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初级口语课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丽颖
摘要:初级阶段是留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开始,对留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口语课是一项以培养和训练留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技能课,在“听”、“说”、“读”、“写”4项技能中,“说”是运用得十分广泛且为众多留学生关注的一项技能。因此,把握适当的原则,运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初级口语课;留学生
一、口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
口语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首先,它是一门基础课;其次,它是留学生由课本知识到具体的实际运用之间的一座桥梁,具有强烈的实践意义。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来看,初级阶段是整个教学的开始阶段,此阶段的学习对于留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极为重要的铺垫作用。“万丈高楼平地起”,对于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留学生们,由于学习的是非母语,因而此阶段的教学更不可忽视。吕必松先生(1996)指出:“口头表达训练是促进语言习得的手段之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过去只是在初级阶段开设一门口语课,以会话体为主,现在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中级口语,高级口语或类似的课程,但是对这门课的性质和任务还缺乏统一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口头表达训练的明确目标和完整体系”,那么,与教师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方法也必然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初级口语课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留学生通过口语课来了解自己对于汉语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反应能力,口语课老师则通过教学过程评估留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其他汉语课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过程是一个有序整体,而其中的各个环节也会更加紧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根据授课内容,我们可将口语课的教学方法划分为语音、词语、句子和段落表达四类。根据留学生的人数量,可将口语课的教学方法划分为独白性训练和会话性训练(包括两人与多人会话)两类。
(一)适宜于初级阶段口语课的教学方法
1、语音教学法。口语是有声语言,无论是听还是说,都是以清晰准确的语音为前提的,因此语音训练的重要性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吕必松先生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提出了以下方法:以音素教学为纲、以话语教学为纲、音素和话语教学相结合。以音素教学为纲是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主要采用的方法。这是因为这种教学方法较利于初学者对目的语的识记。语音教学中我们可运用的具体的教学方式有:图表演示、反复示范、循环模仿等教音法,独唱合唱、说读结合等练音法,夸张、对比的提示法和手势体态的演示法等纠音法等。但在教学中我们无论运用哪一种方法,哪一种具体方式,都应把重心放在音素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
2、词语教学法。训练单个词的形-音-义的关联的,如直接法(指物说词或根据动作说词等)、认读法(根据板书念词语等)、释义法(对指定词的意义进行阐释)。训练对不同词的聚合、组合关系的把握的,如语素法(让留学生说出一个含有与所给词相同语素的词)、替换法(用近义词替换句中的某个指定词语)、联想法(说出与指定词语相搭配的词或其反义词)。训练母语与目的语的关联的,如翻译法(将汉语词与母语词对译)。上述方法中直接法和认读法是两种基本的方法,具有直观、通俗易懂的优点,尤其适用于零起点及稍高于该水平的留学生。在初级阶段,对于非抽象词,宜采用提供实物或利用动作帮助留学生理解的方法;对于抽象词来说,宜采用设置情景来理解的方法,而不宜采用另一个抽象的词解释生词的方法。
3、句子教学法。机械练习法,主要以模仿为主,模仿的内容包括句重音、语调、语速、停顿等。句式变换,对句中的词语进行替换的练习等也属此类。由于该类练习对留学生要求较低,也不要求留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因而我们认为它主要适用于零起点与学习时间在4-5个月以下的留学生。造句练习法,即用指定的词语造句或将对话补充完整。该类练习对留学生的要求较上述第1类练习来说稍高,且需建立在留学生具有一定的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知识之上,因而较适用于学习时间在半年左右的留学生。交际练习法,包括情景问答、自由问答等。该类练习对留学生要求是上述3类中最高的,它不仅要求留学生运用相关的语法知识将已知词语组合成句,而且必须在同时正确理解对方的话语。
