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服务业发展态势及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佳元
两年来,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我国服务业平稳发展的态势明显好于其他行业,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为经济增长、增加财源、改善民生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10年,世界经济进入复苏阶段,宏观政策、市场需求以及国际环境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一、当前我国服务业的运行特点
(一)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但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2009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为14.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3.4%,比2008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今年以来,随着国家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政策继续执行,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持续提高,由2009年上半年的7.4%上升至2010年上半年的11.1%,服务业也显示了较快增长势头。今年上半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为73642.8亿元,同比上涨9.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6%,比去年同期(43.6%)降低1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8.3%的增速相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但是还低于同期GDP增速1.5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复苏后,增长又恢复到以工业带动为主,第二产业增速高达13.2%,同比上涨6.1个百分点。
由于工业增速快速提高,今年上半年我国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呈现降低趋势。从表1中看到,如果按现价计算,2010年上半年服务业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6.74%;远远低于2009年上半年82.99%的水平,也低于2008年同期2个百分点。
(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显著上升,批发零售贸易业加快发展
随着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和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实施,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10年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4922.2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城镇增长18.5%,乡村增长15.5%;按照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增长18.2%,餐饮收入增长17.1%,商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8.7%。2001―2009年批发和零售业年均增长速度为12.7%,高于服务业整体增速1.4个百分点,一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批发和零售业内部也不断进行重组改进,现代化程度有所提高,多种经营业态特别是连锁代理、货仓式商场、超级市场等新型业态发展很快。批发和零售业的快速发展与外资进入有较大关系,外资的进入给批发零售业带来了新的理念、技术和管理方法。零售百货业上市公司虽然经受住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渐渐走出危机,但与网上零售市场收入增速相比,传统百货业明显落后。国内网购市场延续高速增长态势,2009年网络购物市场交易额达到2500亿元,同比翻番,预计2010年,我国网购规模将突破4000亿。零售市场规模的高速增长源于中国网上购物环境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网上零售市场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百货公司带来了较大压力。在这种背景下,传统零售商贸行业纷纷开辟网络购物服务,流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交通运输业持续、稳定发展,物流集聚区建设新型业态发展迅速
2010年1―7月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总计177.5亿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5.3%,其中水运和民航完成的货运量增长较快。2010年1―8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79.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7.2%,增幅比1―7月回落0.4个百分点,虽然延续了今年以来增速回落态势,但回落幅度比1―7月缩小0.4个百分点。在社会物流总额中,工业品物流总额为71.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6.6%,增幅比1―7月回落0.4个百分点,缩小0.2个百分点;进口货物物流总额为6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8%,增幅比1―7月回落0.2个百分点,缩小2.7个百分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交通运输业内部集聚度显著提高,物流园区(基地、中心)作为物流基础设施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点。当前,我国物流园区正在进入一个高速建设和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但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速度有所回落,2001―2009年年均增长速度为8.9%,低于服务业整体增速2.4个百分点,受制造业不景气的影响,2009年增速仅为3.7%,低于服务业整体增速5.2个百分点,占服务业的比重同比下降0.47个百分比。
(四)服务外包快速发展,层级有待提升
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新增服务外包企业1855家,新增从业人员35.1万人,其中大学毕业生22.3万人。全国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82.8亿美元,同比增长72.8%,其中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61.1亿美元,同比增长66.4%。今年上半年,全国软件出口103.3亿美元,同比增长22.7%,增速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24.7个百分点,其中软件外包服务出口12.3亿美元,同比增长38.8%,增速低于去年同期25.7个百分点。但我国服务外包的“接包商”中,除少部分医药研发外包企业外,大多从事的是劳动密集、较为低端的业务,以对日软件外包为例,我国服务外包企业主要参与程序开发、编码、测试及本地化工作,较少从事整体框架设计、综合解决方案等高端外包服务;较少作为总接包商,较多承担三级、四级分包工作,中国“接包”企业亟需摆脱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不利局面。
(五)我国服务业比重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状态,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从总量上看,东部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为57.6%,服务业占当地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相对较高,如天津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04.8亿元,同比增长1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在31个省市区中排第二位。中部地区由于第二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挤占了服务业的比重,因此,中部六省服务业比重只有35.87%,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详见表2。我国服务业的另一特点是城乡布局结构不平衡。相对而言,我国城市服务业比较发达,乡村比较落后;同一地区和城市内部的服务业设施(如零售网点)仍主要集中在原有的商业中心区域,新开发的居住区和新城区中商业设施明显不足。
(六)服务业投资增长整体下降,但外资进入步伐加快
从投资来看,服务业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今年1―6月份服务业投资额为1393亿元,增长26.7%,增幅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从投资比重来看,上半年金融保险业完成投资仅占整个服务业投资的0.46%;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和文教卫生广播福利业分别占整个服务业投资的0.76%和6.68%。新兴服务业投入不足使得其增加值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持续下降,我国服务业发展后劲不足。
随着我国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外商投资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服务业成为吸收外资的重点。2010年1―8月,全国服务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477家,同比增长22.3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97.41亿美元,同比增长36.75%,分别占同期全国总量的50.7%和45.09%。数据显示,自1997年开始对外商投资企业分行业统计以来,截止到2010年7月底,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126亿美元、5468亿美元和2679亿美元,所占比重分别为1.5%、66.1%和32.4%,年均增幅分别为7.1%、3.6%和10.2%。
(七)服务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服务消费性支出所占比重持续上升,但对服务业拉动作用有限
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住房、交通通讯、医疗、文教娱乐服务等方面的支出比重显著上升。2010年上半年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总计2940.4元,其中,医疗保健424.5元,交通和通讯990.2元,娱乐教育文化服务692.7元,居住568.1元,杂项商品和服务264.9元。服务类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详见表4。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温和上涨。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尚未转变,消费并未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所以虽然服务消费性支出比重上升,但仍未提高服务业比重。
