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民增收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变农民收入现状的迫切需要。农民增收问题已成为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全局,关联到整个农村经济体制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研究和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趋缓,进一步增长乏力。具体表现为:
  1.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收入自1987年以来的十多年中稳步快速增长。但是,进入“九五”以来,却出现了连续增幅下降的现象。“九五”前四年下降2.79%,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1999年增长幅度仅为2.22%,大大低于国民经济增长幅度。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366.14元,实际增长4.2%。虽然2001年以后农民收入扭转连续增幅下滑的势头,但这也仅仅是恢复性的增长,基础很不牢固,而且,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的因素并未消除。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如果以农村居民纯收入为1,则城乡居民收入之比1978年为2.56:1,1982年为1.82:1,1994年为2.86:1,1999年为2.56:1。具体来说,(1)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之间始终保持一定差距。20世纪90年代前期这一差距明显反弹,中期略有缩小,但1998年以后,在波动中呈现扩大趋势。(2)生活消费差距扩大。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相当于农村居民的2.93倍。20年来,这种局面不仅没有改变,差距还略有扩大。1999年这一比例上升到3.37倍。(3)储蓄差距拉大。1998年底,占人口总量仅30%的城镇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80%,人均储蓄达11324元,是农村居民人均储蓄1201元的9.4倍,而1985年是6倍。
  3.农民收入增长越来困难。目前,农民收入结构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粮棉收入下降(只占农民收入的23.4%)。二是劳务报酬收入增长较快,但增长空间有限,而务农收入减少。三是个体私营经济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大幅提高,但对大多数农产而言,难以从这一部分获得较高收入。因此,不同地区农村的农民收入悬殊较大,呈现两级分化趋势。
  
  农民增收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的直接原因首先表现在农产品的销路和价格上,而农产品销路不畅、价格偏低,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则是其生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农业直接和间接提供的主要是消费品,多数产品不能长期保存,如果生产过剩产品卖不出去就会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判定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合理的最终标准是看其能否最大程度的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国际经验表明,当人们的收入水平满足温饱需求以后,食物消费结构将要发生两次重大转变:一是由谷物类食品为主导,转向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导。二是由动物性食品为主导转向有利健康、安全、享受等高层次需求的食品。我国目前大多数人口的消费结构处于第一次转变之中,一部分人已开始实现第二次转变。根据这一现实,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1)调整农业的市场结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市场对农村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起先导作用,这也是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多样化、优质化需求的必然结果。由于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因而市场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影响市场的主体由卖方转变为买方;产品的竞争由数量竞争转变为质量竞争;市场范围由本地市场扩展到外地市场,由国内市场扩展到国外市场。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根据市场转变的特点,生产适销的产品,才能被市场接受,实现农产品商品价值,才能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从我国农产品自给率高的特点出发,首先要立足于本地市场的需求,扩大农产品对外贸易的需要;同时,要注意研究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产品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冲击和我国农产品通过竞争加入国际市场的可能,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对消费群体的细分来选择导向性的目标市场,按照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审定产销策略和组织产销。
  (2)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农业结构调控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通过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业收入。国内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是肉类、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等劳动或资本密集型的农产品。我国农业生产应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粮食生产要逐步减少玉米、春小麦、南方小麦、劣质早籼稻的生产,增加国内市场需要的特殊玉米、饲料稻、优质早籼稻的生产;棉花要在适当压缩种植面积的同时,增加抗虫优质品质和特种棉的生产;水果生产近几年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压缩大宗品种,增加优质品种、小品种的生产;蔬菜生产的发展方向是协调稳定反季蔬菜的供给量,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的供给量。大力发展的同时还要逐步转变增长方式,由追求产量最大化向提高质量追求效益方向调整。
  (3)调控农业的区域结构。在市场条件下,产品的质量需求使资源优势显得特别重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就是不增加投入,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所适应农业作物不同,因此,农业生产也因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地域分工,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的特色产品。因此,要根据现有的基础和条件,利用自己可用的资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集中生产所能生产的最佳农副产品,尽快建成富有区域特色的集中度高的、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基础,以形成基地规律优势和区域比较效益,获取较大的交换价值。
  (作者单位:广州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59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