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现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石洪欢

   【摘要】通过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特点与现状的深入研究与分析,针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从人力资源开发硬件环境建设、人力资源开发软环境的建设、特色专业人才开发等方面研究提出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及措施。
   【关键词】 贵州 少数民族地区 人力资源开发 对策
  
  一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特点和现状
  
  1、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双重影响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和新疆,居全国第三位。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绚丽多彩,成为贵州的一块绚丽的瑰宝。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影响十分显著。当地的少数民族人民有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和信念,这是他们维护民族尊严和进行生产活动的力量支撑。他们一般都是族内联姻,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通婚现象并不普遍,各民族间的交往也相对较少,风俗人情也很有民族特色。
  由于社会的发展,当今强劲的开放形式促使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沟通日趋加强,故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受到汉族的很大影响,少数民族汉化越来越明显。
  2、地域性和自然环境的限制
  贵州的少数民族分布具有成片区和交错杂居的特点。由于贵州地处西南,相对于中部和东部地区的省份交通不是很便利,而贵州少数民族居住地一般在边远山区,交通更是极为不便。这严重限制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流动,对这些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极为不利。
  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资源匮乏,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严重影响人们的劳动和生活,造成生成成本高,生成效率低下,劳动力富余。这样当地的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3、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总人口增长率自2000年以来持续下降。到2004年,人口出生率为15.08‰,死亡率为6.3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3‰,比2001年分别降低了3.48‰、0.88‰和2.60‰,标志着贵州人口已转入较低速度的增长时期。但自2002年起,贵州老龄人口开始出现上升的趋势,人口向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速度正在加快。以2002年为例,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为27.0%,15岁~64岁人口比重为66.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6.9%。与上年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36个百分点。
  由于封建传统思想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性别比例失调现象仍然不容乐观。
  其次,农业人口比例比较高,就业领域分布不合理。根据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1.08%,明显高于国家整体水平82.60%。另外,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分布结构很不合理。其中,农林牧渔业聚集了88.73%的人力资源,远远高出全国78.85%的水平,而其他诸如: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和社会服务业的分布比例都只有全国水平的一半以下。
  
   从表1可以看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十分缺乏商业服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4、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贵州少数民族的低层次教育水平所占比例非常大,按初中小学水平相加计算,分别为70.74%(整体水平)、72.27%(农村水平),农村低于整体水平1.53个百分点;按未上过学、扫盲班、小学、初中四个低层次水平相加计算,分别占93.32%(整体水平),97.29%(农村水平),高于全国相应水平4.9和2.42 个百分点;按高中水平以上计算,所占比例不到7%,整体为6.68%,农村仅为2.71%。数据充分反映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素质整体水平非常低,这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不利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成为制约贵州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最大瓶颈。
   5、其它因素的影响
   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会受到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其它因素包括:医疗卫生事业落后、社区组织建设薄弱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和制度等等。这些都制约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建议与对策
  
   1、人力资源开发硬件环境建设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应该从实际出发,不可将别的地方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生搬硬套过来。
   (1)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紧张是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基础建设中迫在眉睫的问题。
   ①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的投入,扶贫项目投资上不要再实行“国家给一点,地方投一点”的匹配政策,因为地方上根本就无力匹配。
  ②为提高“整村推进”的扶贫效果,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力整合部分从其他渠道下来的扶贫资金,使“整村推进”相应增加投入,实施一个见效一个。
  ③针对县一级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线,建议赋予县一级党委、政府相应的自主权,上什么项目,不上什么项目,如何实施,主要由县里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主要由上级部门“拍板”,同时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确保项目实施的效果。
  (2)教育培训体系投入。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如何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水平将会是重中之重。国家和政府已经在基础教育方面,经过“两基”攻坚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而且提出从现在起,要确保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在高等教育方面,国家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开展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重点面向少数民族地区的3个自治州和11个自治县招生。至2010年,贵州省通过此项计划培养2600名左右少数民族人才。这为更好的开发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针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现状,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尤其是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培养出与当地生产条件相适应的劳动力。
  我们建议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网络来实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职业技术培训工作。
  ①依托农业中专、农村职业高中或条件较好的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建立网络教学点,利用农闲时间集中进行网上学习。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要解决实际问题。
  ②按培训课程内容制成录像带或光盘发给农民,组织集体学习或自学这种方式更方便,更易于组织。
  ③接入互联网的农村可以利用微机上网点播相应的课件进行学习。这种方式适合于那些文化程度较高、自学能力较强的农村青年。
  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和采取榜样激励措施,营造和谐的培训环境。其次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也必须加强对权利和义务的保障,优生保健、教育支持、从业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都应该进一步健全。
   2、人力资源开发软环境的建设
   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人力资源建设十分重要,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搞好硬件环境的建设,软环境的建设也同样重要。人力资源开发软环境主要是地方性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舆论环境等。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同样也需要良好的软环境支持。
  政府应给予政策上的充分支持,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营造良好的氛围,有利于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可以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策略,将当地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引进来,而让本土有一定技能基础的人才走出去,进一步的锻炼和深造,让他们学成归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做更多的贡献。在这当中,地方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对引进来的人才给予政策上的保护和奖励,让他们安心的投入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中来;另一方面,政府应该鼓励当地的人力资源合理的流出,对那些出去深造的人才也应该给与相应的优惠政策,这样,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才会达到合理的平衡流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才会真正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3、特色专业人才开发措施
  贵州地处西南,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目前已经有了“黄果树瀑布”这个珍贵的旅游名片。不仅如此,其它的各种旅游资源也在逐渐地开发出来,旅游产业正在逐渐形成壮大。另外,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是一笔不可多得地宝贵财富。但是,在偏远地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很多丰富地旅游资源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开发出来,同时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也被淹没或闲置,造成很大地浪费。应该在继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可以转换为经济效益的部分,同时也充分挖掘出一部分熟知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专业人才,让他们有所作为,遵循“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以改善目前很多有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和这种特色专业人才处于闲置状态的情况。
  另外,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考虑拿出一部分资金来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加快搞活当地经济,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一些经济支持。具体的措施和方法上,紫云格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紫云是一个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其苗族文化是三大集成地之一。境内居住的三大方言、八大土语、十五个支系的苗族同胞,其语言,风俗、服饰、节日都各有特色,布依族也分为三大土语区,具有浓郁的民风民情。在格凸河风景区,除了秀美的风景外,最大的亮点便是“蜘蛛人”,当地的攀岩人可在无任何绳索器械的帮助下,徒手攀上百米陡岩捣取燕窝。这一颇具特色的“险景”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攀岩高手齐聚紫云格凸,与“蜘蛛人”同台比拼。
  2007年5月,贵州大学美学研究基地就已经在紫云格凸建立,为格凸风景区的旅游发展搭建了理论平台。现在,格凸河已经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格凸河风景区也已经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紫云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紫云格凸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开发旅游资源和特色专业人才的一条出路。
  
   三、结语
  
   社会在发展,环境在改变,任何的方法和措施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向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乘着西部大开发的热潮逐渐融入经济主流,新的问题和现象将会出现,沉积了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又将面临新一轮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贵州统计局:贵州统计年鉴(2006)[M].贵阳:贵州统计局,2006.
  [2] 刘晓艳:西部地区的人力开发战略[J].经济师,2004(1).
  [3] 何天文、黄勇: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举步维艰[J].中国民族报,2006.
  [4] 杨军昌:贵州民族自治地区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30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