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乡结合部居民收入的比较与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温菊萍

  摘要 提高城乡结合部居民的收入既是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目前,城乡结合部居民收入的构成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影响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的就业成本、就业能力和所在的社区条件。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四种收入类型的运行效率进行排序,分析得出经营性收入是基于收入增长目标准则下最佳的收入来源。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居民收入 层次分析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要求。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统筹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目前,对居民收入利益的研究一般按社区划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类,较少关注介于城乡之间的第三类社区――城乡结合部居民的收入状况。另外,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空间迅速向周围城郊农村扩张,而且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外部经济力量也推进着城乡结合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传统的二元管理体制使得城乡结合部成了无人问津的“真空”地带,这无疑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地提高城乡结合部居民的收入,成为当前城市化发展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本文主要对城乡结合部居民四种收入类型基于收入有效增长的视角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经营性收入是促进城乡结合部居民收入增长最有效的收入类型。
  
  
  一、城乡结合部居民收入的类型
  
  收入问题实质是生产关系中的分配问题,对居民收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各种不同的类型划分方法并无优劣之分。研究居民收入,仅有收入的总量分析是不够的,还要分析居民收入的构成和结构的变化。本文将城乡结合部居民收入采取比较细致的划分方法,具体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主要是劳动者报酬收入,指城乡结合部住户和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和个人,靠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报酬收入。工资性收入在劳动力之间、家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经营性收入主要用来反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收入水平、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情况,它是城乡结合部住户从事各项生产的收入。
  财产性收入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之一,指的是对自己所拥有的财产,通过行使对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权能,而获得的相应收益,即对所拥有的财产通过出租、分红和金融资产增值等方式所取得的收入。
  转移性收入指城乡结合部住户和住户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从数据看,转移性收入绝大部分是来自于政府的转移支付。
  
  二、影响城乡结合部居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传统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影响收入的因素有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签订劳动合同和就业时间等。城乡结合部居民是一个特殊群体,除了传统人力资本理论外,还要考虑其收入决定的特殊性。由于要分析的是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最有效的途径而不是收入的具体影响因素,因此还应该包括就业成本因素和宏观经济因素。本文将影响城乡结合部居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为三大类:就业成本因素、就业能力因素和社区条件因素。
  
  1、就业成本
  在经济学中,成本和收益是相对应的概念,成本是获得一定收益的代价。选择如何就业是城乡结合部居民做出的关于如何利用自身劳动力资源的重要决策行为。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居民,同样要考虑成本与收益,以做出使其就业收益最大化的决策。就业成本主要是在择业过程中所付出的精力、时间、经费成本等。居民外出就业会形成交通费、信息费、培训费等经济成本,如果去外地就业除了上述成本外,还包括了放弃在原地就业所获得收入的机会成本、离开亲人的心理成本、由于经验不足导致在求职就业和管理方面不平等待遇的歧视成本等。转移性收入是居民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如果城乡结合部居民属于农村住户,这部分收入主体属于国家财政在社会公共事业上的投入,另外还包括农村集体的公共投入。所以,取得转移性收入需要的成本在四种收入中是最小的。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劳动力搜寻信息、就业信息的通畅都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就业,成了影响工资性收入的主要因素,因此,取得工资性收入的就业成本是最高的。从事生产经营需要根据市场格局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决策,经营性收入是建立在对目标市场信息搜寻和处理的基础上,并且需要投资于人力资本才可能获得不断增长的收入,获得这部分收入的就业成本在四种收入类型中占据第二位。居民获得财产l生收入是“有财可理,有资可投”,财产和财产性收入的密切关系体现为“源头”和“收入流”的关系。获得这分部收入的成本是不同的投资途径产生的机会成本,在四种收入中比转移性收入略大一些,列第三位。
  
  2、就业能力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依靠重工业的旧型工业化道路已经没有了前途,我国必须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而这种工业化道路是有别于旧工业化道路以靠物质资本积累以及机器代替手工劳动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它主要靠人力资本积累和效率提高来实现。城乡结合部居民素质的提高也与我国工业现代化休戚相关。劳动者本身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已有的研究(侯风云,2004;刘纯阳,2005等)表明居民打工的收入与人力资本存在着高度的相关,尤其是教育、培训状况等对居民收入的有很大的影响。而就业能力中涵盖的创新能力及应变能力对居民从事生产经营、职业选择发展又具有重要的作用。工资性收入是居民靠出卖劳动力获得的较为稳定的一种收入来源,收入的风险性较小;经营性收入是要在市场运行环境中比较风险与收益后合理决策才能获得的收入,对居民能力的要求比获得稳定的工资要大得多。相反,如果能力越高,合理的配置资源所获得的经营性收入也会比工资收入要高,因此,经营性收入提高与就业能力的提高最密切,其次是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是实现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是来自政府的转移支付,在目前更多的体现在区域之间的不平等,与就业能力的关系最差;财产性收入也会因居民文化程度、风险承受能力不同存在差距,因此与就业能力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列第三位。
  
  3、社区条件
  在城市化进程中,当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时,企业会不断地扩张生产,以便从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中获益。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自然会雇佣更多的工人,而工人会选择居住在靠企业较近的地方减少通勤成本。随着人口越来越集中,为了满足该地区人们的消费需求,服务业就会应运而生,城市的边缘不断的扩张,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选择向具有区位条件与土地价格优势的城乡结合部转移从而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与就业岗位的多少有最直接的关系。城乡结合部属于城市中心的强辐射区,由于有着可以利用的城市巨额需求、便捷的交通运输、强有力的工业支持、雄厚的科技力量、灵敏的信息传递

