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新刚

  摘要:近年来由于台商投资的导入,淮安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文章在回顾全国及江苏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对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淮安市支柱产业的可能性进行探讨,最后对淮安如何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为新的支柱产业问题,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集聚;电子信息产业;支柱产业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通信、计算机及软件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在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中高速发展,其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已成为当今世界上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影响着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200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606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上升到13.4%,为美国的42.6%,超过了日本,规模位居全球第二。2004年至2009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从24501亿元增长到50202亿元,年均增长15.43%;利润从1004亿元增长到1791亿元,年均增长12.27%;出口额从2070亿美元增长到4572亿美元,年均增长17.17%,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一直保持在三分之一以上。
  作为长江三角洲角电子信息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向型经济的强烈带动下,2003年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取得历史性突破,首次名列全省38个工业门类第一。多年以来江苏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依然保持快速发展,巩固全省制造业第一大产业的地位。
  近年来,淮安市抓住机遇融入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作为长三角最北的城市,主动接受上海、昆山、苏州经济辐射,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构筑台商高地。2007年以来,由于台商投资的导入,淮安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改多年来电子信息产业的积弱局面,使得电子信息产业一跃成为淮安市重点发展的三大千亿元产业之一。
  
  二、淮安市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分析
  
  (一)淮安经济发展概况
  淮安地处苏北平原腹地,现辖清河、清浦、楚州、淮阴四区和涟水、洪泽、盱眙,金湖四县,总人口534万。淮安市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已跃居苏北前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1.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0.97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541.48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409.30亿元,增长15.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3万元,比上年增长14.7%。
  由于历史原因,淮安在经济地理位置上,属于苏北“经济低谷区”,2009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46元,比上年增长11.7%;人均消费性支出10642元,增长17.5%。农民人均纯收入6308元,比上年增长11.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92元,增长13.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8175元,增长17.4%。
  (二)淮安产业结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淮安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一二三”型到2000年的“二一三”型,再调整为2007年的“二三一”型。由于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拉动,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07年的17.1∶48.1∶34.8再调整2009年的15.2∶48.3∶36.5。
  1978年淮安市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产值比重分别为63.2%和36.8%,而2008年比重分别为36.52%和63.48%,淮安市工业已经从轻工业时代进入重工业时代。随着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淮安市已初步形成冶金、机械、纺织、化工、烟草、食品、建材、医药八大支柱产业,盐化工新材料、特钢及延伸加工和电子信息等三大千亿元产业也初具雏形,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三、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发展概况
  
  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1990年淮阴博伟电子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家台商投资企业,总投资45万美元,但是此后电子信息产业并没有得到明显发展。2006年富士康科技集团进入淮安经济开发区投产运转后,淮安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继成功引进富士康后,达方电子、苏杭科技、振维电子等电子制造企业相继落户淮安。2008年底,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48.35亿元,同比增长51.4%,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93.06亿元,同比增长62.7%。在电缆、电池、仪表、元器件等行业涌现了一批销售收入在10亿元-30亿元的龙头企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框架的雏形已基本确立。
  
  四、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路径
  
  (一)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近期目标
  淮安市紧紧抓住全球IT产业调整和富士康落户淮安的机遇,以电子产品制造业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根据淮安市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8-2015),到“十一五”末全市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81亿元,年均增长73.9%,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达430亿元,软件开发与集成业5亿元,通信与信息服务业46亿元,建成省级信息产业基地;到“十二五”末,全市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年均增长20.1%。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达1000亿元,软件开发与集成业50亿元,通信与信息服务业150亿元,建成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成为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信息产业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淮安继化工、纺织、机械、冶金、烟草五大传统支柱产业之外,通过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培育的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特钢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盐化工新材料产业)。
  (二)淮安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为重点支柱产业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1、发展途径。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正处于突飞猛进的阶段,如何把握发展方向、创新产业格局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淮安支柱产业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区域优势与特色原则。根据比较优势准则,应该首选有利于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并能适应本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特色产业作为支柱。作为长三角最北端的城市,淮安紧紧抓助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契机,在省委和省政府的帮助下,大力开展对台商的招商引资工作,努力将淮安打造成省内继昆山之后新的台资高地。虽然淮安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但近年来在以富士康为领头羊的电子制造企业的带动下,已初显集聚效应,不久在淮安将会形成又一个“台资IT产业”高地。
  第二,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原则。在支柱产业的选择中必须坚持有所不为,突出重点的原则,选择一、二个具有确定优势的产业作为突破口,形成“支柱”;再围绕“支柱”培养一批重点产业,形成支柱产业群,支撑整个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即使在长三角地区,相对其他城市来说淮安的电子信息产业也是孱弱的,因此,淮安在发挥后发优势充分规划电子信息产业的同时一定要考虑与其他城市电子信息业的适当错位发展。比如说,由于淮安处于全省人才洼地,缺乏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端人才,因此创新研发在近期内不会是淮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近期内,淮安更多考虑是如何承接上海、苏州、昆山等地电子信息产业的加工制造环节的产业内转移。同时,结合周边城市的产业特点,发展配套的电子信息产品,如发展汽车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盐城、南京、上海及本地的汽车改装和拖拉机生产相关产业服务等。

