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劳动激励与监督机制看劳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文军
摘要:劳动激励与监督机制显示,在“资本雇佣劳动”体制下,由于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决策模式,市场机制总是使得资本在对劳动的关系上趋于强势。改变这种格局的必然逻辑是资本的权力应当得到抑制,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决策模式应当得到修正。
关键词:劳动激励;劳动监督;劳资关系;强势地位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5-0026-03
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明白有哪些变量体现着劳动关系,又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劳动关系。按照二分法,笔者把劳动关系简化为劳资关系,对劳资关系的形态及其变化起决定作用的是劳资之间的权利安排,而这种权利安排主要取决于相应的制度设计(刘文军,2008)。假设制度设计是可行的①,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必要着重考虑制度安排对劳资双方相对地位的调整。也就是说,某种恰当的制度安排,使得劳资双方的相对地位处于恰当的均势水平,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本文的目的是提供一个论据,以说明这样一个规律性的道理:在现行的“资本雇佣劳动”体制下,市场机制总是使得资本在对劳动的关系上趋于强势,即自发的市场型劳动关系运行中存在着“正反馈”机制。其政策含义在于: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必须在制度设计中对资本的权力加以节制,侧重于保护劳动者的权利。和谐劳动关系应是“偏向劳动者的政府干预型劳动关系”,而不是自由市场型劳动关系。
本文将以理论模型的方式来进行论证,这个模型是从给出一系列假设条件开始的。
一、关于雇佣条件的几个假设
考虑这样一个经济:这个经济中有大量N个相同的竞争性厂商和有大量个相同数量的生产工人,他们均无弹性地供给1单位劳动。
为了考察厂商的决策方式,笔者关注某个代表性厂商。代表性厂商总是企图最大化自己的真实利润,假设真实利润?仔可由下式给出:
?仔=Y-wL-dL(1)
其中Y是厂商的真实产量;L是厂商雇佣的生产工人数量;w是厂商支付的真实工资,工资w具有最广泛的含义,包括奖金、福利、分红和其他各种支付,总之,这里w代表厂商为使工人努力工作而对工人所作的一切物质上的付出,这种付出使工人产生正的效用②,从形式上讲,这里的工资形式依赖于劳动不可完全直接度量,因而排除了计件工资的形式,具体可以理解为固定工资制度;d是厂商花费的、分摊到每个工人的真实监督成本,它也具有宽泛的含义,代表着为获取生产工人有关努力程度的信息和证据、防止生产工人偷懒而用于监控工人的所有支出;具体而言,dL包括雇佣监工的成本,安装诸如“闭路监视器”之类的监控设备的成本,搜集、整理、分析有关生产工人工作努力程度的信息的成本,对偷懒被抓住的工人实施惩罚的成本,等等③。
假设代表性厂商的真实产量Y可以用生产函数F表示为:Y=F(eL), F′(•)>0, F″(•)<0(2)
其中e表示生产工人的努力程度,假设e可以用努力程度函数表示为:
e=e(w,wa,u,d,da),e1>0,e2<0,e3>0,e4>0,e5>0(3)
其中wa是其他厂商支付的真实工资,u是失业率,da是其他厂商分摊到每个工人的真实监督成本,其他变量的含义与前面一样,下标表示偏导。
这里假设e1>0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代表性厂商支付给生产工人的工资越高,则无论是对于失业还是对于其他厂商工作而言,这份工作的相对价值越大,工人为保持这份工作所愿意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大。
假设e2<0是因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其他厂商支付的工资水平越高,则代表性厂商所提供的工作的相对价值越低,工人为保持这份工作所愿意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小。可以简单地这样理解:如果其他厂商的工资水平足够高,则代表性厂商工人降低努力程度虽然会增加偷懒被抓住的概率④,但即使被抓住偷懒并被解雇,如果能以一定概率到其他厂商找到工作,则由于其他厂商工资水平高,结果可能是对工人来说,降低努力程度更合算,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假设e3>0的原因在于:随着失业率的增加,工人一旦被发现偷懒并被解雇,重新找到工作的难度增加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工人只有增加努力程度,降低被抓住偷懒的概率,以更大概率保住现有工作。
假设e4>0是考虑到:随着代表性厂商增加监督投入,加大监督力度,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人偷懒被抓住并被解雇的概率会增加,在代表性厂商的工作还有价值的情况下,这会增加工人偷懒的风险。为保住还有价值的工作,工人只有更加努力,以降低被抓住偷懒的概率。
最后,假设e5>0意味着:如果其他厂商加强监督,代表性厂商的工人会更不愿意到别的厂商那里工作,而会更加努力工作以保住现有的职位。
二、厂商利润最大化条件
由式(1)(2)(3)可知,代表性厂商面临的决策问题为:
F(e(w,wa,u,d,da)L)-wL-dL(4)
每家厂商相对于整个经济而言都是小的,因此可以把wa、da和u视为既定。因此,上述最大化问题的一阶条件可以表示为:
F′(e(w,wa,u,d,da)L)e(w,wa,u,d,da)-w-d=0(5)
F′(e(w,wa,u,d,da)L)e1(w,wa,u,d,da)L-L=0(6)
F′(e(w,wa,u,d,da)L)e4(w,wa,u,d,da)L-L=0(7)
解以上3式可得
e1(e(w,wa,u,d,da)=e4(w,wa,u,d,da)
=(8)
假设二阶条件满足要求,则式(8)就是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增加工资对提高工人努力程度的边际效应等于增加监督成本对提高工人努力程度的边际效应,并等于总激励成本w+d对工人努力程度的平均效应。
三、厂商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后果:几个均衡解
为了得到更具体的结论,笔者可以引入一个具体的努力程度函数。假设工人工作的努力函数为:
e=[w+cu(w-wa)]?茁[d+bcu(da-d)]?酌(9)