二、未来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
(一)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
目前,由于政策向民生倾斜将制度化、长期化,社会保障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有效改善人们消费预期,特别是具有较高边际消费倾向的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将得到提高,有利于潜在服务消费需求的释放。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和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实施,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将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随着中低收入者收入不断增长,有更多的人进入服务消费时代;中高收入人群消费能力进一步上移,将需要更高档次的服务消费,享受更有品位的服务,将有效促进旅游、文化等高层次服务业扩大规模。
(二)扩大开放力度加强的影响
今年8月,我国在旅游业、零售业领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一是试点开放中外合资旅行社经营出境游,二是外商投资生产性企业、商业企业可以直接从事网上销售业务。国外服务企业集团进入国内市场的规模将迅速扩大,国内服务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外资企业以其现代化的设施、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给国内服务业带来强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将推动我国加快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品位,优化层次组合,完善业态功能,提高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由于国家准入政策的放松和国内外资本的进入,服务业发展速度有可能加快。
(三)城乡人口“三元”结构的影响
目前,我国服务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占人口总数约40%的城镇居民。但是城镇居民对未来收支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大,特别是居住、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预期支出较大,虽然国家连续出台一些保障民生的政策,但如果缺乏刺激服务消费行之有效的办法,将制约居民服务消费能力的提高。农民务工人员因为收入低、负担重,即期消费能力有限。因此,我国服务消费需求短期内难以大幅提高。
(四)CPI上涨的影响
由于此轮价格指数上升多集中在生活资料领域,受收入水平的限制,CPI的持续上涨将增加居民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城乡居民家庭开销在食品、衣物等生活用品上仍占有很大的比例,有可能压缩收入弹性大的服务消费支出。
(五)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
在“后危机”时代,全球服务外包产业需求将率先反弹,欧美四成以上的IT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加大对业务的外包力度,特别是从危机中生存下来的企业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因此,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未来将持续快速发展,一些原本定义为核心流程的业务也将逐步外包,这给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服务外包提供了新的机遇,有利于本土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创新,逐步摆脱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不利局面。
长期来看,我国服务业发展还受到社会分工细化、消费结构提升、消费观念转变、各级政府更重视服务业发展等利好因素影响,将有利于服务业消费群体持续扩大,为服务业扩张提供较为广阔的需求空间。但由于抑制服务业发展的因素短期内得不到有效解决,再加上今年1―6月服务业增速趋缓,平稳运行仍将是今年服务业运行的主基调。
综合上述因素的影响,预计2010年我国服务业仍呈现平稳发展态势。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受工业增长过快等因素的影响,服务业比重难以提高,预计2010年将与去年持平或略有下降,全年服务业增长速度约为10%左右,高于去年1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由于各行各业的复苏需要信息、咨询、通讯、科技服务、金融等部门的支持,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将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保持快速发展势头。随着我国服务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专业化,新的服务业门类和业态将有可能产生,服务企业将致力于创新开发,新的服务热点将出现,其中,文化产业、商务服务业和科研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有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对服务业拉动效应日益凸显。
三、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互动融合,扩大生产性服务业规模
鉴于消费性服务业短期内难以快速增长,需要在继续贯彻落实已有政策的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带动作用强、辐射范围广、更有发展潜力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应坚持走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全面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素质和水平。重点要以需求为导向,立足于巩固和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进而扩大对生产性服务的中间需求。国家要尽早出台生产性服务业的专项政策;有关部门应抓紧研究、起草并尽快出台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方面相关政策;引导和推动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地方政府着手制定适合本地具体情况的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配套实施方案和具体政策措施,构建以专项政策为指导、以重点行业政策为支撑、导向明确、衔接有效的生产性服务业政策体系。
(二)重视服务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服务业
加快提升集聚区对服务业发展的带动力。以产业集群为依托,重点加强集群或园区服务功能配套设施建设,形成相应的服务功能区,通过优惠政策,引导现代服务企业入驻集聚区。国家应出台政策,赋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工业聚集区同样的政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式发展。依托制造业集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重点培育物流、会展、商务服务等基础好、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以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三)有针对性地吸引关联性外资服务业进入,激发服务业发展新活力
把握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新机遇,围绕外资制造业,有针对性地吸引关联性外资服务业进入,变单纯的制造业集聚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鼓励规模大、信誉高、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化、规模化。完善服务业吸收外资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全面提升合资合作水平,拓展吸收外资的方式,加强指导与监管,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技术和管理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顺应国际服务业投资新趋势,积极探索跨国并购、基金投资、证券投资、风险投资、财团投资等利用外资的新途径,通过股权转让、资产重组等方式吸引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合作,引导外资投向生产性服务业部门,推动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积极有序引入战略投资者,对目前仍带有垄断性的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改革重组,促进其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四)巩固承接服务外包的基础和优势,提升在全球服务外包中的层级
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服务外包后台支持体系建设,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制造业“低增值”陷阱,积极引导本土服务企业学习和借鉴国际服务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提高技术服务水平、规范服务外包流程等方式,不断增强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逐步拓展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高端领域。进一步放宽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外资准入标准,积极引导外资投向软件、研发服务、移动增值服务、工业设计、咨询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引导中小企业灵活采用品牌特许经营、品牌租借、贴牌与创牌等方式,扩大规模和实力。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和软件开发中心等。加强与国际知名服务企业的合作,利用跨国公司的经营渠道和市场网络,输出服务产品,参与全球竞争。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根据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信息数据处理、金融后台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呼叫中心、理赔服务等业务流程外包。
(王佳元,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副研究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60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