4、简单的段落表达教学法。事件包含的命题之间具有先后、因果、推理、转折等关系,反映在语言形式即句群中也有相应的联系,这种联系的表现形式或为使用关联词语连接两个句子,或不依靠关联词语连接,而依靠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组合成句(如紧缩复句等)。此项训练大多在中级阶段才开始进行。但我们更提倡在初级阶段就着手进行简单的成段表达训练,然后再逐步过度到中级阶段较为复杂的成段表达训练。这样,留学生不会感到初级与中级的跨度过大而难以适应。简单的成段表达训练可分为以下类型:看图说话或讲故事、连句成段、复述及转述短文。在用这3种方法进行练习时,我们应注意句与句之间的顺序是否合理、恰当,尤其是语段中的连词运用得是否正确。
(二)适宜于初级阶段口语课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中,“互动”是相对“传统型”中的“填鸭式”的“施动型”而言的。也就是说,“传统型”的口语教学模式中,教师和课文是课堂教学的主导,留学生处于静止的接收状态,按照既定的提示与要求进行合乎规范的反馈。而“互动型”将双方放置在平等而开放的循环系统中,教学中的双方是面对面的交流,是“即时性”的交际,手段、信息的走向都更加丰富多彩,更为复杂。在这种模式中留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循环是周而复始,永无终点的,循环的“箭头”是永久流动的,从而形成了一个平等、开放、充满活力的、坚韧的良性循环系统。“互动型”教学模式在课堂实践中,具有鲜明的特色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形态。
1、“互动型”教学模式演化成一种组织课堂的框架。教材的组成部分将由原来单纯的书本训练扩充为“书面材料+教师设计+各种外部手段+即兴内容”这样一种混合型教材。教师是教材的第二作者,即再创造者,教材的构成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循序渐进的词汇、语法、综合知识基础上以及经过心理测试的步骤后形成的可以自由搭配、组合、修正以及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书面材料。
2、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属于“第二语言课堂”,即大背景是目标语环境,课堂内的小语言环境与教室外边的大语言环境是既统一又区别的。统一之处在于都是汉语环境,区别则在于课堂内是目的性、操作性、秩序性很强的单纯教学,而留学生在课堂外是目的性、操作性、秩序性较为模糊杂乱的混合吸收。当然,课堂内外环境的巨大落差,甚至完全脱节的状态是我们在口语教学中极力避免的现象。因此,找到一条连接内外课堂之间的有效捷径。留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从最初的“完成老师的任务”的被动状态,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变成试图参与、加入、融合的状态,当他们把从实践中得到的语言文化知识在课堂上重现的时候,他们的姿态就完全转变为“施动”的姿态,“创造者”、“传播者”的姿态。
3、进行艺术性的教学,能使留学生的感官保持兴奋和集中,从而获得信息的效果也高。从感官的特性来说,留学生的感官喜欢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而对那些枯燥乏味、呆板陈旧的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则不愿意感知,甚至排斥,产生一种“教学的逆反心理”。那么,教学艺术必须遵循人的感觉感受性规律。开放的、互动的口语教学模式,对口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合理地组织课堂、设计场景,还要适度地将这些设计“隐藏”在教学过程中。使留学生与教师相对的教学状态变得融为一体。如可以给留学生欣赏短片、新闻报道、阅读剪报、广告、听民族音乐,进而引入正题。
4、教学模式的自由组合。“互动型”的教学模式是有序循环的,因此可以将传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作为开始,每个切入口都将开创和建立一个有序的循环系统。例如,笔者的口语课上时常会有5分钟左右类似于“今日闲谈”的时间,假如一个留学生穿了一件有民族特色的衣服,大家很感兴趣,要求他到前面展示一下,教师就引导留学生尽力表达他们的看法。如A、这件衣服很适合你(你穿很合适)。B、是你们国家的传统服装吗?C、你们常在节日和重要的纪念日穿,还是平时也经常穿?D、这种服装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吗?E、你们国家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怎么看?教师在留学生自由表述之后,对这些句子中出现的词汇、句型、语法、文化现象进行有选择的分析与操练,同时对留学生学习过程中概念不清的地方进行梳理,对相关知识进行有目的的扩充,让留学生加强记忆,体会句型变化的多种可能性与词汇搭配的基本规律。这样的一场热身,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主动地表达,主动地寻求解答,这种心态对下面的口语学习极其有利。
利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对外汉语教学中初级口语教学阶段的僵化模式,发挥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刺激他们的求知欲,塑造开放型的课堂,促成知识传播的良性循环,还有漫漫长路需要我们去探索和追寻。
参考文献:
1、吕必松.汉语教学中技能训练的系统性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3).
2、王若江.对汉语口语课的反思[J].汉语学习,1999(2).
3、吴淮南.作为外语的汉语口语教材《朴通事》和《朴通事谚解》[J].南京大学学报,1995(4).
4、徐子亮.口语教学法的认知原理分析[J].对外汉语教学的跨文化视角,2004(7).
5、刘影.对外汉语基础口语教学模式的新思路[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郭莉莎.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J].云南师大学报,2008(5).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外训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52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