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主导性高技术产业的评价与筛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方永强

  【摘要】 主导性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可突破性带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突破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部门主要是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器整机制造业、电子计算器外部设备制造业、电子组件制造业和电子器件制造业。
  【关键词】 主导性高技术产业 选择基准 评价指标体系
  主导性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可突破性带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因为高技术产业之间以及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和产业波及效果。然而,高技术产业是动态的。原有高技术产业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后会逐步演变为传统产业,新的高技术产业又会应运而生。本文根据高技术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确立主导性高技术产业的选择基准和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出我国现阶段主导性高技术产业领域,以确定优先重点发展的高技术产业部门。
  一、主导性高技术产业领域的选择基准
  所谓主导性高技术产业,是指本身成长性好、创新率高、产业关联性强、对经济增长有突破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它既具有高研究开发投入、高智力密集、高风险、高收益等高技术产业特征,又具有增长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技术进步决、就业功能强等主导产业性质,因此对经济增长具有突破性带动作用。
  1、产业增长潜力基准
  主导性高技术产业发展应具有很强的增长潜力,这样才能逐步演变成支柱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换代,促进整个产业持续高增长,从而突破性带动经济增长。
  2、产业关联效应基准
  关联效应基准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在其发展经济学经典著作《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的。赫希曼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是资金不足,要集中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首先发展一部分工业,即那些通过自身发展能引致其他项目最快发展的部门。待这些部门发展起来,并产生较大收入后,必将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所以,产业关联效应也应作为主导性高技术产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基准。
  3、产业技术进步基准
  主导性高技术产业要有较强的技术扩散效应,从而不仅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还会带动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因此,主导性高技术产业选择还必须考虑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创新率、技术进步等因素。主导性高技术产业不仅会带来本产业领域内技术进步,而且在带动相关产业增长时,会促进相关产业领域内技术进步。因此,技术进步基准也是主导性高技术产业选择的基准之一。也就是说,主导性高技术产业应该是创新率高、生产率上升率高、技术进步贡献率大的产业部门。
  4、产业就业功能基准
  我国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就业压力大。在选择主导性高技术产业时,也要考虑产业的就业功能。产业技术进步快、增长率高的产业部门,就业增长也会快;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部门,其就业的波及效应也高。除了考察该产业产出创造的就业、投入创造的就业外,还考察产业的就业增长。
  二、主导性高技术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产业评价的指标选择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技术进步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和主导性高技术产业的选择基准,确立主导性高技术产业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主导性高技术产业的选择基准,可以构成评价和筛选的一级指标,反映各选择基准的指标就是评价体系的二级指标。各指标在主导性高技术产业领域选择中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因此要进一步分析这些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权重。
  1、高技术产业的评价指标
  按照层次分析方法,将对主导性高技术产业领域的选择定义为目标层(A),将各选择基准即一级指标定义为准则层(Bi),将二级指标定义为方案层(Cij),据此做出决策层次表,如表1。
  2、高技术产业评价指标的权重
  根据上述层次决策表,利用Delphi法,使用9/9-9/l指数标度法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共构造1个判断矩阵A-B和4个判断矩阵B-C。通过层次分析法的具体计算,得到各一级指标的权重和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并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三、主导性高技术产业评价
  按照0ECD及中国高技术产业统一分类法,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共分为5大类,它们分别是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设备各制造业、电子计算器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这五大类产业又进一步细分为17个部门(如表3)。限于数据来源,我们的评价和筛选即在这17个部门中进行。其数据均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5―2009)、《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9)及国家科技部和各省科技统计网站。为了让数据之间的可比性更高,在计算出每一个指标值后都对其进行了标准化。具体方法是:用各产业每一项指标值(Xijs)都除以该项指标的最大值(Xij max),然后再放大100倍,即表中每一列数字都除以本列中的最大数值后再乘以100(Xij max= Xijs・100/Xij max)。
  1、高技术产业增长潜力评价
  对17个细分的高技术产业部门的产业增长潜力(B1)的三个二级指标(C11需求入弹性、C12增加值的贡献率、C13产业的增长率)分别进行计算,并求得标准值。
  根据上述需求收入弹性公式,借助于运算编程软件计算出了2000―2009年间高技术各部门的需求收入弹性值(X11s),其中,高技术产业的年需求量用该产业产品的年销售收入来表示。
  按照上述贡献率的计算公式,经计算得到我国高技术产业中各部门2000―2009年间增加值的增长对GDP增长的拉动和贡献率,并得到这十年的平均贡献率(X12s)。
  同样,根据产业增长率的公式,计算出17个高技术产业部门2000―2009年的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X13s)。
  于是,各高技术产业部门的产业增长潜力为W1s=C1j・(Xijs・100/Xij max)(i=1;j=1,2,3;s=1,2,3…17),详见表3。
  2、产业关联效应评价
  运用全国2009年投人产出表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各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并运用上述同样的方法计算标准值和权重和,如表4所示。
  3、产业技术进步评价
  根据上述技术密集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出了2000―2009年间高技术产业各部门的技术密集度,然后再求十年的平均值。技术先进性指标可以用年专利数来表示,所以就用2000―2009年间的平均专利数来表示高技术产业各部门的先进性。在计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指标时,将测算指标最终确定为:用不变价总产值作为产出指标;资本投入应是直接或间接构成生产能力的资本总存量,由于缺少相关数据,本节用“年末固定资产原值”来代替;劳动投入是生产过程中实际投人的劳动量,并由标准劳动投人来衡量。由于我国缺乏这方面的统计资料,依惯用原则,以“年末从业人员”为劳动投入指标。
  在计算劳动弹性时,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对参数估计的影响,现假设规模报酬不变,于是α+β=1,由此得到:In(Y/L)=InAi+βIn(K/L)。根据此公式,利用运算编程软件计算出了2000―2009年十年间中国高技术产业各部门的劳动弹性值,并相应的可以得到各部门的资本弹性值。然后再利用表1中的公式计算出高技术产业各部门的生产率上升率,最后再对其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具体如表5所示。
  4、产业就业功能评价
  根据前面就业吸纳率的公式,参考2009年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计算出了高技术产业中各部门的就业吸纳率情况(如表6所示)。对这个指标的计算,也是通过分别计算2000―2009年的就业吸纳率,最后求出其平均值所得。
  由于高技术产业拥有大量技术先进的生产设备,它们的折旧主要不是体现在其物化的损耗,而是其所包含的技术的落后,越是技术含量高的固定资产,其价值损耗速度也就越快,所以折旧率较高,本文取为30%。采用平均年限法来计算,并预计其净残值为零,同样也是计算了2000―2009年间的投入创造就业率,最后取这十年的平均值求得高技术各行业的投入创造的就业率,具体计算结果见表6。直接利用表1中的公式就可以得到就业增长率的指标值。
  5、综合评价
  根据上述高技术产业各部门的产业增长潜力(W1s)、产业关联效应(W2s)、产业技术进步(W3s)和产业就业功能(W4s),以及各一级指标的权重(Bi),就可以计算出高技术产业各部门的综合评价值:Ys=Bi・Wis(i=1,2,3,4),详见表7。
  四、结论
  根据评价结果,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突破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部门主要是: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器外部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器整机制造业、电子组件制造业、电子器件制造业。这些部门已经具有主导产业性质,可以称之为主导性高技术产业部门。
  
  
  【参考文献】
  [1] 筱原三代平:产业结构论[M].筑摩书房,1979.
  [2] 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3] Solow, R.,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2).
  [4] Romer, P.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
  [5] 赵玉林等: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69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