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满意程度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科宇 吴秀敏

  摘要: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塑造城市社会结构的重要力量。文章以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为对象,对影响务工满意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保障、报酬待遇和职业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务工环境和劳动强度影响效果下降、人际关系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满意程度;影响因素
  
  一、前言
  近年来“民工荒”、“民工回流”现象让大众的关注度再次聚焦在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上。随着时间流逝,农民工更新换代,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一代农民工业已悄然登场。学术界将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文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大多数人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对工作的期望值相对较高的农民工定义为新生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据在农民工队伍中的大多数,并已经成为塑造社会结构尤其是城市社会结构的重要力量。新生代农民工不论在自身能力、价值取向还是在对未来规划设想上都有着不同上一辈的特点,所以我们应当以全新的视野去审视这一群体。正确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务工需求,对于改善该群体务工条件,研究城市如何吸纳来自农村的新增劳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务工满意度方面的研究,1935年,Hoppockt首度提出了务工满意程度的概念,他认为务工满意程度是工作者心理与生理两方面对环境因素的满足感受,亦即务工者对工作情境的主观反映。孙永正(2006)对苏南某企业226位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进行了实地调查访谈,并对不同工作侧面的满意度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薛翔(2007)利用对湖南、浙江和黑龙江三省的调查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决定企业内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过去,对农民工生活和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大都集中于组织学和管理学的领域,已有的新生代农民工研究多涉及到生活满意度、代际比较、市民化等方面,务工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相当缺乏。所以,笔者拟从该角度入手进行分析研究。只有在准确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的务工影响因素基础上,才能的放矢的采取措施,科学地吸纳农村的转移劳动力。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工具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设计出“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满意程度调查”问卷作为测评工具。该问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个体情况部分,包括性别、年龄、身体情况、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关系、务工时间长短、务工行业等作为调查内容;二是主观评价部分,笔者在参考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MSQ)、工作描述指标量表(JDI)和洛克测评模型对工作满意程度测评标准划分基础上,最终确定从工作报酬、工作环境、社会保障、人际关系、劳动时间安排、自身发展等六个维度,共25个二级指标进行测量。问卷的评价计量方法采用里克特量五级量表来进行测量。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年7月对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实地走访调查。调查地区是成都市,采用随机抽样的形式。调查对象是拥有农业户口,在成都市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调查对象年龄是16岁~29岁。最终,调查总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8份,有效问卷266份,问卷有效率为88%,符合统计研究的要求。
  (二)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文对调研数据的信度检验采用克朗巴哈α系数作为检验标准。经计算,调查问卷数据的克朗巴哈α系数为0.919,大于建议值0.8。采用因子分析的负荷量来判断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在因子分析后,各测量变量在各因子上的最大载荷量都在0.57以上,都达到了标准。综上表明,问卷测量变量的设计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期目标。
  三、实证研究
  (一)个人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问卷的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的个人特征和基本情况调查,经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如下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务工低龄趋势,从业平均年龄23.4岁;新生代农民工来源地集中,以川内流动为主,外省新生代农民工流入量小;已婚新生代农民工迁移方式是以家庭整体流动为主;新生代农民工都具有较好的教育背景。受过高中与高等教育总共有77.4%,其中有22.9%的人大专及以上教育,表明大多数人都是具有较好的教育背景,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低文化层次的农民工;务工行业逐渐转向技术化行业。
  (二)因子分析
  笔者在主观评价部分使用了25个指标变量,大量的调研数据给分析带来了困难,因此采用因子分析法将数据进行一个简化和概括,将多个指标变量减少为6个主因子。前文在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时已经进行了因子分析。下面则对SPSS17.0进行的因子分析过程和结果作相应简要介绍。
  在因子分析前,对因子分析的适宜性进行检验,这里采用KMO和Bartlett检验。当KMO值小于0.5时,不适宜进行因子分析。本研究的检验结果KMO值为0.867,很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此外,Bartlett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也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接下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公因子进行提取,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对因子载荷结构进行降维。本文以因素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共提取了六个公因素,其旋转后提取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2.183%。经过对分析的结果整理,我们得到了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我们用F1、F2、F3、F4、F5、F6分别代表六个主因子:
  第一个主因子对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满意程度的贡献率为13.459%,该因素主要反映了社会保障情况,故将F1命名为社会保障因子。第二个主因子主要与务工环境状况有关,故将F2命名为工作环境因子。第三个主因子对务工满意程度的贡献率为10.340%,它们主要反映了工资报酬方面的情况,故我们将F3命名为劳动报酬因子。第四个主因子主要与务工时间长度和劳动强度有关,故将F4命名为劳动强度因子。第五个主因子对务工满意程度的贡献率为7.782%,主要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今后工作改善、职业发展有关,故将F5命名为职业发展因子。第六个主因子是由与同事/工友关系、与所居住社区居民关系和自己业余生活三个方面决定,它们较好的反应了工作中人际关系方面的情况,故将F6命名为人际关系因子。
  最后,我们对所有的变量进行计算,得到因子综合模型:
  F=0.13459*F1+0.1296*F2+0.1034*F3+0.10291*F4+0.07782*F5+0.0735*F6
  综上,因子分析很好的简化了指标数量,高度概括了原众多指标的信息。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利用这六个主因子代替原有指标进行分析。
  (三)回归分析
  接下来将上一节因子分析所提取的六个主因素引入模型,采用“向前剔除法”,SPSS输出结果显示,最终有四个进入了回归模型,分别是:F1(社会保障因子)、F2(工作环境因子)、F3(劳动报酬因子)、F5(职业发展因子)。
  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应用中,首先要对模型的适用性和拟合效果进行检验,一般采用其调整的决定系数、共线性检验。本模型调整的决定系数其值为0.746,D-W值为1.742。在共线性检验中,多个维度的特种根均不为零,表明模型不存在共线性。综上可知本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
  下面对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满意程度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主要从Beta的数据来判断,如果Beta绝对值越大,那么影响也就越大,值的正负表示其作用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

