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状况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晓燕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文章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对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地区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和扎实推进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生产;生活;村容;管理
一、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一)财政支持是新农村扎实推进的有力支撑
第一,政府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让公共财政更多地覆盖农村。
第二,财政加大了对农产品补贴的力度。在完善粮食等农产品的政府最低保护价的同时,政府制定了农业最低补贴标准,以保证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和农民纯收入的稳定增长。所调查地区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到了国家补贴。
第三,财政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新农村建设中,财政支农资金首先对所调查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公路建设、电网建设进行了大力支持,这成为该地区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财政加大对支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该地区建立了由财政资金支持的农村科技推广和辅导、农业信息、技能培训等机构,形成支农服务网络,覆盖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
第五,财政加强对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的投入。财政增加投入,帮助农村普遍建立农村文化站(馆)、图书室(馆)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增加农村文化活动经费,增加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推动农村文化机构的有效运转;加大对县乡文化事业的投入和对民办公助事业的扶持和保护力度。在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和大力发展农村各层次教育的同时,财政也加大投入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学水平;实行由财政承担经费,对农民进行科技、岗位技能、种植、养殖等专门化技能培训。在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同时,财政也加大了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第六,财政逐步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财政逐步增加了农村社会福利的投入,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消除和避免因疾病、丧失劳动能力和其他因素造成的贫困。全面推行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提高财政投入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农村合作医疗的功效。
(二)土地流转以及整理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
土地流转以及整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所调查地区通过土地整理,完善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农民稳定增收和生活宽裕创造了条件;通过改造村庄,实现了农村整体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善。通过土地整理,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产能的同时,归并分割细碎的地块,形成规模经营的条件,有利于农业现代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调整。
(三)金融服务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服务与支持,所调查地区金融网点距村庄比较近。其中最近距离只有0.5公里,某些村庄本村就有金融网点,这样非常方便村民办理金融业务。所调查的六个村村民普遍反映:相比前些年更容易贷到款了,贷款期限更长了,贷款的用途也更宽了,利率也更低了。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流转,为扎实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村庄规划以及生产、生活设施规划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整体框架
第一,所调查的6个村庄都实现了道路统一规划,4个村庄已实现了村庄房屋建设统一规划。居住建筑统一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村容整洁,成为该地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规划养殖小区,一方面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增加了养殖户的收入;另一方面实现了人畜分离,美化了环境。
第二,所调查的6个村庄都实现了统一改水、改电、垃圾集中处理,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改造的负担。
第三,在规划中节约出的大量土地也是该地区近年来粮食种植面积没有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一位村民反映:整村规划可节省大量土地,若规划时每户盖成五、六层的楼房,可节省出约3/4的土地。
(五)农民自身的发展成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
第一,所调查地区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自身意识,他们认为种粮是不忘本的体现,有求稳的传统习惯。调查中发现,该地区农民积极寻求劳动力技能培训,并积极参加专业合作社组织。
第二,该地区农民的整体素质较高与当地农民持续增收与有很大的关系。在所调查的6个村庄、122户农户中,大部分农民积极投身农业生产,在农闲时间从事非农业超过180天的劳动力153人,闲置劳动力较少。
第三,该地区农民所参加的娱乐活动也是积极向上的。比如去篮球场锻炼身体、参加秧歌队以及书法艺术等活动,很少有人参加诸如打麻将等赌博活动。
第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民自治性较高,村民参加村委会选举都是主动的,并且大都是为了实现自身的权利。在调查中并无发现性别歧视现象。对新农村建设了解情况调查发现,知道新农村建设的农户所占比重97.5%。说明孟州市村民素质较高,思想意识较先进,村民正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
