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态群落特征对产业集群现象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兰绍清

  摘要:文章从生态群落与产业集群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出发,借鉴生态群落发展所特有的“开敞先锋”、“食物链”、“最适密度”3个特点,对产业集群创建“核心企业”、构建“产业链”、实现“规模效应”进行了探讨,阐述了生态群落特征对产业集群现象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生态群落;规模效应
  
  作为产业集群的组成个体细胞――企业,也具备了生物的许多特征,如成长、成熟、衰退、死亡的过程,物种间的链条关系等。因此利用生态学的某些理论来解释产业集群的现象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试图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中有关生态群落特征的理论来对产业集群现象进行探究。
  
  一、生态群落的“开敞先锋”对产业集群创建核心企业的启示
  
  众所周知生态群落的形成是自然界优胜劣汰进程的必然。生态群落形成的初始阶段也是一些生态幅度较大的物种侵入定居并获得成功,刚开始时这些物种中也仅有少数个体或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能存活进而繁殖后代。这些存活下来的物种往往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特征,他们在与自然的抗争过程中不断地“繁殖”、“裂变”,衍生发展,从而呈现出群体蔓延从生的势头,以势不可挡的蔓延状态在一定地域占据主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处地区的环境,为以后相继侵入定居的同种或异种个体起了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
  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最新状态,由于历史、文化或环境的变迁,一些地区原先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后来也许就不再是优势,原来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也可能获得比较优势。“适者生存”的理念也督促着企业不断地进行调整或变革。在调整变革、变化替代的过程中企业也必然经历种种地阵痛,在经历颠覆之后而生存下来的企业找到了适应自己发展的土壤,并根植于某一区域而不断发展壮大。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与收益的增加,就不断有新的企业的加盟。在核心企业的带动下,在其周围形成了许多与之相关配套、相互合作的产业或企业,和核心产业共同发展,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生态群落形成的初始阶段存活下来的“开敞先锋”对产业集群核心企业创建具有积极的意义,所谓核心企业就的结构而言,一般认为是由一个(可以是、或企业)充当的“”,称为核心企业,把其他“卫星”企业称为。在核心企业的引领下集群内的企业经过近距离的竞争和兼并,只有那些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具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企业在竞争中才能生存下来。核心企业在这新成立的群体中处于盟主的地位。产业集群主要就是围绕着核心产业和核心产品发展起来的。核心企业作为群体主导产业,群体的“开敞先锋”,牵引着集群中的信息、通讯、资讯。集群企业模仿能力较强,好的技术、产品和企业制度得到尽快的传播与扩散。
  
  二、生态群落的“食物链”对产业集群构建产业链的启示
  
  食物链描述了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传输网络,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1927年英国动物学家埃尔顿(Charles Sutherland Elton)首次提出食物链,他指出食物链是一种有机体一般要依赖其他有机体作为它的食物和能量的来源,各个物种被分为不同的营养层次,最低层是“生产者”,是通过阳光光合作用,将自行用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绿色植物;再上层是各级“消费者”,要依赖生产者供应物质和能量;当消费者死亡以后,“分解者”会以他们的尸体为食物。可以看出食物键是能量传输的键条。任何一个中间链条的断裂都会影响到紧密相联的上、下游物种的生产不平衡态势,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产业生态系统也存在类似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传输的链条――产业链。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看,产业链是指在同一产业内所具有的边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所构成的价值链关系。从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链是指以某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以市场前景较好、科技含量较高、产品关联度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上下连结、向下延伸、向后向密切联系而形成的产品链。从产业间结构链的角度看,产业链是指组成产业结构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为的细分部门间的前后向产业联系。产业结构链关注的是一个产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上游和下游产业匹配,即产业关联和配套。产业结构链之间存在着相当复杂的供需关系。相关产业结构内部存在的机理决定着某一产业结构链优化升级的实现。产业链强调的是产业内企业间的产业关联和配套关系。如果企业间的产业关联和配套比较完善,那么我们说这些企业构成了完整的产为链,所有的企业在这条产业链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只是它们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有的企业起着核心和主导作用,有的企业则扮演着为核心和龙头企业配套的角色。而一旦处于产业链链条上的某一链条断裂,则其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处于减速甚至停滞状态。
  食物链上物种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可映射到产业集群中产业间链条上。产业集群是在地理位置上靠近的同类企业或相关产业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虽然这种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并不一定要求企业构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但这种集中也给产业键的构建创造了有利的空间条件,通过空间上和集中优势,核心企业保留企业自身价值链上最具核心竞争力的部分,分割、转出将对竞争力影响不大的部分,吸收、合并对企业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部分,形成以核心企业为主而辐射开来的前瞻联系、旁侧联系、后顾联系,产业集群中各企业因分工协作而衍生的“小而专”的企业,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通常则会形成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产业群。通过对企业现有产品和业务的相关性进行评估。对与现有产品和业务纵向具有很强相关性的多元化生产的产品,实施纵向一体化。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并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内部的范围经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三、生态群落的“最适密度”对产业集群内企业实现规模效应的启示
  
  美国动物生态学家阿利(Warder ClydeAllee,1885-1955)。通过研究发现集群能提高动物的存活能力,同时也提出了生态学中的“阿利规律”,说明的是生态群落中物种过疏和过密对种群都是不利的。生态群落中的最适密度optimum density指种群中每个个体的生存生态群落中种群个体,除了相互协作以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外,当种群密度过高,个体之间也会因为争夺有限的共同资源而发生竞争,加之排泄物产生的毒害和生理反应,都会对群体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死亡率上升,抑制种群增长,产生“拥挤效应”。因此,集群中存在一个“最适密度”,密度太高或太低都会对种群增长起限制作用。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是源于企业规模扩张的有界性。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对利润的追逐引发了人们对规模经济的追求。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按照权威性的包括拉夫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就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mum optimal scale,mos)”。在实践中,任意企业成本的降低都不是无界的。由此任意企业或任意地区同类工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都存在着一个客观的经济界限。
  如果把某个集群看作自然界中的一个种群。那么“阿利规律”同样适用于产业集群,即在一定条件下,当集群内企业密度处于适度大小时,集群增长最快,密度太低或太高,都会对集群起到抑制作用。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样也受制于集群内企业数量和规模,如果企业太少,尤其是核心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达不到产业链生成的基本门槛,那么这类企业就不能有效吸引更多的同类企业。配套企业和相关支持机构进驻。产业链发展迟缓、集群发展缓慢的园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但集群内企业过多,会使土地、市场、人才、技术、信息、供应链等有限资源的稀缺性加剧,企业间的竞争激烈,利润下降。这时一些有能力的企业始迁出集群所在地,集群竞争力下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减弱。因而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能一味地“求大”、“求多”,而应该“重度”“重质”。
  参考文献:
  1、潘慧明,李必强.基于行态学理论的产业集群理论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7(6).
  2、王悦.生态学集群理论对产业集群理论和实践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
  3、李渝萍.基于生物群落视角的中小企业衍生演化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2006(3).
  4、文风.基于竞争优势的供应链核心企业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9).
  5、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54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