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装备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研究及其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楠
【摘要】 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核心大都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由各级政府投资建设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广泛采用的是“大而全”的生产组织形式,在管理上对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路径依赖严重,在技术上相对落后,实力薄弱。本文通过对四川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发展历史、现状和特征的调查,总结出四川装备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分析该模式的优劣,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产业集群 发展模式
一、引言
装备制造产业是为工业、农业、建筑业和国防建设等提供基础设备的“母机”产业,具有极大的带动效应,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随着市场化需求的提高,装备制造业所要求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某种程度上,其技术水平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如何通过产业布局和工业园区建设,推进装备产业集聚发展,促进技术创新,对四川重装产业乃至今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四川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概况
1、集群区域地理分布
2006年,四川省着力推进重大技术装备“1+8”工程建设。经过几年发展,全省装备工业已基本形成产业规模较大、技术装备较先进、研制水平较领先、配套体系较完善的装备工业体系。
四川省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成都、德阳、自贡、资阳、绵阳、宜宾、泸州、眉山、内江等8个重点市,呈“一基地六园区”分布,即: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发电与冶金装备、石油钻采、动力机车、工程机械、发电锅炉等重点产品为依托的成都经开区、德阳经开区、广汉经开区、资阳机车工业园、泸州长江机械工业园、自贡板仓工业园等六个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园区。
总的看来,四川省装备制造业传统优势产品主要包括火电、水电等发电设备;工业锅炉;机车、铁路货车;金属轧制设备;水泥专业设备;各种泵、阀;石油钻机;机床;电力电缆等等。全省装备制造业在国内装备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2、集群主要发展指标
自从2006年推进重大技术装备“1+8”工程以来,四川装备制造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7年,全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978亿元,增长37.3%;销售收入1891亿元,增长35.9%;利税总额179亿元,增长40.5%;盈亏相抵后利润119亿元,增长40.3%;出口交货值149亿元,增长20.6%。2008年全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3435亿元,增长35.9%;销售收入3105亿元,增长32.5%;利税总额322亿元,增长34.5%;盈亏相抵后利润198亿元,增长57.6%;出口交货值281亿元,增长86.1%。2009年,全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4291亿元,增长28.2%;销售收入3830亿元,增长26.9%;利税总额361亿元,增长25.0%;盈亏相抵后利润218亿元,增长24.6%;出口交货值316亿元,增长17.6%。2010年1月至7月,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06亿元,增长36.6%;销售收入2693亿元,增长36.3%;利税总额237亿元,增长40%;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145亿元,增长40.9%;出口交货值304亿元,增长103.1%。近几年装备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表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四川装备制造业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并不突出。为此四川要在了解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好的经验,以更高的层次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实现四川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四川装备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及其特点分析
四川省的装备制造业主要是经过“一五”、“二五”及“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发展起来的。虽然如今已形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1+8”工程的发展格局,初步显示了产业集聚的效应。但是重装企业战时布局的劣势日益明显且调整难度大,直接影响到装备产业新生产力的规划与布局。
1、龙头企业带动型
拥有二重、东电、东汽等大型装备企业的德阳装备制造业基地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打造装备产业集群。三大厂与中小企业签订协作协议,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全市的14个工业园区通过裂变产生了200多家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成为龙头企业的配套服务。德阳装备制造业基地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了工业的龙头作用。
但是,龙头企业也存在这一个重要问题,即: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较弱。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四川省装备制造业企业产业升级缓慢,技术改造投入少,技术开发和引进的经费投入较低,自主开发能力不强,使得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的使用效益不高。现有的创新多是先引进,再消化和吸收从而创新,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一些核心、关键技术则依赖引进。
2、依托优势产业型
德阳经开区以德阳本土重装龙头企业为依托,使园区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德阳经开区引进为其生产经营配套的中小企业,逐渐形成了开发区装备制造中小企业发展集群。总体上,依托优势产业效果明显,配套企业基本能够满足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相关配套需求,且具有一定的规模。在德阳,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产业积聚效应日益显现。
3、招商引资型
资阳机车工业园是以制造大型运输装备为主体的工业园区。资阳机车公司已通过招商引资和资产重组,引进增量资金近亿元,推进晨风动力、晨风锻造等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做大做强一批机车制造零部件和动力、锻造等专门技术行业领先的分公司。“石油装备”是广汉经开区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广汉英特莱石油设备有限公司由广汉川油井控装备有限公司、美国国际油具公司、阿联酋海湾胜利油田物资供应公司共同投资组建。成都经开区区内已累计引进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项目,建成投产工业项目达200多个,初步形成了汽车及机械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钢制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泸州机械工业园区产业定位以“三长”为核心的工程机械制造产业;以川油钻采有限公司为核心的石油钻采装备制造及机械配套产业集群。自贡板仓工业园,重点发展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产业,形成电子、新材料、机械装备等产业聚集区。
经开区的产业集聚程度并没有向德阳那样发达,开发区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根据本地区位、资源及主营产品,通过本地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引进其他发达国家的项目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总体说,部分园区规模小、产业链尚未形成或者不完整,具有“小而不专”、“小而不精”、“集而不聚”的特点。
四、四川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推动装备产业做强做大对实现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目标有重要意义。以下为提升四川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提出几点建议。
1、增强龙头骨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依据十二五规划,加大科技投入,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努力在发展重大技术装备产业的关键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从而在关键技术上实现进口替代。为此,需要正确处理好自主式创新和消化式创新之间的关系。
在自主式创新方面,集合各种资源,建立以装备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和政府为主导的基点、学校为辅助的“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多维自主创新体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对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研制项目的资金支持,争取中央在四川装备企业的资金注入;调整和优化四川重装专项研制资金使用方向与结构,根据四川装备制造业的特点实现资金的最优配置,从而达到重点技术改造和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的目的;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生产者和市场的公共机构,通过企业和高校、科研所的交流,为企业创新提供技术培训与支持和市场信息。
在消化式创新方面,针对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重引进、轻开发”倾向,要正确处理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引进后而不消化吸收,仅仅停留在引进阶段,并不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缩小四川装备技术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因此需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再创新的认识。只有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才会在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实现进口替代。
2、大力发展成套装备,进一步完善产业链
根据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在能满足四川省龙头企业所需配套装备的条件下,围绕六大新兴产业,研制各产业振兴发展和重点项目实施所需成套装备及辅助设备;合理对现有配套企业进行改造,提高其技术水平,以实现与企业同步发展的配套厂家。
产品和技术之间的配套要求,使得装备制造业高度依赖产业关联。同一条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在产品配套和技术共享上需互动,加强集群要素的关联程度和协作动力。四川则需要大力发展、延伸大型清洁高产发电设备、机车车辆、石油钻采及石化成套设备、大型冶金成套设备、大型工程施工成套设备、航空航天和空管成套设备、数控机床及基础加工制造设备、大型节能环保成套设备8条装备产品链,努力实现产业链本地化、供应链可控化、价值链最大化。
3、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区域品牌营销
依托几大经开区,加快发展发电与冶金装备、石油钻采、动力机车、等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促进装备制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富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同时,特色产业集群的规划要依据本地的区位、交通、本地资源等具体条件,使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蒋爱先:广西产业集聚的主要模式和对策思考――以北部湾经济区为例[J].中国商贸,2009(7).
[2] 李伟:德阳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研究[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
[3] 侯志茹: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 赵德海、赵莲: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07(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6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