  第三,技术开发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支柱产业必须最大限度地增加其科技含量和发展潜力,因为科学技术水平是产品的产量、质量及实现升级换代的决定性因素。在进行电子信息产业的长远规划时,还要考虑在经过五六年大规模的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后,淮安最终还是要走上研发新技术,创新品牌,努力形成技术核心的发展之路,并为此在电子信息产业高端人才培养与引进方面要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
  第四,扶持培育原则。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的“原动力”是市场作用,但并不等于作为市场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可以放手不管,“无为而治”。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调节、引导措施以补救市场本身的缺陷,促进支柱产业形成规模,优化结构。电子信息产业在淮安的突破性发展本身就是当地政府大力进行招商引资的结果。今后电子信息产业如何在淮安落地生根,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并成长为淮安三大千亿元重大产业,缺乏政府的长远规划和大力支持是不可想象的。
  2、具体措施。当然影响支柱产业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经济因素是基础,对支柱产业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淮安市经济发展增速明显,产业经济规模逐渐庞大,尤其是规模工业发展迅速,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状态,经济效益明显,为淮安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奠定了基础。此外市场、政策、企业规模、产业链等各方面因素也对支柱产业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合上述几个方面的因素,本文拟就电子信息产业如何发展成为淮安市支柱产业的路径进行探讨性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第一,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持久战略。淮安应紧紧抓住长三角产业从江南向苏北转移的机遇期,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第二,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努力实现从速度规模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淮安电子信息产业在产业结构、核心技术、综合效益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淮安应该将结构调整作为工作重点,使速度与效益、规模与结构的关系更加协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淮安要加快技术创新,注重技术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第三,要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区域持续创新能力,强化产业服务软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产业链。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的服务支撑体系。淮安应该立足现有的优势,发展有特色和相互配套的产业,构成相互衔接的大产业链。大力吸收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积极承接新兴的信息服务业和流程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完善信息产业链的龙头环节、核心环节。在高教园区和留学生创业园区建设的基础上,要完善健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提高研究型人才的整体待遇,吸引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
  第四,要推进区域协作整合,加强产业腹地建设。把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优势从生产成本领域向商贸、渠道、金融、品牌等各领域全面延伸,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同时,加强与其他毗邻省市的区域合作,加快产业腹地建设,适时转移低附加值的加工业,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扩大发展空间。
  第五,要致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完善出口加工区设施,促进进出口,实现商贸双赢。当前淮安招商引资还停留在“筑巢引凤”的阶段,今后要加快硬件、软件的配置,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实现“引凤筑巢”,使淮安电子信息产业能够尽快实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周伟.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8.
  2、淮安市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8-2015)[Z].
  3、宋新刚,殷丽丽.引进台资对于促进淮安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J].经济导刊,2007(11).
  4、袁欣,李深远.深圳市电子产业集聚与出口关系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6(9).
  5、郝朝君,董金玲,张赴宁.长三角产业转移与苏北地区经济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6(8).
  6、赵成柏.新型工业化下新兴主导产业[J].生产力研究,2006(1).
  7、安虎森,朱妍.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3(3).
  *本文属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路径研究(08SJD7900002)。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24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