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方琴丽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有增长但却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渐趋扩大,农民增收问题成为城乡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我国低素质农村人力资源过度“富足”与人力资本严重“贫困”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民增收的步伐。所以,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提高农民收入就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改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现状,扩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才能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农民增收;人力资本;投资
  
  一、我国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广大农村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但低素质农村人力资源的过度“富足”与人力资本的严重“贫困”是当前极具矛盾的一个现实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增收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总体上增长较快,但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农民增收的困难,已经成为和谐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就人均收入而言,1990-2006年农村居民家庭年均增长率为10.94%,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3.97%。另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见图1)。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指人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之和。实践证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高离不开投资。根据舒尔茨的经典观点,人力资本投资划分为4类:教育投资、培训投资、医疗保健投资和流动迁移投资。目前,我国农村这4类投资严重不足。
  (一)人地矛盾突出
  首先从耕地数量动态变化上来分析,有数据表明,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3.9亩下降至2006年的1.35亩。其次是耕地资源的质量变化,我国耕地资源在数量不断减少的同时还面临着耕地荒漠化、沙漠化、盐碱化和受到污染以及水土流失所引起的耕地质量日趋下降的严重威胁。如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耕地中40%有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土地沙漠化正以每年315万亩的速度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劳动力却在不断增加,1996-2004年,年均增加551万人之多。农村劳动力的持续增长与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之间的矛盾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以隐蔽的形式在农业领域中不断沉淀下来,最终形成大量剩余劳动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无疑强化了旧有的小规模生产方式,还抑制了农业科技进步,束缚了农业向规模生产经营发展,阻滞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
  从我国现阶段来看,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与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收入水平越高的地区,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中,文盲半文盲比重越低,高中、中专和大专程度所占比重越高,这说明了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于农民收入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就专业技能培训而言,我国农村总体水平是偏低的。据统计,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上述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高、整体素质偏低。这一方面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应用和推广,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阻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进而影响了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和非农入增长。
  (三)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
  长期以来,我国在卫生资源配置上的不公平,造成了城乡居民之间的健康差异明显。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人均卫生费用之比一直维持在3∶1-4∶1,个别年份甚至高达4∶1以上。这种重城市轻农村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直接造成了城乡人口健康差异明显。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农村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农村居民的承受能力,进一步缩小农民的医疗保障需求。大幅度的医疗费用支出增长率,导致“小病拖,大病扛”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广大农村,特别在贫困农村中经常发生。
  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严重不足和缺乏公平性,一方面造成农村劳动力身体素质较差,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导致农村居民医疗费用负担大幅度上升,限制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因此,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医疗健康投资的城乡差异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难
  我国现阶段存在着诸多制约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最典型的就是以二元结构为特征的户籍管理制度。城乡户籍的差异以及基于这种差异的不同的福利待遇、歧视政策,一方面,使得很多农民工很难通过正规的劳动力市场找到工作,无法与城市居民进行平等的就业竞争。同工不同酬现象在城乡居民之间也是普遍存在的。农民工和城市工的平均工资收入存在较大差异,其中,44.8%的工资差异是因个人特征(教育、经验、培训、健康、在当前企业工作的时间、职业、性别、婚姻)不同而形成的,55.2%的工资差异要归结于歧视性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剩余劳动力无法有效转移而滞留于农村,降低了农业生产率,从而降低农村的家庭经营纯收入。在农村家庭经营收入下降与工资性收入增速减缓的共同影响下,农民收入增长困难。此外,当前我国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务工农民自身要承担相当的迁移成本,造成大量的福利损失。
  
  三、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分析
  
  (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1、加强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保持政府教育投资的主体地位。各级政府必须把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建立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切实抓好农村教育设施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强度,真正由政府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
  2、国家应加大对教育投资的倾斜,建立科学有效的中央和省对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制度。我国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成本高,很多家庭难以负担学费。政府应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如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从而降低农民对教育投入的成本,降低农村学生的辍学率。
  3、国家应该实施优惠政策吸引受过正规教育的大学生深入农村,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到农村中小学工作,如在师范类大学生入校时可自愿签订协议,毕业后到农村支教一定年限,国家对这样的学生给予生活、工作乃至升迁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同时可对原有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4、调整农村教育结构。无论是政府还是家庭都相对注重对子女即未来劳动力投资,而忽视对现实劳动力投资。建议农村中小学把以基础教育为主的办学方向逐步调整为基础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训,让初高中毕业生掌握一些实用的生产技术。使不能进入高中和大学的人能具备一定技能,提高人力资本质量。
  (二)加大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力度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实质是人力资本投资。既然是投资就涉及到成本与收益问题。农村劳动力可能因成本和不可预知的收益问题而失去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事实上,技能培训是一项正外部性很强的投资活动,其社会收益高于私人收益,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买单”,将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同时引导非政府力量加大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投资力度,最终形成以企业和农村劳动力为主体、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方适当参与的多方投资格局。

   (三)增加对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投资
  健康资本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健康资本存量对于农村劳动力获得非农就业机会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实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改善农民健康状况,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农民基本的卫生保健条件。通过建立专项基金,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二是建立医疗教助制度,把卫生扶贫和经济扶贫结合起来,使穷人和低收入者获得实惠的医疗救助。国家应采取措施鼓励保险公司进入农村人寿保险市场,提高农民对疾病的风险防范能力。三是乡村赤脚医生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关系到农村医疗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增加农村医疗保健机构的数量,同时提高农村医疗保健从业人员素质和待遇。四是制定农村公共卫生计划,传播医疗卫生信息,普及公共卫生健康知识,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设施和安全用水设施,提供计划生育服务和母婴保健服务,提高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
  (四)革除劳动力转移的障碍,降低人力迁移成本
  人力资本是在一个动态流动过程中实现优化配置的。因此,用于劳动力跨区域迁移的支出也是人力资本投资途径之一。劳动力迁移成本包括信息搜寻成本、签约成本、进入城镇花费的各类费用等,目前主要由劳动者自身承担。为降低迁移成本,加速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应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职能。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就业中介组织,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农村劳动力对转移成本、收益、风险做出正确权衡,以减少因盲目流动而遭受损失。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保障进城务工者的权益,给农民以平等的发展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逐步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态,使农民享有更多的自由迁移的权利。
  
  参考文献:
  1、赵静.我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经济论坛,2008(10).
  2、耿玉环,张建军等.论我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10).
  3、孟媛.“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研讨会摘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3).
  4、王兆刚.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市场机制和政府责任[J].职业技术教育,2007(22).
  5、崔秀荣.农村医疗救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推进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8(10).
  *本文为2007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课题(SKL-2007-2119);2007年河南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基金立项课题《农民增收障碍因素分析与对策》成果之一,项目编号:646475。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98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