(六)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宏观调控
政府积极倡导新农村建设,使新农村建设在农民中的认知度不断提高。据了解:当地政府要求村干部向村民积极宣传新农村建设相关事宜。首先,在地方政府的带动下,所调查的6个村庄都实现了道路规划,实现了统一改水、改电。其次,政府也积极将财政倾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据所调查的村民反映:村里打井灌溉是政府出的资金,村里只用出劳力。另外,政府积极推动科技要素进村入户,加速农村科技进步,优化农村科技环境等活动。据村民反映:他们都享有政府组织的种养专业技术培训。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提高,但是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不高;养殖业积极性普遍提高,但养殖业中存在问题较多
第一,种植业调查状况:在所调查的问卷中,只有13.1%的农户回答种粮积极性下降。种植业总支出达到259827元,占种植业总收入的40%,粮食种植业比较效益不高。该地区化肥、机械作业费用支出对成本支出影响大。
第二,养殖积极性调查状况:只有2.5%的农户明确回答养殖积极性下降。据当地畜牧局反映:相比前两年,养殖积极性有所提高。对于养殖持观望态度的农户相对较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户贷款难、疫情风险大、养殖技术要求高、市场价格不稳定、没有场地等。
(二)农户收入水平较高,但农户生活条件改善不够
第一,农户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在孟州市所调查的122户农户中,农户收入中超过50%的有77户,占调查农户总数的63.1%。
第二,农户生活条件状况。本次调查的6个村,都实现了统一供水、供电,村通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户的生活条件,但是文化设施建设的改善不能满足村民的需要。此外,农民的收入大多还不能满足投资大型农用机械等固定生产设施的需求。
(三)乡风文明,但与农民的精神生活需求之间还有差距
第一,乡风进一步文明。所调查的6个村庄均建有篮球场、图书阅览室、文体综合活动室、数字电影放映室和综合文化站,以及文体综合活动室齐备的文化大院等。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改善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第二,目前文化建设与村民的精神生活需求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据村民反映:一是远程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硬性规定播放时间和节目,不符合村民的需要。二是关于文化大院等文娱设施,在百姓生活中所起作用甚微,大部分村民还没有达到能欣赏的境界。
(四)村容整洁,但是村庄统一规划还有待完善
第一,村容整洁。调查的6个村庄都实现了道路统一规划,4个村庄实现了村庄统一规划。既节省了建筑用地又满足了住房需求,同时也进一步改善了村容村貌。所调查的6个村庄都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净化了村庄。另外,养殖户进入养殖小区集中管理,在效率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村容整洁。
第二,出现的“空心村”有待进一步规划。大部分村民拥有规划后的住房,但同时占有原先宅基地。这样“空心村”有部分人居住,部分房屋废弃,很大程度上影响村容整洁和土地的有效利用。
(五)村民自治性较高,但具体治理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一,村民自治性较高。本次调查的122份问卷中,有110户答卷者认为选举投票重要,超过90%。绝大多数村民参加投票选举的原因是为了实现自身的权利,是主动参加的。所调查的6个村庄都实现了重大事务通过召开全民会议决定,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6个村庄都实行了财务公开,每3个月公开一次。
第二,具体治理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据村民反映:财务公开按规定的形式,群众不容易接受。有村民称:“财务上墙高,就像农民和政府的距离一样越来越远。”另外,村民自治中还存在着村干部工资低、工作量大等问题。
三、政策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要看到目前取得的成就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些问题具体的建议如下:
(一)提高农民种养的比较效益
第一,国家宏观调控生产资料的价格,并适当增加生产资料补贴。
第二,依靠科技投入和科技推广。政府直接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或通过专业协会提供服务。
第三,针对种粮比较效益的提高。首先,通过耕地的合理流转,形成种植大户从而实现耕地集中经营,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其次,政府部门要严加控制、监督假冒化肥农药的生产,让农民的生产投入发挥到应有的作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第四,针对养殖比较效益的提高。首先,需要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或进行服务创新,进一步完善符合农民小额贷款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其次,提高兽医行业的服务质量和加强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
(二)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第一,加强困难群体救助工作。首先,增加政府的救助名额。其次,严谨暗中走关系,防止不需救助的农户争取救助名额现象的发生。
第二,进一步落实相关政策,规范劳动力转移培训。
第三,关注有工作能力而无赚钱出路的农村妇女生活状况。因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农忙时间较短,这部分人往往被排除在农闲招工名额之外。我们应考虑这部分群体的就业出路,合理利用劳动力。
(三)加强措施解决“空心村”问题
首先,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等,做一个长期规划,在规划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要制定出符合本村的宅基地标准。其次,制定明确的“空心村”治理政策措施,加大执法力度。
(四)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防止“形象工程”泛滥
首先,政府增加文化设施投入的同时,要切实满足农民的需要,在新农村建设中争取不浪费财政支出,文化设施的建设与农民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其次,根据本村的财务状况选择适合村民接受的财务公开方式。将专业术语平民化,才能真正使得财政在农民中公开,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初衷。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体系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06&ZD001)。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78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