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在城乡结合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近年来,社会对城乡结合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愈发关注,可在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多是以学科课程渗透的方式进行,在家校合作方面有所忽视,致使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流于形式化、理论化,因此,对心智不成熟、易受影响的小学生,唯有学校、家庭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有效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探讨家校合作的现状及问题,并从中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家校合作的应用策略。
[关 键 词] 家园合作;城乡结合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4-0094-02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结构,越来越受到教育各界的关注与重视。从近些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来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特别是易被忽视的城乡结合部小学,由于城乡结合地区人口流动性和环境复杂性较高,加之经济水平、教育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城乡结合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教育内容、途径流于形式化,教育模式单一死板,忽视社会、家庭的参与,缺少教育合作体系。从小学生的成长角度而言,家庭是极为重要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言行的形成发展,所以,只有通过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才能使小学生心理素质获得发展,因此,家校合作的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至关重要。
一、家校合作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家校合作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模式和途径。作为社会力量之一的家庭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家庭能否有效配合学校教育,直接决定学校教育的效果。所以,家校合作的目的就是发挥家庭和学校的双向互补作用,利用双方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从而强化教育效果。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当下,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总结国内已有研究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积累了一定经验,各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先后成立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河北“一报一台搞普及,两话一地搞救助”活动,利用电台热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鼓励大众参与心理健康活动;北京、上海的一些学校相继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积极开办心理健康专家讲座、成立家长学校、开通家长热线、网络咨询、社区家庭服务等方式来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台湾教育部门通过的“教训辅三合一”方案,充分结合社区与家庭的资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家长参与教育的全过程;香港地区则不断扩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增加了学生心理服务及特殊教育组和升学及辅导组,制定相关文件保障教育实施的有效性,鼓励家长及专业人员作为社工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我国在探寻符合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家校合作俨然成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共识,只有发挥家校合作的优势,积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二、城乡结合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否正面、成熟,决定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及有效性。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关城乡结合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较少,虽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存在差异,但都认同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就目前而言,城乡结合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家校合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充分
陈娟的研究反映了城乡结合地区的家长教育观念差异较大,由于工作情况、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的方面的影响,致使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甚至出现推诿现象,认为学校应该包办孩子的所有教育[1]。通过张达红的问卷调查可知,大多数家长认同的重要性,但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方法,对参与学校教育的信心不足、力不从心[2]。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明确,过程形式化
由于城乡结合地区小学的专业师资队伍比例失调、分配不均,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凤毛麟角,绝对大部分的兼职老师专业水平有待提升,这就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解读不清晰,教育目标不明确,教育过程流于形式化[3]。一些老師在教育实践中利用开放日、家长会、家访等途径说教孩子问题或是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偏离,教育内容杂乱无序,教育方法不得当,致使家长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零散不系统,缺乏针对性,所以很难迁移到家庭教育中,因此,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家长缺乏参与兴趣,最终活动流于形式化。
(三)教育实施模式单一,合作体系不健全
许多学校主要使用校为本的教育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过程中学校直接指导家庭教育,其基本形式如家访、家长委员会、家长讲座、家长学校等。由于教育主题侧重于学生的行为表现,教育方法多采用单向灌输的形式,忽略了家庭和学校的双向沟通,从而导致教育活动最终不能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另外,城乡结合地区学校的家校合作体系不健全,协调工作的组织机构或部门任务不明确,导致不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间周期零散,很难保证教育效果的时效性。同时,家长参与活动随意性大,与学校沟通联系的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家长参与的主动性,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信息回馈。
三、家校合作在城乡结合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提升师资专业性,强化家长合作意识
城乡结合部的环境特殊,家长大多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加之工作和生活的限制,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态度比较消极,家长与教师围绕孩子的学业或行为表现进行沟通,家长和教师鲜少沟通孩子的心理需求,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粗浅,导致城乡结合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普遍不理想,因此,为了创设互补共进的合作氛围,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性,同时要尊重、理解家长能力的局限,重视家长资源,为家长提供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的专业指导,强化家长的参与意识。
首先,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当务之急就是要提供多渠道的培训机会,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及任务,培養反思及评价能力,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其次,教育观念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一方面,教师可结合小学生的常见心理和行为表现,如学习拖延行为、考试焦虑、撒谎等,从专业角度指导家长加深对小学生心理需求的认识,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教师可对家长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目标明确、形式丰富的活动,例如,家长会、家长学校、专家讲座等,有效保障家校的互动沟通,对症下药以解决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家长的困惑,从而强化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意识。
(二)建立联合教育模式,完善家校合作机制
学校、家长和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围绕的三个重要对象,只有充分考虑并联合这三个方面的需求,才能实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城乡结合部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死板、单一,学校经常从学校课程设置的需求出发开展教育活动,活动目标、内容、方法没能考虑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不是对学生照本宣科,就是对家长进行各种空洞的理论宣讲,导致活动设计形式流于表面、浮于形式,这是对“学校为本”教育模式的片面理解。联合教育模式是结合学校、家长和学生这三个方面的需求设计活动,学校根据课程、家长和学生需求设置一定的主题,组织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在活动中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实现了家长和学校的有效沟通。
然而,合理的家校合作机制是联合教育模式的重要前提,合理的家校合作机制能够有效实现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合作。通常家校合作机制主要包括沟通机制和活动机制两个方面,首先,城乡结合部小学的沟通机制比较陈旧,大部分情况下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信息,使家长、学校交流的信息不全面。其次,城乡结合部小学的活动机制比较单一,主要是学科活动和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往往没能考虑家长的实际需求,加上管理制度的薄弱,无能保证活动的时效性,基于此完善家校合作机制十分必要。基于城乡结合部的实际情况,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以家长学校为基地,借助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教师可深入家长实际,利用家长资源,采纳家长的意见和需求开展针对性活动,形成具有影响力和行动力的活动制度,从而使家校合作的有效性得以实现。
(三)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化家校合作形式
互联网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使教育影响的时效性延长,降低了教育资源的无谓消耗,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因此,城乡结合部小学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互联网平台,支持心理健康的教育,例如,学校可以建设网络家长学校,或是以年级、班级为单位设立家校合作组,利用网络媒介推送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也可为家长提供随时咨询问题的机会,大幅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为了进一步优化家校合作形式,学校还需要社区的密切配合。社区作为社会一个缩影,社区风气、社区文化、信息传媒等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行为和思想。由于城乡结合地区环境比较特殊,位于城镇与乡村交界处,人口流动性大,社区环境不稳定和不安全因素较多等,这都会影响社区教育能否发挥理想的正向教育。另外,小学生的心智不成熟、思想行为不稳定,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为保障家校合作,学校教育必须联系社区教育。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从管理方面而言,社区部门应当配合学校教育,齐抓共管教育环境,例如对游戏场所、特殊网络传媒等方面的监督和管制,这从社会方面强化了家长的教育意识,推动了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学校与社区合作,为学生营造积极正面的教育环境,利用社区资源为小学生提供正面榜样,不仅锻炼小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促进学生的心智成熟。
参考文献:
[1]陈娟.城乡结合地区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2]周鹰鹰.城乡结合地区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初探[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7):327-329.
[3]郑硕果.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广东 省中山市城乡结合部小学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编辑 王 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43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