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青海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新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涛

  [摘要]青海中小企业发展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青海的中小企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和实施,投资环境将会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在青海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研究青海中小企业在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因素是一项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关键词]青海 中小企业 转型发展
  
  一、青海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1、青海中小企业的发展的历史沿革
  青海中小企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逐步恢复和快速发展起来的。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政策指引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青海经济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重要的作用。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青海的中小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最初,在农村主要集中在养殖、种植、农副产品加工以及资源型的矿业开采等产业;在城市则是集中于商业贸易、餐馆、长途贩运以及部门修理、加工、手工业等行业。8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各项经济法规的颁布,青海城乡兴起了创办中小企业的热潮。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重要论断。2002年国家又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充分肯定了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政策、经营范围、市场准入的放宽,青海中小企业也步入了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阶段。
  
  2、青海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资料表明,截至2008年年底,青海中小企业已突破3万余户,达到31820户,其中1000万元以上规模的企业达433户。从业人员34.2万人,出口总值达到2.26亿元。据统计,2008年全省各类中小企业户数,比2007年增加0.7万户,递增24.5%;注册资本为365亿元,比2007年增加92亿元,递增34%,其中注册资本上亿元的民营企业有9户,注册资本1000万元的有433户;户均注册资金为110万元,比2007年增加8万元,年增长7.8%。
  在产业结构方面,青海中小企业也有了进一步的优化,企业规模和档次迅速提高。大多数中小企业分布在第二产业,其中建筑企业占绝大多数,超过两成。分布在第三产业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目前中小企业从业领域由早期的餐饮、建筑、农产品加工等主要行业,逐步延伸到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新型材料等领域。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拉动青海经济的新增长点、市场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总之,青海中小企业以其灵活的运行方式和市场适应能力,成为青海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更值得一提的是,青海中小企业经营者品牌质量意识普遍增强,科技创新水平逐渐提高,提升企业无形资产价值,成为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共识和目标。如,“雪舟”商标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全省已有100多家中小企业利用资源优势,把依靠科技创新开发的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21家中小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资格。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成长出了一批如“张氏”、“雪舟”、“伊佳”、“伊尔顿”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涌现出了一批懂经营、善管理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
  
  二、青海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1、体制的束缚
  目前,青海中小企业依然按照所有制、部门及区域分属于不同部门,由于政出多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致使地方和企业无所适从。在项目审批、产品鉴定等方面职责不清、多方插手,造成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定位、资金投向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主要表现为:(1)市场进入难。中小企业没有与其他大型企业同等的机会,有一些垄断和半垄断行业,如铁路、公路、电力通信和市政设施等行业,存在严重的保护主义,中小企业难以进入。市场准入的限制,极大地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投资和生存发展空间。(2)审批限制。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注册、经营、增项、转业等审批限制较多,时间周期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3)政策歧视。作为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不佳,使中小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仍受到不平等待遇。虽然政策、法规都在积极倡导中小企业的发展,但对于中小企业的企业私有财产等方面的法律保护不足,使中小企业无法实现与其他企业平等的权益保障,进而导致青海中小企业发展缺乏应有动力。
  
  2、产权关系模糊
  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初始产权界限模糊。青海大多数中小企业,最初是以血缘、亲缘和姻缘关系为纽带的成员共同组成的私有企业。创业初期资本有限,大家团结一心,同甘共苦,相互间利益摩擦少,没有确定终极所有权的归属,也就是说资产没有落实到具体某个自然人身上。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财富的积累,企业成员间的利益冲突加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稳定与长期发展。二是产权结构不合理。许多中小企业都采取了单一的所有权结构,即企业的资产基本上归某一个人或某个家族所有,单一的产权结构在治理结构上形成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合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合一在企业发展初期是有利的,它可以保证经营主体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做出灵活的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决策。然而随着企业规模和经营范围的扩大,所有权与经营权集中的弊端就会暴露出来,表现为所有者不堪管理重负和决策失误等。三是产权关系不明确。由于政策不公、行业限制,有些中小企业为获得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各种政策支持,往往挂靠国有和集体企业。由于产权不清,一些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愿做大,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人为限制。
  
  3、融资渠道狭窄
  青海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低技术的行业为主,制造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就占了中小企业75%的份额。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有资金的需求,然而,他们从银行所得到的贷款,尚不足银行贷款总量的2‰从目前来看,青海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内源融资比重过高,外源融资比重过低,造成了企业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以内源融资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随着进一步发展,部分中小企业陷于非常困难的境地,普遍存在着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外源融资方面,亲友借货、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但银行主要提供的是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更新资金,而很少提供长期信贷。在青海中小企业外源融资渠道中,商业银行贷款占绝大比重,然而,商业银行在向中小企业提供

