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优势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永发 徐 松
[摘要]东盟与中国、日本双边贸易具有不同特点,为进一步突出中国在东盟的产业竞争优势。应从全球战略大局出发,调整贸易政策,建立适宜的贸易机制,推动双边贸易的稳定健康增长;对内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对外贸易由数量增加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转变。
[关键词]东盟;产业内贸易;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3―0016―04
中国、日本和东盟是亚洲的主要经济体,在该区域内乃至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国、日本与东盟进行经济博弈是各自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在全球化产业竞争中的角色不减反增,是企业最基本的竞争优势①。不同国家的经济结构、价值、文化、政治体制以及历史差异都可能是产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笔者从东盟秘书处网站数据库中抽取东盟和其主要贸易国间的双边贸易量(关于中国和日本的相关数据,时间跨度是1993~2003年),对98个商品部门进行系统分析,总结东盟与中国、东盟与日本双边贸易的特点,进而比较中国产业竞争优势。②
一、东盟与中国、日本双边贸易总量比较
从双边贸易总量来看,中国与日本都是东盟的贸易大国,但是,日本对东盟的贸易影响力远高于中国对东盟的影响力。1993年东盟与中国的进出口总额是88.7亿美元,东盟与日本的进出口总额是866.6亿美元,而到2003年东盟与中国的进出口总额是553.2亿美元,东盟与日本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084.2亿美元。因此,不同时期东盟与日本的贸易总量都远超于东盟与中国的贸易总量。
从东盟与中国、东盟与日本双边贸易总额占东盟与世界贸易总额的比例来看,东盟与日本的双边贸易总额相对优势明显,虽然从1999年开始,其差距在缩小,但基本维持在7个百分点左右。事实上,1993年东盟与中国双边贸易总额只占东盟与日本双边贸易总额的10.24%,2003年缩小至51.02%(见图1)。
从东盟与中国、东盟与日本双边贸易发展速度来看,前者快后者慢。2003年东盟对日本出口额是1993年的1.63倍;进口额是1993年的1.04倍,进出口总额是1993年的1.25倍,贸易总量缓慢进展。2003年东盟对中国出口额是1993年的5.97倍;进口额是1993年的6.51倍,进出口总额是1993年的6.24倍,贸易有很大的进展。东盟与中国、东盟与日本的双边贸易总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东盟与中国双边贸易总量基数小,发展速度快,增长空间大;东盟与日本双边贸易总量基数大,发展速度慢,增长空间小。在东盟与日本的双边贸易中,日本一直保持巨额贸易顺差,只能依赖对其他国家的贸易盈余来弥补一部分贸易逆差,虽然贸易逆差在缩小,但双方贸易地位仍极不对称。
二、东盟与中国、日本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比较
1.东盟与中国的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笔者抽取1993年、2003年东盟向中国出口和从中国进口前五大类商品部门的数据(见表1),不难发现东盟和中国的双边贸易发生了重大变化。(1)东盟与中国的双边贸易由顺差到大致平衡。1993年东盟向中国出口的前五大类商品交易金额为34.3亿美元,从中国进口的前五大类商品交易金额为17.1亿美元,基本上反映了1993年前后东盟对中国贸易顺差的状况;2003年,东盟向中国出口的前五大类商品的交易金额为178.9亿美元,从中国进口的前五大类商品的交易金额为180.3亿美元,也基本上反映了2003年前后东盟对中国贸易大致平衡的状况。(2)从出口、进口的前五大类商品增长速度来看,出口增长约5.2倍,进口增长105倍,出口和进口的速度都快,但出口速度明显慢于进口速度,基本上反映了1993~2003年东盟和中国双边贸易的状况。(3)东盟和中国在全球分工角色的选择上都注重对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电子设备、计算机/机械制造产业的培育。当然,从数字上来看,中国还保持着相对的产业比较竞争优势,但,不可否认,在这两个商品领域东盟自身培育的力度很强。
2.东盟与日本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笔者抽取1993年、2003年东盟向日本出口和从日本进口前五大类商品部门的数据(见表2),从中不难发现东盟和日本双边贸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1)东盟与日本的双边贸易一直保持逆差。1993年东盟向日本出口的前五大类商品的交易金额为209.6亿美元,从日本进口的前五大类商品的交易金额为415.9亿美元;2003年东盟向日本出口的前五大类商品的交易金额为343.3亿美元,从日本进口的前五大类商品的交易金额为426.0亿美元,反映出1993~2003年前东盟和日本双边贸易一直是逆差的基本状况。(2)从出口和进口的前五大类商品增长速度来看,其出口增长约1.6倍,进口增长2%,出口速度快于进口速度,基本上反映出1993~2003年东盟和日本的双边贸易状况。(3)东盟和日本在全球分工角色的选择上,都注重对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电子设备、计算机/机械制造产业的培育,但是,东盟和日本双边贸易的所需商品差别很大,从数字上来看,东盟的能源产品、农产品保持着相对强的产业比较竞争优势,这对日本农业来讲是个压力,而日本的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完全占优。
3.商品结构比较。东盟和中国、东盟和日本在不同时期,出口产业结构、进口产业结构和进出口总的结构都在发生变化。东盟和中国的产业贸易结构从1993~2003年在不断升级,从粗加工到精加工,从附加值低转向附加值高的产品贸易。东盟向日本的产业贸易结构相对稳定,1993~2003年东盟向日本出口量最大的部门一直是润滑剂和燃料油部门,也就是东盟对日本的能源贡献很大,而日本在电子设备、计算机/机械部门和汽车方面优势显著。
三、东盟与中国、日本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
1.产业内贸易水平测度。对于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测度,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统计公式。格鲁贝尔和劳埃德(Grubel & Lloyd)测量方法(简称G-L方法)是比较权威的测量产业内贸易的标准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测度行业总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比例,也可以根据该指数通过加权平均测量整个经济的产业内贸易水平。G-L指标不仅量化了产业内贸易的大小,也可反映商品多样性需求和规模经济发展状况、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化生产过程中的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化程度以及产品比较优势等。其计算公式为:
