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走向东亚共同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耀

  摘要: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区域一体化也迅速发展。二战以后,全球成立了一百多个一体化组织,其中最著名的是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它们的一体化过程被称为经典的一体化路径,被世界上其他很多地区模仿和借鉴。但其在东亚的实践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对此文章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另外,还介绍了现存于东亚的一体化新突破――FTA网结构和次区域经济合作,详细分析了其成功的原因,并指出在新路径下中国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全球化;区域一体化;FTA;次区域经济合作
  
  一、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
  关税同盟理论雅各布・维纳认为关税同盟的建立,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关税同盟理论的核心在于揭示关税同盟对成员国和非成员国所带来的不同的经济效应。关税同盟理论是一体化理论研究最核心的内容。
  第一,自由贸易区理论。英国学者罗布森(1984)在关税同盟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自由贸易区理论。自由贸易区有以下显著特征:在该区域内成员国相互之间取消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对外不实行统一的关税和贸易政策;实行严格的原产地规则。
  第二,共同市场理论。由西托夫斯基和德纽提出,共同市场的目标是消除保护主义的障碍,把被保护主义分割的每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统一成为一个大市场,通过大市场内的激烈竞争,实现专业化、批量化生产等方面的利益。
  第三,最优货币区理论。以蒙代尔的要素流动论和麦金龙的经济开放论最具代表性,要素流动论以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经济开放论以经济的开放度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
  二、东亚一体化的动因
  第一,开发本地的地区优势。由于取消内部关税和其他限制,区内交易成本降低,从而使区内贸易增长。
  第二,外部竞争压力大。欧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一体化进程发展迅猛,对所有东亚国家构成了巨大的现实压力,而且区域内外差别待遇。
  第三,地缘经济与政治。对外形成比较协调一致的声音,在国际事务中努力争取本地区的利益。
  第四,经济危机。东亚共同体就发端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不久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对亚洲各自为战的状况敲响了警钟。
  三、东亚一体化瓶颈
  第一,经济方面。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重叠,竞争性大于互补性;轴心国缺失,中日之间一直不能在领导权问题上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调;东盟小马拉不动一体化的大车,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实行共同政策难度大。
  第二,政治方面。领土纠纷:韩日在独岛;中日在钓鱼岛,东海划界问题;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南海问题。历史遗留问题:日本对二战的态度;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不稳定因素:朝核问题;台海问题。日本政局不稳:日本政府缺乏政策的稳固性和连续性;首相换得太快。
  第三,美国因素。随着东亚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利益凸显,重返亚洲。美国已经失去欧洲这个大市场不希望再失去东亚这个大市场。
  第四,其他。文化宗教差异性大,一体化认同程度低;失去冷战的有利态势;中国威胁论。
  四、东亚区域合作,赢取弯道超车
  从上述可知,东亚不具备走经典一体化路径的条件,因此必须另辟途径。经过东亚国家共同努力,终于找到一条通向一体化的新道路:FTA网与次区域经济合作。
  东亚国家之间以及和区域外的国家已经签订很多双边和多边的FTA,用这些国家作顶点,它们之间签订的FTA作为连线,可以组成一个网状结构,就称为FTA网。
  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一个地理经济学概念,指接壤的国家或地区,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允许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进行的经济合作。
  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对FTA网的补充。FTA是政府主导的需要有关国家政府共同协商签订,因此费时且费力,而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功能性的经济合作,先合作后规则。FTA具有排他性,而次区域经济合作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由FTA所带来的整体经济效益有时很难在国家间公平分配,从而出现“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局面,而次区域经济合作,是相邻边境地区进行的合作,同时这些地区也是最贫困的地区,通过经济合作可以使本地区经济全面的发展,从而避免出现地区分化。在地域上,两者也有很好的互补性,由FTA网没有涉及的到地区,或者政策可以由次区域经济合作加以补充。
  综上,可知FTA网与次区域经济合作无论在制度性,排他性还是在地域性上都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将FTA网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结合作为东亚一体化的一条新的路径,必定使东亚经济合作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五、中国的战略选择
  第一,积极推动FTA和次区域经济合作。FTA和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当今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新路径,中国应当积极推动它的发展。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合作中逐步解决中国原材料、能源问题,也不断分散中国过分依赖欧美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第二,保持并推进建设性的外交态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很大一方面就得益于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也是东亚走向一体化的基础。
  第三,着眼长远,务实推动。中国要避免急于求成、不惜成本、恐为人后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宋均营.鸠山“东亚共同体”构想评析[J].全球视野,2010(6).
  2、刘江永.通向东亚共同体之路:合作与创新[J].外交评论,2010(2).
  3、(日)谷口诚.世界经济危机与东亚共同体[J].南洋资料译丛,2010(1).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26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