等条件,城乡结合部从事生产经营形成较高的商品率,成为商品经济活跃发达的地区。在动态发展的过渡阶段,城乡结合部又表现出公共设施少、生态环境差、社会治安不理想的局面,也带来了负面效应。不同条件的社区提供从事经营的环境不一样,收入也就不一样,所以,经营性收入与社区条件的关系列于第二位。转移性收入对居民收入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政府转移支付的不一致,即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能获得中央及地方政府较多的转移支付。目前,对城乡结合部居民而言,虽然转移性收入只占其收入总额里很小的一部分,但还是加剧了居民收入的不平等程度,转移性收入与社区所处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是有关系的。财产性收入是以居民是否拥有一定量的财产为前提条件的,财产性收入在城乡结合部获得的区域性特征不是特别明显。
  通过上述分析,城乡结合部居民收入的来源基于评判收入增长的准则之间的优劣比见下表1。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乡结合部居民收入增长形式的选择
  
  不同的收入来源对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是不同的,本文以收入增长为目标,依据就业成本、就业能力和社区条件为准则,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城乡结合部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四种类型进行排序。判断矩阵是邀请管理部门专家、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学者等共同建立,并通过一致性检验。
  1、构造层次结构图(见图1)
  2、按收入增长准则建立判断矩阵(见表2)
  通过运用AHP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就业能力、就业成本、社区环境对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重要程度。计算结果表明就业能力在影响居民收入增长方面占绝对优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对经济增值的贡献率在不断下降,而劳动者的知识、能力、技术水平的贡献率却在不断上升。现代社会劳动中信息化、智能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提高,就能接受新品种新技术,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就业能力直接影响了劳动者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就影响着居民收入的提高。一个地区经济水平越高,经济越繁荣,人们的就业面越广,社区条件好能通过资金流、物资流、人才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把周边经济网络成一个有机整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该地区居民的收入。现代经济学讲述的是有投入才有产出,就业成本与居民收入增长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城乡结合部临近城市,居民可以无需离开家乡外出就业,且交通费也很少,这也说明了收入增长和就业成本的关系相对于其他两种准则要弱得多。
  
  3、不同的收入来源相对于收入增长准则的权重
  按照上述方法,将其他判断矩阵用层次分析法软件计算,可以分别得出如下结论。
  (1)就业成本影响下,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相对权重分别为:0.0882、0.1453、0.3076、0.4589,并且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计算结果表明,在就业成本准则下,转移性收入是最理想的收入来源,这与前面的分析是相符的,转移性收入是居民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就可以获得的收入。就业成本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最大,其次分别为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2)就业能力影响下,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相对权重分别为:0.3140、0.4455、0.1411、0.0994,同样矩阵通过一致检验。其结果显示,在就业能力准则下,经营性收入是最理想的收入来源。工资性收入与就业能力也存在高度相关性,列第二,再向下依次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3)社区条件影响下,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相对权重分别为:0.3694、0.2877、0.1502、0.1928,矩阵的一致性较好。结果说明从事生产经营毕竟是有风险的,城乡结合部的居民更多的来自于近郊的农村,长期以来小农意识导致他们更愿意追求一份稳定的收入。社区条件好,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就多,工资性收入取得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计算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计算还显示了经营性收入在社区条件准则下列第二位,经济和社会条件好可以吸引更多的人聚集在一起。同时,社区条件好相应的福利、补贴也会比较好,计算结果也说明了转移性收入相比较财产性收入而言地域性特征更明显。
  
  4、最终排序结果(见表3)
  
  四、简要结论
  
  根据综合评价排序,得出城乡结合部居民收入来源基于收入增长目标准则下具有相对优先排序,按权重排序分别为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于城乡结合部居民来说,目前经营性收入是其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这一结果也是与城乡结合部发展情况相符的。城乡结合部居民经营性收入包括家庭农业经营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该地区居民有来自于农村在=城郊自建住房的原住民,也有城市化进程中拆迁的失地农民。农业生产经营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经营风险,居民由于自身知识、技术的限制,从事有效的农业生产存在很大的困难。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家庭农业经营收入波动很大,主体地位逐渐动摇,对收入增长的推动力减弱。但跨越第一产业,来自于第二、三产业的经营收入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在逐渐提升,除了农业收入外,家庭个私企业的超常发展使得居民从事家庭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的收入支撑着收入的稳步增长。目前,城乡结合部居民工资性收入主要来自于打工所得,但囿于知识技能的欠缺,所从事的是体力劳动居多,在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分配体制下所得的社会产品是有限的,只有懂技术、会经营的居民收入才能长效的增长。这一现象也验证了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在改革初期以集体经营收入为主转变为家庭经营收入为主,然后又逐渐转为以脱离家庭的企业经营为主的演变过程。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都是城乡结合部居民收入的构成部分。转移性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政府的转移性支付如离退休金等,其余的是发生在居民家庭内部的收入转移,随着经济发展,地方政府转移性支付逐年提高,但对总收入的影响不大。财产性收入是由财产带来的,城乡结合部居民的财产一部分是来自于土地被征用、土地经营使用权经流转后而得到的相应补偿和收益,还有通过房屋的出租、出售和拆迁补偿而取得相应的收益,另外就是储蓄、民间借贷及购买股票、证券、债券等而取得的相应资金收益。由于财产的积累需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和艰辛的过程,至今基础仍然相对薄弱,通过对财产的二次投资获得的收入对居民家庭总收入的增长贡献率是最小的。解决城乡结合部居民增收问题,应该要构建就业培训体系,努力提高居民素质,优先创设条件提高经营性收入,大力发展工资性收入,从真正意义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70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