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确保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晓红 丁 萍
摘要:居民消费对推动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江苏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同时,也存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较大、城镇居民消费倾向持续下降、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缓慢等问题,要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加快江苏经济发展由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
关键词:消费;消费结构;消费主导型
一、消费在江苏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从经济增长拉动力变化的一般规律看,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是有其客观性的。通常在一国经济起飞阶段,投资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投资的增长就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能力的扩大,特别是“出口替代”战略的实施,以轻纺工业产品为主体的出口将会迅速增加,这时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得到明显提升,使经济增长转向主要由投资和出口来拉动。在实现了经济起飞以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国内的消费能力明显增强,这时,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提高,消费、投资、出口共同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并且消费将逐渐成为最主要的拉动力。这是经济增长拉动力变化所表现出的规律性特征。从1997年开始,我国提出要扩大内需,包括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但10年过去了,一直是投资增长较快,出口增长保持高速,消费增长明显趋弱,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不协调性日益凸显,而江苏的情况更为突出(见表1)。
综上可知,江苏的最终消费率横向低于全国水平,纵向呈现下滑趋势;居民消费率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是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101个国家在人均收入达到300美元时(1964年美元不变价计算),消费率为80.2%,在1000美元时消费率稳定在76.5%],并不断趋于下降。与消费率下降同时并存的现象是江苏的政府消费率在稳步增长,资本形成率也一直高于全国的资本形成率,少数年份还达到50%以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GDP的比重近年来也不断上升,从2003年的6.2%增加到2007年的9.9%。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对世界金融市场、实体经济形成强烈冲击,世界经济发生衰退的趋势日加严重。我国整体外贸出口压力较大,江苏作为贸易依存度较高的省份,出口压力无疑巨大。2008年5-9月全省单月进出口增幅分别为32.9%、23.9%、22.8%、15.6%、12.6%,呈逐月下滑之势。出口的下降已经影响到消费品市场,导致江苏消费品市场增速放缓,10月份,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3.1%,为2008年3月份以来的最低点。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是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大力促进农民消费,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所以,在当前经济下行期,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对于推动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增长,具有特殊意义。
二、江苏居民消费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江苏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江苏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GDP)按当年的年均汇率折合,达到4430美元,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78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61元,根据江苏全面小康指标中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人民币的数据,江苏城镇居民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农村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为68.7%,这意味着全省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已过2/3。随着城乡小康的实现,江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也有了提升,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10715元,实际增长6.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4792元,实际增长10.6%。随着城乡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2007年消费贡献率为45.3%,而投资则为40.6%,消费的贡献率已超过投资。2008年前3季度,江苏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57.2亿元,同比增长23.9%,增幅不仅同比提高6.7个百分点,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市中,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第3位。而同期,江苏投资增速小幅加快1.3个百分点,出口增速下滑5个百分点,消费形势明显较好。在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江苏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自1998年以来,江苏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在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支出不断下降。代表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的下降,表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在经历由追求数量到注重消费质量的转变,城乡居民的生活状态已从“温饱型”过度到“小康型”。江苏城乡居民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娱乐这3项支出在消费支出的比重都不断上升。其中,200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比1998年分别上升了3.3、1.25个百分点,教育娱乐分别上升了5.01、3.1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交通通讯增长最快,分别上升了6.93、5.68个百分点。总之,消费层次较高的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文娱服务等消费支出比重,说明江苏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上升,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向享受型、发展型结构转变。江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在提高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10年来农村居民绝对消费水平历史纵向比较有明显的提高,人均消费支出从1998年的2336.8元增加到2007年的4791.7元。但是,农村居民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进行横向比较,两者差距却日渐扩大。2007年江苏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于1998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落后10多年。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当年城镇居民的47.8%,2007年为44.72%,比1998年低了3.0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1998年为2.09∶1,到2003年差距扩大为近几年的最高点为2.48∶1,此后缓慢下降,2007年下降为2.24∶1,但仍然高于1999年城乡消费比。城乡消费水平的扩大直接影响江苏消费需求的提升。
(二)江苏城镇居民消费倾向持续下降
凯恩斯认为,平均消费倾向APC和边际消费倾向MPC是递减的,按照这一心理定律,随着社会的收入增加,增加的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于是就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不足,即消费不足。江苏城乡平均消费倾向在2004年以前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从1998年的0.812下降到2007的0.654,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则从1998年的0.692降低到2004年的0.638,此后,自2005年开始上升,2007年上升为0.730,但仅比1998年上升了3.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减缓了江苏居民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势头。
(三)高低收入组居民的消费差距继续扩大
