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洲能源发展简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伟

  摘要:能源资源是整个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能源危机之后,世界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世界各主要的能源消费国不断投入大量精力寻找能源资源。而非洲地区能源资源的储量丰富,尤其是被誉为“黑色血液”的石油资源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11.1%。但是由于众多的原因,非洲能源发展面临着许多瓶颈。要实现非洲的发展,应当依据本身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措施,走独立自主的能源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能源资源;能源瓶颈;能源道路
  
  目前,各国发展所赖以生存的“能源资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的一次性常规能源。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动力的弊端越来越突出。20世纪60年代,中东石油资源大规模的开采,使得石油这种方便快捷、利用率高、环境成本低的能源资源,代替煤炭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动力。在这里我们探讨的能源资源主要是石油资源。
  一、世界能源资源供需形势
  世界能源资源的有效供给是维持世界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能源的巨大消耗,能源资源的消费与供给呈现出严重的失衡。究其根源在于:第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世界人口数量激增,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能源消费随着这种趋势不断攀升。据统计,今天的世界人口比20世纪末期增加了2倍多,而能源资源的消费却增长了16倍之多。据国际能源总署(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09》预测,在2007-2030年世界一次能源需求的增长中,化石燃料占77%,其中石油的需求从2008年的8500万桶/天增长到2015年的8800万桶/天。第二,科技飞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是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国,自20世纪90年代经济获得持续高速增长以来,石油消费不断攀高。据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EIA)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3.6445亿吨油当量,平均每天消耗约1900万桶石油,是名符其实的能源消费大国。欧洲和日本也紧随其后,2008年石油消费量分别为9.56亿吨、2.22亿吨,占世界石油能源消费量的24.3%和5.6%。同时近十年来伴随经济发展,亚太地区石油消费也在急剧上升,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市场的“新生力量”,于2008年一次能源消费增长了4.1%,39.82亿吨油当量,占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87.1%。
  世界能源消费的大幅攀升,为保证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各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也在逐年增加,如1990年美国的石油进口率为47%,到2008美国的进口石油竟达本国石油消费的56.9%;1995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为3673.2万吨,到2008年石油进口量为17888.0万吨。
  20世纪中期,中东勘探石油量不断上升,1960年其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26%,约为2.8亿吨,到1972年则上升为35%,达9亿吨,已超过美国和前苏联产量之和,成为世界最大的产油区。然而随着中东石油战略地位的提高以及某些西方国家的不当干预,中东与西方爆发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最激烈的石油资源争夺战,加剧了国际石油资源供需矛盾,使世界能源资源供需形势更加严峻。
  二、非洲能源资源发展的可能性
  能源是世界经济的基础,石油是发展的命脉。各国为了改善各自能源供需短缺的状况,积极地寻求其他能源供应地。而长期被排除在世界经济现代化之外的非洲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的探明,愈益焕发出生命之光。由于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特别是深海勘探技术的运用和西非几内亚湾地区新油田的发现,非洲已探明的石油资源储量为1351亿桶,比1980年的533亿桶增加了153%,占全球已探明储量的11.1%,仅次于中东和南美地区。非洲的石油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品种多、质量高,尤其是西非几内亚湾地区。该地区的石油品种达40余种,多属于低硫高品质石油,很容易被提炼为汽车燃料。不仅如此,其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海岸附近或近海海域,它一方面可以避免一些国家的战乱冲突且外运方便,与世界主要的能源消费市场距离缩短,生产运输安全方便且成本低;同时,该地区石油开采条件得天独厚。石油钻井成功率高达35%,远远超过了10%的世界平均水平,大大降低了石油开采成本。
  为了尽快将本地丰富的石油资源转换成经济发展的动力,非洲各区域性组织和各国政府分别采取了众多措施,积极开发石油资源。2007年2月,非洲开发银行拨款16亿美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用以开发石油资源。2008年3月28日石油生产协会(APPA)第二十五届部长会议,强调非洲国家进一步加强能源合作,以便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非洲石油资源。同时,非洲各国政府也都是各尽其能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加快本地石油的开发。赤道几内亚政府制定政策规定新油田最先开采的5000万桶石油,投资者可按90%分成;加蓬政府则宣布,外国石油公司在生产过程中直接获取一部分“成本石油”以抵消生产成本(包括预先投入的资金),另外还可获得一部分“利润石油”作为对石油公司投资和风险的回报。国际能源署的官员表示:“步中东之后,非洲已成为很有前景的石油投资地区,全球石油需求会加剧转向非洲。”
  三、非洲能源发展所面临的瓶颈
  非洲地区虽然石油资源丰富,然而该地区社会状况复杂,严重制约着其石油资源的开发。而世界各能源消费国为了从非洲地区获取更多的能源,不断对非实施压力,非洲石油资源发展道路曲折。
  长期的粮食短缺与混乱的政局形成恶性循环,非洲社会问题十分突出。据统计,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非洲的贫困人口已增加到近300万。截至2005年,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人口增加了近70万。贫困的生活导致抢劫、武装袭击、暴力绑架等恐怖主义泛滥,社会混乱,而曾经一度销声匿迹的海盗行径也死灰复燃,给非洲石油能源资源的开发和运输安全问题蒙上了一层阴影。同时,非洲地区民族宗教冲突频繁,政局动荡,也严重阻碍了非洲石油经济的开发。2007年5月在肯尼亚召开的第11届石油和天然气贸易及金融会议上,有关方面反映了非洲能源开发的又一瓶颈――缺乏完善的石油管道系统,这直接限制了非洲能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肯尼亚的壳牌石油公司常务董事帕特里・奥也斯表示,缺乏运输石油产品的管线是非洲大部分国家面临的重大的问题。同时,非洲地区教育落后,科技不发达,用于能源开发的高素质人才和先进技术严重缺乏,必将制约非能源经济的长期性自主发展,进而影响非洲国家经济和主权的独立。
  石油是经济命脉,谁控制石油谁就能获得经济发展的主导权。为了获得非洲丰富的石油资源,世界各主要能源消费国对非洲展开了政策攻势。2006年以来,非洲与中东对美国的石油供给已各自占到了22%,但就实际规模而言,非洲的石油日输美量要比中东多出8000桶,达到223万桶,非洲成为美国最大石油进口地。而美国为了保证本国的能源供应,以反恐为借口,实行政治布局、军事护航、经济拉拢,三管齐下的战略,大肆掠夺非洲石油资源。欧洲则通过建立所谓的“新型欧非战略伙伴关系”试图将非洲牢牢控制在手中。日本,作为一个能源资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更是不会放弃非洲这块“肥肉”,1993-2003年日本通过倡导召开的三次“非洲发展国际会议”,对非政策已由最初的经济援助上升到政治战略色彩,加紧对非洲石油的控制。非洲国家要想通过本地的石油资源实现发展的目标,阻力很大。