贷款方面一直存在着种种限制。
  
  4、人才的缺乏
  目前青海中小企业所面临的人才问题主要是:(1)人才引进的局限性。青海自然环境条件差,是人才引进困难的直接客观原因。区域内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差、气候恶劣、生存条件艰苦等原因导致了人才的匮乏。许多中小企业设备陈旧、手段落后,人才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加之企业员工待遇低、生活困难、后顾之忧多,特别是子女上学、就业、住房等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都影响了人才的流入和才能的发挥。(2)人才配置的封闭性。有些中小企业的家族化管理用人唯亲,不唯才是举,过分看重亲缘和忠诚,而不是以德行、能力为标准选拔任用人才,这样在管理中虽然简化了企业的监督机制,但不利于吸收更有价值的社会人力资本。(3)人才激励的缺失性。人才的有效利用,在于提供足够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但是家族化管理的企业对外聘的管理人员几乎不存在这种形式的激励,他们只能享有劳动收入,即工资,所以个人收入没有体现人力资本的价值,抹杀了员工对企业的积累性贡献。
  
  5、企业文化单薄、脆弱
  主要表现在:(1)独断性的管理文化氛围。青海许多中小企业主的成功,与经营者自身的奋斗、独到的经营方式有关,这些独到的能力,使得他们总是以个人为中心,再加上产权归自己所有,容易形成过于自信,对他人不尊重、不放心的习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老板就是企业的绝对意志,没有人能对他的决定产生影响。这种文化一旦根深蒂固,不能广开言路,随着企业的发展与成长,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决策能力便会不断下降。(2)企业文化创建者文化素养低。青海中小企业主要发轫于中小私营企业,虽然近几年青海的中小企业主们或主要投资人认识到了学习与文化的重要性,在采取各种方式补课,文化水平与学历结构逐年在提高和改善,但总体上还是偏低。文化素养偏低导致了对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无法进行深刻的逻辑构建与准确的语言表述,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目前,青海大多数中小企业文化管理处于自发管理阶段,没有形成具有核心价值观与经营理念的企业文化。
  
  三、青海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几点对策
  
  1、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加快青海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和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应主要从企业降低成本,加强企业管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本降耗,淘汰落后的旧工艺、旧设备,严格预算监控,完善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制度,优化生产管理程序等方面人手。在市场需求缩减的大环境下,应以原有产业为依托,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延伸: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追求产品的精益求精,即从自身产业上寻求突破,避免价格战带来的恶性竞争,规避同质化产品的价格战,有效提升产品销售产量,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2、加快产权制度变革
  在促进产权制度变革方面,一是在企业控股成员之间以及企业与外界之间明确界定产权。因为在产权界定不清的情况下,企业产权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轻易被侵犯,无法明确企业治理结构中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利益和责任,从而无法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二是促进产权主体多元化和社会化,即通过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打破中小企业产权封闭性特征,淡化企业产权主体的血缘、亲缘、地缘等宗法性,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三是中小企业的产权实现多元化以后,经营管理应向现代企业制度看齐,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实现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管理由个人化、家族化、走向社会化,使更多中小企业向现代股份公司制转变。
  
  3、创建良好融资环境
  青海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通畅的融资渠道,而没有通畅的融资渠道的重要原因是信用缺失。因此,解决信用问题是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关键所在。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应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加速中小企业自身发展,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要强化信用观念,构建良好的银企关系,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二是金融机构应从中小企业的资信评级人手,应尽快建立一个具有权成性的针对不同类型中小企业资信评级标准或者信用评价体系,并根据不同的资信评级标准设计不同的金融工具。三是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建立和健全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从而使民间借贷在满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变得更为快捷有效。
  
  4、实现真正意义的公司经营
  在青海中小企业中虽然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的比例大,但公司的不同投资者多为家庭或家族成员,投资主体多元化只是因为注册登记需要而采取的一个名不副实的形式改变。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推进中小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健全的人才激励机制,运用现代治理模式和科学经营手段,改善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不断实现公司制经营。所以,如何选择合适的管理者及职业经理人,如何构建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建立有效激励及约束机制,以促使代理人的行为选择能使委托人的利益得到保证,是中小企业所有与经营权分离之后必须解决的问题。
  
  5、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联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官办或支持民办中介机构形成合力,为中小企业提供管理信息咨询、人才教育培训、经营诊断及指导、技术开发、营销对策以及防止破产等各个领域的服务,增强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逐步完善面向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在市场准入、信息共享、技术援助、人才开发和资金融通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
  
  6、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作用
  青海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不仅要遵循市场规律这只“无形手”的作用,同时也需发挥政府调节经济这只“有形手”的作用。一是继续发挥政府在发展中小企业中的作用,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把握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变弱化的调控管理职能为高效的服务职能。二是通过政策和经济的杠杆,引导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企业率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并给予制度支持、技术支持、信息支持、金融支持,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由管制向监控的真正转变,为中小企业创造平等、公平、透明的发展环境。三是实行保护制度,解除中小企业的后顾之忧,排除市场准入歧视,允许中小企业以多种方式进入更广泛的领域,对中小企业进入市场、投资项目及时进行政策性引导,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四是开通融资渠道,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以解决中小企业“缺血”的燃眉之急。
  
  [参考文献]
  [1]绍辉:青海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思考[J]青海金融,2006(11)
  [2]青海经济社会形式分析与预测(2007―2008)[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
  [3]陈晓红、吴小谨:中小企业社会资本的构成及其信用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8)
  [4]陈希凤等: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调查研究报告,2006(2)
  [5]黄旭: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管理现代化,2002(3)
  [6]马文邦等:加快青海中小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J],调查研究报告,2006(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7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