消费差距不仅存在于城乡居民之间,也存在于城镇、农村内部的不同收入组居民之间。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差距的扩大,带来了消费差距也继续扩大。城镇最高收入组人均消费支出与最低收入组的比例由1999年的3.96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6.54,消费绝对差额由1999年的5061.54元扩大到2007年的21000.65元。江苏农村中不同收入组居民的消费同城镇相似,2007年农村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的收入比为4.67,消费支出比为2.16。高、低收入组家庭在消费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消费结构的差异更加明显。城镇最高收入组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远远低于最低收入组,2007年两者差距达到23.08个百分点。农村高、低收入户恩格尔系数相差7.97个百分点。高低收入户的平均消费倾向的差别也大,2007年江苏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收入户和中等收入户的平均消费倾向都高于平均水平,其中,最低收入户的消费倾向最高,高于平均水平0.2。高收入组和最高收入组的平均消费倾向都低于平均水平,其中最高收入组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于平均水平0.11。2007年江苏农村居民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和中等收入户平均消费倾向都高于平均水平,低收入户的消费倾向最高,高于平均0.48。中高收入和高收入户平均消费倾向低于平均水平,其中,高收入户平均消费倾向低于平均水平0.17。江苏城乡低收入者消费能力不强却有较高的消费倾向,高收入者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却有较低的消费倾向,拉低了平均消费倾向的总水平,使江苏居民总体消费需求受到抑制。
(四)江苏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缓慢
从恩格尔系数来看,虽然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均有所下降,但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199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仅相差2.7个百分点,但到2007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相差4.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虽呈下降趋势,但从1998年到2007年仅下降了6.2个百分点。某些年份农村恩格尔系数还有所上升,从2002年的40.0%上升到2005年的44%,表明吃饭问题仍是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重点。2007年,江苏农村居民居住支出比重是仅次于食品的第2大类支出,但呈下降趋势,且在某些年份上升,波动较大。医疗保健支出、文教娱乐及服务比重分别上升了1.25、3.14个百分点,上升的比重不多。而且,用于家庭设备用品与杂项商品和服务的份额变化不大。
三、扩大消费,增加居民收入,加快江苏经济发展由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
随着消费品市场从供给约束型转变为需求约束型,江苏经济发展由生产主导型发展成为消费主导型的时机已经成熟。当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江苏许多外向型企业在出口受挫后,也纷纷转向内销市场,通过增加内销市场份额弥补外销市场下降的损失,商品供求矛盾进一步显现。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可知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存在着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稳定关系。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性支出也会增加。所以,要扩大江苏居民消费,除了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居民住房制度、稳定物价、改善消费环境外,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一)要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
江苏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6.8%,农民消费基础水平低,要想获得长期、稳定的消费需求,必须启动农村消费。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从1998年的1.78:1扩大到2007年的2.50:1,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制约了江苏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农民消费倾向有所上升,但依然不稳定,主要受收入预期不稳定的影响。2008年,虽然农副产品价格的全面上涨使农民收益相应提高,但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又剥夺了农户相当多的收入。因此,应当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将税费减免切实落到实处;要在发展生产和完善土地制度的基础上提高农民收入。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村民自治,保证农业和非农产业的稳定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二)提高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由于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低,而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高,一个社会收入分配差别越大,消费倾向就越低,收入分配越平等,消费倾向越高。所以,要提高江苏居民消费倾向,除了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外,还要着力提高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为了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切实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的前提下,通过拓宽普通劳动者就业门路,实施再就业工程,逐步减少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比重和人数;要逐步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和非全日制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保证低收入者平均工资水平能随经济的发展而增长;还要通过加大对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的投入,逐步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提高购买力。
(三)提高城镇中等收入者的总体收入水平
实证分析说明,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处于社会平均消费水平之上,因此,稳定和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能够提高全社会的消费水平。增加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要保持收入的稳定增长。首先,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要在法律法规上进一步明确保护一切合法收入和合法的私人财产。只有不断完善和落实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才有利于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的队伍,让人们敢于大胆地通过合法的手段致富。其次,要建立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逐步改变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局面。最后,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是规模经济的重要补充,也是吸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的好途径,大力提高居民的经营性收入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增加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一条蹊径。
(四)要积极引导高收入群体增加大额消费
要依法保护通过合法途径取得的各种收入,同时,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和扩大民间投资,提高投资效率,增加就业,客观上进一步改善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调整和优化供给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努力开发有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特别是发展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产业。适应高收入群体不断增长的对提高生活质量和消费层次的要求,要大力拓展和增加信息、旅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供给。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08.
3、龚志民.消费经济学前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范家骧等译.宏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本文获本校科研项目资助,项目名称“对经济学理论普及和通俗化发展的辩证思考”(2005NXY04)。
(作者单位:刘晓红,南京晓庄学院经济法政学院;丁萍,南京晓庄学院图书馆,作者为馆长、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61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