  四、非洲能源资源发展道路
  落后的历史、复杂的国际背景、艰难的开发环境,非洲要想实现经济的发展,只有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现实条件,积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吸引外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石油资源。
  第一,走独立自主的能源发展道路。要使本地的石油资源成为非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就必须摆脱大国的控制,将能源资源收归国有,自主开发,决不允许外国势力以任何借口抢夺垄断本地能源;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妥善地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维持政局稳定,为能源经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积极开发优良的粮食品种,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自给率,解决贫困问题,走独立自主的能源发展道路。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石油运输系统。加大石油管线建设的投资力度;出台能源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外资,提高非洲的石油运输能力;投资与管理并重,充分发挥现有基础设施的效用,加强基础设施的“软件”管理;加大基础设施的开放力度,把国家投资款项改成政府项目补偿投资款项。
  第三,重视教育,发展科技,培养人才,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为能源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动力。能源经济是科技经济,科技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能源的开采、能源工业的结构、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和谐度。为了改变大量出口原油而进口成品油的现状,非洲国家应该将发展自己的炼油和石油化学工业提上议事日程。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人民受教育的权利、鼓励自主创新推动科技发展,提高人民的素质,积极参与勘探、开发油田,并考虑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时机,吸引投资建立使用自己研发的炼油厂和石化装置,以降低产品的成本,参与国际竞争,使科技真正成为能源开发的推动力。
  第四,成立能源组织,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缓慢,石油价格下降,各国对外投资逐渐减少,这直接影响到以能源为支柱的非洲经济的发展。在这种的情况下,只有充分发挥区域性组织的作用(非洲联盟、非洲石油生产国协会、非洲银行等等)进一步加强非洲地区的内部合作,成立能源生产国和能源生产消费国各占适当比例的国际能源组织,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谈判,以互利共赢为目的,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政策,规范和约束彼此的行为,共同发展能源经济,实现繁荣。
  参考文献:
  1、王立敏.从动荡与结构变化中认知世界能源市场――BP世界能源2009年解析[J].国际石油经济,2009(7).
  2、孙红旗.中国支持非洲基础设施建设[N].人民日报,2009-02-11.
  3、姚国会.非洲石油“管道”是怎样通向美国的[N].中国石化报,2004-11-08.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政治法律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77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