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下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宇馨
【摘要】通过合理的任务设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是“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文章通过分析国际结算课的特点和教学目的,提出了“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国际结算课程中应用的基本思路,包括模块化教学,案例应用,任务驱动,践教学和双语教学的有机融入等。
【关键词】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 国际结算 课程改革
国际结算是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核心课之一,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国际结算规则的前提下,能够熟练进行国际支付操作程序,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国际结算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专业知识拓展能力。因此,它的教学改革应按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进行。在明确课程改革方向后,“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应用将会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它应用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将所要学习的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分析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解决问题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对相关理论进行总结提高,帮助学生实现从掌握理论-应用知识-提高能力的良性循环。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和兴趣,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一、重整课程内容
传统国际结算课程重点是信用证使用,但随着国际业务发展,新的结算方式不断出现,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当前业务实践特点,在保证课程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将课程内容和重点合理划分,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一块:传统结算方式。对于我国企业来讲,目前使用最多的仍然是汇付、托收和信用证三大传统支付方式,其中80%以上的贸易结算使用信用证,因此信用证使用成为此部分的教学重点。教学目标重点是培养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即学生要熟练掌握业务流程和各种票据单证的制作,掌握传统结算方式风险防范和主要的贸易融资方式。
第二块:新兴结算方式。国际保理、福费廷是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国际结算方式,这些方式以手续简单、融资便利等优势备受青睐,但实际业务操作较为复杂,涉及知识点较多,有限的学时内学生难以掌握。这部分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各种贸易融资方式的特点,基本业务流程及优劣,具备根据业务特点选择适当贸易融资方式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了解结构性贸易融资的设计和使用。另外,学生要了解电子数据在国际结算中的应用,未来的结算方式将随着电子数据应用而不断改变,学生必须掌握这方面的基本知识。
第三块:惯例研读。国际结算业务中涉及大量国际惯例和法律,课程许多内容也摘引自这些惯例。由于惯例内容随着业务实践在不断进行修订,如《UCP600》的出台和《EUCP》的应用。学生必须掌握目前最新惯例内容的变化和应用。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具备研读惯例和根据惯例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型”下的教学方法改革
任务驱动型教学基本可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景,呈现任务;分析讨论;自主合作,完成任务;分析评价,归纳总结。虽然任务主要由学生完成,但任务的设置和其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分析教学内容,关注学生思维活跃程度,在此基础上设计任务。任务的设计既要反应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又要生动有趣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探索精神。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如获取相关资料和帮助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思路等,当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找到答案时,教师要对答案进行点评总结,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提高其知识应用能力。根据“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特点,国际结算课程可以尝试以下的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首先,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不同模块内根据教学目的设计相应任务。根据上述对教学内容分析,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即传统结算方式模块、新兴结算方式模块和惯例研读模块。然后再将三大模块内容进一步细分:传统结算方式模块可以细分为:票据模块、汇付模块、托收模块、信用证模块。每一模块下分为:当事人权利义务、主要方式的基本流程、实践应用、风险防范、贸易融资。新兴结算方式模块可以细分为:保理模块、福费廷模块、保函备用信用证模块、电子商务模块、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块。每一模块下分为:当事人权利义务、基本流程、风险防范、实践应用。惯例研读模块可以分为:托收规则、UCP600模块、保函模块、EUCP模块。
2、根据模块内容设定“任务驱动”
确定模块内容后,教师根据模块内容和教学目标设定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传统结算方式模块中,“任务”的设定侧重于帮助学生掌握业务的实际操作流程。基础知识学生自学完成,教师讲述流程的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汇付和托收模块相对简单,信用证模块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多个“任务”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待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结算过程的风险防范和融资,并要求学生完成各组“特定任务”的风险防范和融资。新兴结算方式模块中,“任务”的设定侧重于帮助学生掌握各种结算方式的基本流程和应用。因此,教师讲述结算方式的特点和主要流程,学生的“任务”是通过网站和图书馆,寻找这些新兴结算方式的实践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理解这些结算方式得以发展的原因、结算特点和实践应用。惯例研读模块中,“任务”的设定侧重于培养学生研读惯例能力。学生根据“任务”要求,从惯例中找到解决争议和问题的依据,学会对“惯例”细节的研读。
3、案例成为“任务”的起点和归宿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最重的一环就是“任务”的设定。几乎每个“任务”都以某个案例为依托,学生根据案例设计特定背景和要求完成任务。因此,案例设计的好坏决定了“任务”教学目的的实现。案例教学要构建一个启发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要让学生对案例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细节,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案例要做到时效性、实践性、启示性。促使学生大胆思考,积极讨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充分理解“任务”教学的教学目的后,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设计相关案例。案例不能太简单,否则达不到学习目的,案例也不能太复杂,否则学生无法完成,打击其学习积极性。教师要不断修订和设置案例场景,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地应用知识解决案例中出现的新问题。一个好的案例可以将三个模块中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了解国际结算中复杂性和挑战性,让学生享受到设计并完成一个好的结算、融资方式所带来的魅力和成就感。
4、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入
案例的解决,必须要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才得以完成。教师要适当分配学时,将学生自学、课堂讲授和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教学的引入不仅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更重要的帮助学生掌握一定实践技能。不同模块和不同“任务”的实践教学侧重点也不相同。信用证模块中,教师要求学生亲手实践信用证的开立、审核、单据的制作、单据的审核和不符点的处理,学生要亲手填制各种各样的金融票据和商业票据,进行国际商务函电写作,系统地完成信用证业务每个重要环节的处理,这些实践可以在实验室相关软件的帮助下完成。新兴结算方式实践教学中,学生要去银行和财务公司参观获取第一手资料,到网站和期刊中寻找相关资料,完成“任务”。学生要具备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如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块中,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后,对中行、工行、交行开展的结构性贸易融资方式进行比较,对其案例进行点评,找出各银行所设计的结构性贸易融资的特点及优劣。惯例的研读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更好地理解惯例内容。
5、引入双语教学和资格考试内容
国际结算中的许多内容来源于英文原版的国际惯例,而且学生在工作中要处理大量英文资料,因此,提高学生英语能力是“任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际结算中用语有很多国际惯例的语言习惯,大多数句子非常规范,遣词造句都有一定之规。 “任务”训练中,一方面要求学生努力熟悉常用信用证,托收指示等文本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国际惯例行文,防止国际业务中对方利用语言问题钻法律漏洞,造成企业利益损失。
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国际结算从业人员的行业规范,但我国单证员业务资格考试的题型设计和内容要求,反映了社会对单证人员基本素质的要求。教师在“任务”和案例的设计中,可以参考相应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实践能力,获取相应资格证书,最终提高其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史雪娜: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3).
[2] 周锦:案例教学在国际结算课程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3).
[3] 吴韦: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国际结算》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84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