后,有一部分通过支农再贷款形式返还到县域农业领域,但绝大部分游离于县域农村之外。二是政策性的资金外流。近年来由于农业银行实施“抓大放小”的信贷政策,农业银行的商业化、集约化导致其乡镇的网点基本上被演变成单纯的筹资机构,以资金上存的形式抽调了相当大一部分县域资金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三是逐利性的资金外流。由于贵州县域经济中农业经济比重大,为了追逐更高更多的利润,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不惜采取各种方式和途径,将信贷资金由农业领域撤出并转入非农领域,由县域企业转出流向城市利润丰厚的企业。县域资金大量流失,使得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难上加难。
  (三)县域信贷环境不佳
  1、担保资源稀缺,手续复杂费用高
  现行的担保法整体制度设计偏重于国有、城市不动产担保,而欠发达地区多是农村集体土地及房屋,这些是不能用于担保的,所以,县域实际拥有的担保资源十分稀缺,继而导致贷款十分困难。贵州县域企业在信贷方面还存在办理资产抵押担保环节多、收费高的特点。根据地方规定,抵押资产的评估只能到政府相关部门办理,对其他评估机构的评估不予办理登记。办理资产抵押一般要涉及多个部门,并要提供多种资料,且评估费用偏高,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2、信贷风险较大
  贵州大部分的县域经济发展是以农业为主,由于贵州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贵州部分偏远县域的农业发展还很落后,而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周期长、已遭受自然灾害等特点,增加了农业贷款的风险。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现有的农业结构,而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当前,贵州县域自身积累有限,资金供求中存在着大量资金缺口,加之农业结构调整中盲目性、无序性与趋同性现象较为严重,风险极易传导至银行贷款上,使得银行贷款难上加难。
  3、不良贷款的影响
  县域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不良贷款的占比高、盘活难,导致金融风险加大。县域经济处于经济发展与信息传输的末端,许多领域受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较深,加之贵州县域原有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单一、第三产业欠发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着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经济主体运行质量不高,导致县域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不良贷款,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贷款投放的信心。
  二、促进金融支持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改革县域金融管理机制
  1、强化政策性金融发挥导向功能
  农业发展银行是县域惟一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承担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任,必须进行业务拓展,寻找支持和衔接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一是可以利用政策支持、引导和助推功能,服务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二是用活信贷资金,尝试支持涉农加工、深造企业的信贷支持,扩大信贷资金使用外延。三是扩大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增强服务功能,把贷款对象由原来单一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逐步扩大到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以及改制后落实原有债务、具备贷款条件、继续从事粮食经营的非国有企业,适当延伸对粮油产业链条的信贷支持。
  2、改革信贷管理机制,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
  一方面,要改进和完善银行信贷管理机制,根据基层银行的经营状况适当扩大对基层银行的授权授信额度,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另一方面要加大贷款营销力度,进一步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并根据贵州县域经济的特点,开发相应的金融服务品种,在开户、结算等方面提供灵活、便捷的服务。
  结合贵州县域实际,进一步完善县域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投入机制,引导农村信用社大力支持县办工业、中小企业,大力支持特色经济和小城镇建设及县、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县域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水平,着力构建具有高原县域特点的金融服务网络和金融服务长效机制。

  根据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配合经济部门探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开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有效扩大农村小额贷款的覆盖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靠政府或中介组织,协调农户与银行的借贷活动,提高农村金融的组织化程度,如由地方政府组织提供担保,将小额信贷与政府补贴救助结合起来,利用银行供给资金、企业组织生产、农户提供劳作的方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等,以提升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满足水平。
  (二)完善县域资金回流机制
  目前,邮政储蓄已成为县域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建议制定县域金融保护法,对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邮政储蓄从县域吸收资金进行限制。同时要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县域地区网点多的优势,重点加强邮政储蓄为县域服务的功能。按照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规定金融机构把吸收的存款按一定比例投向农村县域,进一步扩大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办范围,探索并开办支农贷款业务,鼓励和促进农村县域资金回流。遏制农业银行的机构和业务收缩,农业银行应该在县域保留相当的机构,真正发挥其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在保障粮食安全、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支持农村县域城镇化建设。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手段支持农村信用社投资,扩大资金供给。
  (三)加强县域信贷环境建设
  面对县域脆弱的金融生态环境,加强金融监管,规避金融风险,创建良好的县域信贷环境刻不容缓。单靠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金融部门的努力显然不够,所以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转换职能,全面推进企业改革,努力为企业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体制、政策和服务环境。
  政府部门要更新理念,增强指导驾驭金融的水平和能力,可由当地政府牵头,完善个体农户贷款和企业融资的担保体系,规范担保行为,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及担保机构,为企业提供担保。简化资产评估抵押审批手续,降低手续费用。县域金融体系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大收贷收息力度,定期通过新闻媒体和人民银行的信贷登记咨询向社会公布,并通过信用宣传、信用评级活动,强化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观念和意识,为农村特别是县域资金供求良性互动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县域经济中农业是主要产业,由于其天然弱质性,受自然因素影响大,所以国家应通过加强政府干预来保护农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县域税收、再保险和农业风险基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贵州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围绕烟草、畜牧业、中药材、马铃薯、茶叶等贵州省农业支柱产业,金融系统应该把这些龙头企业作为切入点,大力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业产业化,提高对县域重点龙头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水平。
  充分调动县域金融系统增加信贷投入的积极性,扩大信贷投放领域,建立风险约束和激励相称的信贷机制,积极开拓适应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特点的信贷品种。积极探索和建立县域金融风险补偿机制,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增强信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①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中国西部开发金融制度调查报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7)
  ②亢爱林.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政银企三方互动――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时代经贸,2008(4)
  ③刘锡良.中国转型期农村金融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1)
  ④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9)
  ⑤黄建新.反贫困与农村金融制度安排[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5)
  ⑥贵州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⑦徐志勇.县域经济的结构调整与金融支持问题[J].理论月刊,2003(3)
  ⑧蔡则祥.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发展研究,2003(7)
  ⑨邢中成.增强县域金融服务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J].农村天地,2005(10)
  ⑩刘保,江璐璐,缪文娟.重构县域金融体系促进县域经济发展[J].上海金融.2005
  夏永祥.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J].农业经济问题.2003(4)
  (张洁,贵州财经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54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