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广东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岩

   【摘要】 本文通过对广东产业集群的现状和特征分析,从产业体系优化的角度,对广东产业集群困境与问题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产业集群升级的基本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 产业集群 产业升级 区域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以地理区位和工艺传统优势,逐渐形成了一些在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已成为广东工业的特色和优势之一,有力地支撑了全省工业的快速发展。产业集聚是决定区域竞争力的主导力量,其程度决定了区域发展的速度。
  
  一、广东产业集群发展
  
  2008年广东全省完成生产总值35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广东已经形成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汽车制造、纺织服装、建筑材料、金属制品、食品饮料等行业,其中60%左右的产业集群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珠三角地区有400多个建制镇,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由这一产业集群形成的九大支柱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的73%。2007年广东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能力水平的产业集群共123个,已经认定36个示范区,而其中规模较大、水平较高、产业配套较完善、有一定知名度的有75个之多。从集群的规模来看,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有91个,年产值50亿元以上的有45个,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有24个。
  近年来,广东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以新兴支柱产业为代表、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有力地推动了广东省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造纸、医药、汽车九大支柱产业的迅猛发展。二是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400多个镇中,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约占四分之一。以专业镇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从珠三角地区向东西两翼和山区扩展,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形式。三是一些企业在专业镇的周边落户,产业逐步超出镇域范围。同时出现了跨镇域的分工格局,各地政府对产业集群的扶持,从政策优惠的简单扶持逐步向提供品牌、技术、信息、市场、融资扶持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转变。
  产业集群飞速膨胀,使其发展过快进入了成熟期,呈现了集群拥挤现象,而集群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二、产业集群发展的困境与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创新能力弱、知名品牌少、产业配套不完善、环保意识差等问题十分突出。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产业遭受了严重影响。技术含量低、产品差异化程度低的产业集群,特别是纺织服装、玩具等产业集群出现了困境,甚至倒闭,部分产业集群面临产业链断裂危机。
  全球金融危机是我国产业集群面临困境的外部因素,集群创新能力弱、产业配套不完善、知名品牌少、产业根植性不强是造成产业集群当前困境的内部因素。
  1、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能力与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产品模仿多于创新,技术含量低,恶性低价竞争严重。一些产业集群地区普遍缺乏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和政策支持,这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2、工业园区盲目发展、低层次发展,形成的产业集群缺乏竞争力
  近年来,广东各地兴建了大量工业园区。部分工业园区由地方政府主导,园区专业化分工不明确,只解决了企业入园、产业集中或集聚的问题,缺乏功能分区,产业链不完整,从而造成盲目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内地在低成本的劳动用工、优惠的政策等方面逐步具有优势,出现了低成本型集群企业外迁,工业园区的产业根植性不强。为避免因龙头企业的外迁而带走一批与之相配套的上、下游企业,集群需要增强产业的根植力。
  3、产业集群内产业链的发展有待进一步完善
  产业集群内未形成配套的产业链。一些产业集群内各企业之间业务和技术关联不大,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使企业集中在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尤其是终端产品的生产上,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不仅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还会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4、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体系落后
  随着产业聚集的发展,一些企业在专业镇的周边落户,形成跨镇域的生产链条,产业逐步超出镇域范围,出现了跨镇域的分工格局。各镇之间相互竞争,重复建设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的综合利用。
  5、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进展缓慢
  在发展模式上,仍以粗放型增长为主,以成本为主的竞争手段;相当多的企业依赖于地方政府提供税收等政策优惠,依赖于低地价、低用工成本维系企业经营。
  上述问题正日益阻碍广东省产业集群实现良性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单从保护落后角度出发,而应从积极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及升级角度出发,促进形成新兴支柱产业,提升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扩张优势。
  
  三、产业集群升级的基本路径与对策
  
  1、工业园区重组与再造
  充分抓住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机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反对保护落后。通过重组生产系统或引入新的生产体系对工业园区进行重组与再造。重点引进发达国家、地区的高科技产业和技术型、资本型项目,特别是价值链高端项目;着重引进能够弥补当地产业集群核心技术空白的企业和项目。大力推进广东内源型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促进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之间的融合。大力发展大型专业市场、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从原料采购、运输、半成品、成品生产,到产品进入分销渠道这一完整的产业链。
  改革开放起始广东引进法国标志汽车,初始建立广东汽车产业集群。广东汽车产业集群以广州为中心,形成广州开东区、南沙和花都三大组团。2002年广州市花都区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时,在国内外的基础上,制订了50平方公里的花都汽车城总体规划,成立了汽车城管委会,全面负责汽车城的开发和管理,建立了汽车整车和零配件制造、汽车贸易和服务、汽车物流、汽车博览、汽车研发和科教、汽车文体与旅游等六大功能区。花都汽车产业集群高起点、高水准重组和再造产业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的模式,我们不妨称为花都模式。
  2、提高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实施再创新,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弥补本地产业集群在核心技术方面存在的空白,迅速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加强紧密分工合作,提高专业化程度。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营造共赢的分工合作的制度环境。建立创新联结机制,加强与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的横向联接,尽快形成配套的产业链条。
  加快建立产业集群技术服务体系,加强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与突破,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大力发展服务型的创业中心、质量检测控制中心等机构,建立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带动和提升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技术升级。充分依靠科技的进步,对集群内产业、产品进行工艺流程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功能创新和链条升级创新。
  佛山南海西樵纺织产业集群升级,将重点放在了创新平台的建设上。西樵镇政府依托国家纺织工业协会北京纺织工业检测中心,设立了纺织工业(南方)面料检测中心,规范了集群内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提升了西樵面料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西樵镇政府的纺织检测中心和产品研发中心为西樵纺织产业集群升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并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的模式,我们不妨称为西樵模式。
  3、区域品牌向国际化升级