在式(1)中,i表示第i个商品部门,Xi和Mi分别表示该部门的出口量和进口量,Bi就是G-L指数:如果
进出口平衡,那么Bi等于1,如果贸易是单向的,即要么是出口,要么是进口,那么Bi等于0。因此,Bi越接近于1,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越大,产业间贸易的重要性越小;Bi越接近于0,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越小,产业间贸易的重要性越大。
为了衡量所有部门跨行业的产业内贸易,采用加权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在式(2)中,n是所选择的商品数量,在这里为98,其他符合意义同公式(1)。Bi为衡量平均产业内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同样的道理为:对所选择的所有商品部门来说,Bi越接近于1,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越大,产业间贸易的重要性越小;Bi越接近于0,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越小,产业间贸易的重要性越大。根据公式(2)计算得到不同年份东盟与中国和日本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如表3)。
2.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由表3可知,1993年东盟和中国部门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37,产业内贸易水平低,东盟与中国的贸易主要依赖于产业间贸易。自1999年后,中国与东盟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65左右,2003年平均产业内贸易水平比1993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东盟与中国的贸易偏重于产业内贸易。1993年东盟与日本98个部门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仅为0.26,产业内贸易水平极低,东盟与中国的贸易主要依赖于产业间贸易。自2000年后,东盟与日本的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基本稳定在0.55左右,2003年产业内贸易水平比1993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东盟与日本的贸易偏重于产业内贸易。可见,东盟与日本双边贸易总量大,但产业内贸易指数不大;东盟与中国双边贸易总量小,但产业内贸易指数不小。
3.产业内贸易水平指数的修正。与Bi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它不允许一国的总贸易中有任何的不均衡;若存在贸易不平衡,即盈余或赤字时,Bi将会偏低,因而,产业内贸易的真实程度将相应的被低估。为解决这个问题,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在贸易不平衡时,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测量进行调整,采用公式:
表4中的每个年份对应的贸易指数相对于表3数据而言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从整体上看,东盟与日本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调整的幅度大,从而反映了东盟与日本长期的贸易不平衡(东盟对日本的巨额贸易逆差)。从调整后的指数来看,东盟与中国、东盟与日本都是从1997年开始双边贸易偏向产业内贸易,这与调整前明显不同。
四、结束语
1.从静态贸易数量上看,东盟与中国2003年的双边贸易总水平为553亿美元,低于东盟与日本1993年双边贸易总水平867亿美元;2003年东盟与中国商品贸易量最大的两个部门(电子设备部门和计算机/机械部门)贸易量之和为262.2亿美元,这两大部门也是1993年东盟与日本商品贸易量最大的两个部门,不过贸易量之和已经达到363.8亿美元。
2.从贸易发展速度上看,从1993~2003年,东盟与中国双边贸易总量增速是东盟与日本双边贸易总量增速的4.99倍;东盟与中国电子设备部门和计算机/机械部门贸易发展增速是东盟与日本电子设备部门和计算机/机械部门贸易发展增速的13.17倍。
3.从商品贸易结构上看,东盟与中国、东盟与日本的双边贸易结构都从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转向产业内贸易为主,但东盟与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远高于东盟与日本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特别是东盟与日本贸易结构,1993年呈现明显的垂直状态,东盟向日本出口的是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半成品,进口的主要是高附加价值产品。随着东盟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升级及产业内贸易的扩大,原来以垂直分工为主导的单向贸易结构向复合网络型的多边互补、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交织的区域双向贸易结构转化,贸易结构进一步合理化。
总之,从东盟与中、日双边贸易的比较中可以判断中国在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当然,若想在东盟实现更大的国家战略,中国应从全球战略大局出发,加强对外磋商,调整贸易政策,建立适宜的贸易机制,推动双边贸易的稳定健康增长;对内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对外贸易由数量增加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转变。同时,要抓住结构调整升级这个关键环节,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作为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的重点,在国际分工中持续追求一个高端的位置,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出口后劲。
[收稿日期]2006―10―08
[作者简介]安徽省教育厅课题“中国国家竞争优势模型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03jw095)
[作者简介]李永发(1975―),男,安徽青阳人,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徐松(1954―),男,安徽灵壁人,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责任编辑,校对:涵 育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86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