  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社会保障因子Beta值为是四个因素中最大且为正数,表明对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满意程度的影响影响最大,对务工满意程度评价为正影响。务工环境因子的Beta值为0.221,这也表明了其对务工满意程度起到了正向的支持作用。相对于其他三个因子,作用的效果不是很显著。劳动报酬因子的Beta值为0.521,表明劳务报酬越理想,那么务工满意度的评价也就越高,影响效果排第二。职业发展因子的Beta值为0.468,表明了职业发展前景对务工满意度的评价影响较为显著,当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职业发展前景有一个良好的预期的时候,那么他对自身务工满意程度感到满意的可能性就越大。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重点考察了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务工因素主观评价量方面,并由此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社会保障情况对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满意程度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最受到重视;劳动报酬对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满意程度的影响较为显著;职业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满意程度有明显影响;工作环境情况对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满意程度的表现出相当有限的正向影响。
  (二)对策建议
  笔者结合前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以期加快实现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满意务工,并进一步推而广之。
  第一,深化户籍改革,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一方面,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充分尊重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诉求,将该群体充分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享受真正的城市保障待遇;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时间较短,流动性强,因职业、年龄的不同,不同特征的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保障需求不尽相同,不应搞“一刀切”,应建立更适合不同特点的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社会保障体制。
  第二,加强职业培训质量,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竞争力:要充分认识务工培训的重要性,利用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给予新生代农民工多种形式的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外出务工的适应能力;提高自身个人发展空间,广泛参与到技术化、管理化的岗位,从而适应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
  第三,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发展的重视力度,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本研究也发现,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未来发展对务工满意度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相关部门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规划一个合理的职业发展方向,用人单位要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让有能力的新生代农民工有机会进入管理层或高技术岗位,给予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怀廉.关于农村非农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决策探索,2003(2).
  2、Hoppock.Job Satisfaction[M].New York:Harper&BrothersPubilishers,1935.
  3、孙永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1).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45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