  区域品牌缺失是制约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品牌缺失,不少产业集群停留在贴牌加工的低附加值水平。区域品牌建设要求打造区域品牌,推进集体品牌或集体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地区品牌的发展。从国际市场角度,企业品牌与地区品牌相互关联;从世界著名的产业集群看,地区品牌的影响要大于企业品牌。加大对产业集群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的宣传保护力度,形成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以企业品牌建设促进区域品牌发展,以产业集群中骨干企业知名品牌为依托,促使其成为产业集群中既体现区域性又兼容企业型的品牌。如一个产地设在法国南部的化妆品企业,其企业品牌可能不出名,但只要告诉消费者是产自法国的香水,身价就会大不相同。
  潮州陶瓷业已经从区域品牌建设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中国瓷都”区域品牌效应的带动下,2004年潮州全市规模以陶瓷企业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37%。潮州长城、顺祥、四通、伟业、松发等5家陶瓷企业获得了“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有更多的陶瓷企业的产品和商标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的称号。这大大提高了潮州陶瓷产业的整体形象,促进了潮州陶瓷产业集群的升级。潮州陶瓷产业集群形成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国际品牌,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的模式,我们不妨称为潮州模式。
  4、产业园区建设向循环经济升级
  产业园区建设向循环经济升级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升级的根本出路。园区建设目标是促进产业集群向专业化分工、清洁生产、节约资源、循环经济和产业高端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绿色生态产业链的建设。通过生态规划和设计,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使不同的产业集群内部及不同产业集群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实现清洁生产和绿色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集约增长方式,由共生关系建立环境产业链,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最大限度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依托,发展环境产业,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加强区域核心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发展循环经济对原有的区域产业体系和结构,进行产业规划和改造,增强和提高区域核心产业的竞争力。在产业集群中构筑生态链,推行节能产品认证、包装物强制回收利用制度、国际环境认证,加强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等制度的实施。加强区域核心产业的竞争力,建立绿色生态的产业链,积极应对现代国际贸易中新的非关税壁垒,特别是“绿色壁垒”对我国工业品的出口限制。
   南海国家生态工业建设示范园区是在2001由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建立环保科技产业园。该园区作为我国第一个全新规划、实体与虚拟结合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包括核心区的环保科技产业园区和虚拟生态工业园区,总面积达35平方公里。为了推动园区的更快发展,由工业园投资设立环保投资公司致力于该园区的投资开发、建设和管理以及环保高新技术、环保产品的开发与投资、环保工程建设等。来自加拿大、日本、美国等国家在内的56家企业与园区开发单位签订了投资合同。
   生态园区内的新兴利公司是一家以塑料边角料和废品生产再生塑料粒和空心棉为原料的合成纤维厂,收购园区及周边10多家企业的边角料,原来那些当地的污染大户,目前都已成为园区的上游企业。如今,废旧铝合金门窗、铝锅等不再是废弃物,反而成为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再生产利用的宝贝。它们经过分类、熔炼、除杂、精炼等过程后就成了铝锭,其客户是珠江三角洲的汽车配件企业。南海国家生态工业建设示范园区发展循环经济,进行区域经济绿色生态产业链的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的模式,我们不妨称为南海模式。
  
  四、结束语
  
  广东省产业集群的发展以新兴支柱产业为代表、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创新能力弱、知名品牌少、产业配套不完善、环保意识差等问题十分突出。
  为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产业集群升级的基本路径与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抓住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机会,通过重组生产系统或引入新的生产体系对工业园区进行重组与再造。二是提高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弥补本地产业集群在核心技术方面存在的空白,迅速提升其国际竞争力。三是区域品牌向国际化升级,以企业品牌建设促进区域品牌发展,以产业集群中骨干企业知名品牌为依托,促使其成为产业集群中既体现区域性又兼容企业型的品牌。四是产业园区建设向循环经济升级,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升级的根本出路。地方政府要加强产业集群升级规划引导,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产业集群发展和升级的机制,创建技术创新平台,打造区域品牌,促进区域经济绿色生态产业链的建设,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完善产业集群公共服务体系,提高集群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江波、郑健壮:全球价值链环境下的产业集群升级战略研究[J].技术经济,2008(4).
  [2] 查日升:基于产业集群升级的区域国际品牌战略探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3] 周渤:价值链视角下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初探[J].时代经贸,2008(10).
  [4] 崔焕金: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4).
  [5] 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9).
  [6] 蓝庆新:论全球价值链下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5).
  [7] 周虹、王陆庄、戴宇伟:内源型与外源型产业集群升级比较――以浙江和广东为例[J].浙江经济,2006(3).
  [8] 张沛东:基于FDI产业集群升级的制约因素和支持战略――对天津手机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2).
  
  (责任编辑:郭亚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19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