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乐

  摘要: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目标,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为指导,以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为特征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构建和谐校园,共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校园; 和谐;师生关系;构建
  
  在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过程中,和谐师生关系作为高校发展中的基本问题,越来越突显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层次性逐渐加大,学生的不良思想与行为与日俱增,这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形式陈旧,内容滞化等问题。同时,如何解决高校发展与学生自身定位之间的关系,教育思想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教育管理与受教育被管理的对立关系等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予以思考的课题。只有通过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主体与服务客体的对立过程,积极发挥人的思想协调性,调动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发展。
  
  一、不和谐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原因
  
  1、教师教育与管理之间的不均衡性与学生的自律能力的缺乏。从教育管理者本身来讲,应该进行大量的教育工作以促进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同时,通过良好的管理方式以获取学生的最大认同和支持。而现在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由于扩招后的学生比例急剧加大,一部分高校的管理体制也存在问题,导致出现高校重管理轻教育,教育管理者缺乏对学生思想、心理的正确把握,不能很好的从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采取学生适合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只是就管理抓管理,导致师生关系对立。而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对于高中与大学生活、学习方式的差异,或者现实的大学生活与想象中的大学生活存在的差异产生了不适应性,学生本身缺乏一定的自律意识,对于端正、约束其行为的一些规章制度在心里又不理解和认可,使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存在一种逆反性和无意识性,最终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
  2、教师教育观念缺乏时代性、针对性与学生思想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教师在实施教育管理过程中,虽然在形式上多样化,内容上拓展化,但在实效上却不尽人意。原因就是缺乏对社会,对学生全方面的认知。现代的大学生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和自我认知能力,导致自身定位存在片面性和不确定性,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如果还只局限于纸上谈兵,且不结合现代的发展变化,不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而还在进行着传统式的空泛的说教,必然在教育思想上与学生思想上存在不统一性,师生之间思想上存在不协调性,甚至导致师生间行为上的不统一,不和谐。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1、平等关系是形成和谐校园的基石。要建立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就要形成一种相对平衡的教和学的关系。师生之间没有绝对的服从和绝对的服务关系,服从与服务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利益冲突,把这两方面的利益冲突利用一定的方式、渠道或协调机制进行转化,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立足各自利益,在处理师和生、生和生、师和师之间各方面利益的过程中互相摩擦,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最终,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形式得以存在。
  2、尊师爱生是形成和谐校园的基础。教师用发展的、全面的、公正的态度看待学生的过去和现在,相信学生不断进步的主观能动性,并且也相信,只要方法得当,每个学生都会是好学生。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进行教学,实施管理的出发点,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努力寻找改进自身不足的有效措施,在全员育人的格局下成长成才。
  3、教学相长是和谐校园的发展定位。教师爱护学生,使学生体会安全、舒适,被关心的感觉,愿意主动与教师交流,促进了教师教学工作实效性的获得。学生尊重教师,使教师充分体会被爱戴,被尊敬的感觉,有强烈的成就感,使教师能更好的进行教学、科研和管理,促进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了综合能力。
  
  三、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树立和谐意识,创建和谐氛围。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没有平和的心态,积极向上的愿望,行为的自律意识,和谐环境的共建思想,那么在和谐氛围的构建中,他的思想和行为乃至于行为的结果都会在环境中造成不良影响。优良的校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在学校发展、学生成长和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特殊作用,但是,优良校风的创建不是单由领导决策,个别人努力而实现的,它需要每一名师生员工的齐心合力,众志成城。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群众,都要认识到和谐氛围的重要性,创建和谐氛围的必要性,他是激发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的重要环节,也是为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学术环境、管理环境、园区环境以及精神动力和先进文化支撑,还能促进大学生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培养。任何人和谐意识上的不统一, 行为上的失范,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和谐氛围的构建。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处理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中心,只有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才能使老师的教学工作产生作用,产生价值。因此,教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每个学生,用平静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和缺点,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和“复述式”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去发挥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畅所欲言,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正确的观点和做法,教师要进行适时指导,促进学生能动性的继续发挥和发展;对于学生不正确的观点和做法,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易于接受的程度,采用适当的语言艺术、方法艺术,在不损伤学生自尊心、进取心的前提下,进行教育和开导,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自我认识,自我剖析,自我提高,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和效果。
  3、遵循三个原则,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1)自由与平等。平等就意味着在交往中要互相尊重,一视同仁,这是师生和谐关系的基本前提。师生平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师生交往的最重要原则。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自我尊重。师生在进行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既不能因为教师是管理者、教育者、有知者就觉得高学生一等,也不能因为学生是被管理者、受教育者、无知者而觉得低人一等。尽管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与人在气质、性格、能力、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人格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在交往中要对自己有信心,对彼此有诚心,彼此尊重,自由平等相处。(2)信任与尊重。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意志品质,鼓励他们自我展示、自我实现,形成活泼、开朗、自信、进取的性格和心理,增强对教师的信任度。学生要充分相信,教师不但可以成为学生的良师,传授知识,化解疑惑,也可以成为学生的朋友,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教师的慈爱是一种教育,教师的严厉也可以起到教育、挽救的作用,虽然方式方法不同,但教育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因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才是教师的巨大收获。(3)理解与宽容。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首先要明确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和爱好,同时,由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身份不同,各自的生存性质又导致了师生之间关系的摩擦与误解。不会理解、宽容他人,也同样得不到他人的理解与宽容。因此,师生之间通过身份、角色的互换,用理解与宽容的原则来对待对方,教师不用一个模式和标准来要求学生的思想、行为的一致性,学生也要尽量理解教师的工作,不论是教师的宽容、包容,还是教师的批评、严厉,出发点都是本着教书育人为目的,教师不因学生的错误而放弃学生,学生不因教师的严厉而回避教师,这样,和谐关系自然得以实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72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