其中,?茁表示工人对工资的看重程度,即努力对工资的弹性,0<?茁<1;?酌表示工人对监督的反应强度⑤,即努力对监督成本的弹性,0<?酌<1;c表示工人对失业的看重程度,c>0;b是一个调整系数;其他符号的含义与前同。
这里的工人劳动努力程度函数采取(9)式所示的函数形式,基于以下考虑:第一,工资激励与监督激励互不相关但对激励工人来说又是缺一不可且相互促进的,它们互相强化对方的效果:增加工资会使一定监督成本下工人的边际努力程度增加,增加监督成本又会使一定工资水平下的边际努力程度增加。因此在函数中,两者(即两个中括号中的内容)采取相乘的形式。第二,均衡的工资水平和监督成本与工人的努力程度是正相关的,但其激励强度边际递减,故各采用指数函数的形式,其指数都是大于0或小于1。第三,无论是工资水平还是监督成本都包含着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两个方面,因而把它们都分为两项,其中相对水平高低w-wa和da-d对工人影响的强度又受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影响,因而又分别乘以代表劳动力市场状况的cu和bcu,采取cu(w-wa)和bcu(da-d)的形式,这意味着随着失业率的增加和工人对失业的更加看重,相对水平对工人的影响会更大。第四,b的存在表示监督成本的相对水平和工资的相对水平对工人激励的强度虽然都受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影响,但受影响的强度不一定一样,需要一个调整系数。第五,式(9)符合式(3)中各偏导数的设定。
将式(9)运用于式(8),可得:
?茁(1+cu)=(10)
?酌(1-bcu)=(11)
均衡时有w=wa,d=da,把这个条件运用于式(10)(11)可得:
?茁(1+cu)=(12)
?酌(1-bcu)=(13)
将(12)(13)两式相加,有:
?茁(1+cu)+?酌(1-bcu)=1(14)
即
u=(15)
其中uEQ为均衡失业率。
四、激励与监督机制对劳动者地位的影响
由以上模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 一定程度的均衡自然失业率的存在,可以看作一种对企业内部职工进行纪律约束的机制,失业的出现是有其内在必然性的,这是劳动者必须面临的行为约束。
2. 降低失业救济水平,拉开企业内上岗者和下岗者之间的工资差别,可以降低失业(或下岗)状态的效用,使工人更加害怕失业和下岗,也更加看重在业时的工资,即工人的C和?茁都会增加,根据式(15),可以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失业率。这种规律的存在,将进一步加强失业对工人的约束作用,并强化厂商的权力及由此带来的强势地位。
3. 由式(15)对?酌求偏导数可得:
=(16)
根据式(16),在?茁>b/(1+b)时,改进监督技术、提高监督效率、加强对偷懒的惩罚力度有助于提高工人的?酌值,失业率会降低。这意味着劳动者增加就业,必须以接受更严密的监督和更严重的惩罚作为代价。如果政府追求高的就业率,必然强化厂商的权力及强势地位,而劳动者要获得宽松的劳动条件,就必然增加失业率,即加剧劳动者内部的竞争,弱化团结的力量。
综上所述,市场机制内在地制约着劳动者的权利空间及与此相关的行为方式,在劳资关系中使资本自然地处于强势地位。当然,这是资本主导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要想改变这种格局,必然的逻辑是资本的权力必须得到抑制,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决策模式必须得到修正。
注释:
①以哈耶克(1997)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认为社会制度及其规范的社会秩序是自发演进的,而不是可以设计的。
②由于本模型不考虑精神激励及其效果,故工资代表了为对生产工人进行正向激励所付出的所有代价。
③至于监督成本的内部构成,信息费用、惩罚费用、监工工资与监督设备成本的最优组合问题,本文不作深入研究。同时,本文也不探讨监工与生产工人的异同以及如何激励监督者的问题。在本文的模型中,监督成本内生于厂商决策,外生于生产工人。
④这里暗含地假定,工人被抓住偷懒的概率是工人努力程度的函数,工人工作越努力,被抓住偷懒的概率就越小。
⑤实际上?酌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监督技术,即花费一定的监督成本所能达到的监督水平;二是工人反应强度,即一定的监督水平下工人工作努力程度。
参考文献:
[1]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上海:三联书店,1997.
[3]刘文军.略论劳动关系的衡量角度[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3):17-22.
[4]陈晓云.劳资矛盾心理契约预警机制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2).
[5]刘文军.效率工资的必要条件与经济效应[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0):40-46.
[6]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关 华
责任校对:世 玲
Labor Relations in Sight of Incentive and Supervise Mechanism
Liu Wenjun
(Department of Public Management,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Beijing 100037, China)
Abstract: Incentive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 show that, owing to the pursuing maximum profit strategy model of capitalist, market power always strenghthen the superiority of capital to labor in the capital-employ-labor system.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the inexorable logic is that the power of capital must be restrained and, the strategy model of capitalist pursuing maximum profit must be revised.
Key words: labor incentive; labor supervision; labor relations; superiority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80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