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结构调整的协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汭

  摘要:农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发展农业产业化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实践进行了回顾与评价,探讨了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协调机制,结合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提出了我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1―0051―04
  
  我国当前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大量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农业的生产结构上。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已不同于原苏联那种短缺经济,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农民还不富裕,需要研究如何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来增加农民的收入。与发达国家的情况有明显区别的是,虽然影响这种变化的基本力量应当是市场,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的数量特别庞大并缺乏组织,计划经济还存在着某种“惯性”,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
  
  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实践的回顾与评价
  
  产业结构的调整,实质上是等量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生产项目上的比例调整、优化组合和重新配置,是在既定资源条件下对生产经营项目和内容的重新选择和安排,它可以在不增加资源及要素投入总量的条件下而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三次大的农业结构调整,目前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尽管每次调整的目标和效果不同,但作为一项社会经济活动,之所以能够发生和发展,是因为都有着本质相同、规律相似的内外动力机制,即一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因,只不过不同阶段的动因拉动效用不同而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进行过几次大的调整,既有可喜的成绩,也有值得注意的教训。
  
  1.农业结构调整的成绩
  (1)种植业结构大范围调整,品种质量不断改善。各地主动调减市场竞争能力差的粮食品种,扩大优质粮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东部沿海地区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在重视粮食增产和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扩大经济作物的面积;西部地区则强调发展特色农业,发挥当地资源优势。(2)出现一批有规模优势的产业。形成了一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性农业发展格局,使重点产业的规模化经营不断扩大,规模效益显现。(3)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不断加大。各地在调整农业结构时,非常重视应用和推广农业先进生产技术和高产优质新品种,如组织实施“种子工程”和建设各类农业科技园区等。(4)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龙头企业日益壮大。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和中介组织带动型的农业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的内容也日益广泛,主要集中在畜牧、水产、蔬菜等产业上,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地域逐步拓宽。
  
  2.农业结构调整的不足
  (1)片面强调“特色”。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加快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应强调“效益优先”原则,通过调整,使农业逐渐发展成能赚钱的产业,而部分地区单纯认为特色就是调整的最终目标。(2)盲目提倡“什么赚钱就种什么”。在全球市场趋向一体化,国内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个别地区依然提倡“什么赚钱就种什么”的作法,这是一种短视行为。(3)行政过度干预和强迫命令。一些地方为了紧跟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快出“政绩”,出现了低水平的“滥调”、数字上的“空调”和对农民要求上的“强调”。(4)对培育中介服务重视不够。从产中领域看,传统的地域性服务急剧削弱,而新兴的专业性服务兴起缓慢;从产前领域看,生产资料服务尚可,而种苗服务及信息服务明显滞后;从产后领域看,几乎整个流通环节服务都相对滞后。在买方市场扩大、农产品过剩和市场竞争加剧的条件下,仓储、运输、销售环节服务滞后,已成为农民走向市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障碍之一。(5)农业结构调整趋同。由于信息滞后,部分地区结构调整的趋同性倾向比较突出。多数农民不知道怎么调,看别人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看什么价格高就种什么,致使一些农产品出现积压和卖难的现象。
  
  二、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协调机制
  
  1.农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美国农业经济学家梅勒(1966)根据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现实,把农业发展分成三个阶段:以技术停滞、生产的增长主要依靠传统投入为特征的传统农业阶段;以技术的稳定发展和运用、资本使用量较少为特征的低资本技术农业阶段;以技术的高度发展和运用、资本集约使用为特征的高资本技术农业阶段。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韦茨(1971)根据美国农业发展的经历,把农业发展分成四个阶段: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维持生存农业阶段;以多种经营和增加收入为特征的混合农业阶段;以专业化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商品农业阶段;以自动化生产管理为特征的现代农业高级阶段。此外,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1988)根据日本经济发展的实践,也把农业发展分成三个阶段:以增加生产和市场粮食供给为特征的发展阶段,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政策在该阶段居于主要地位;以着重解决农村贫困为特征的发展阶段,通过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这个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政策;以调整和优化结构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农业结构调整是这一阶段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
  
  2.我国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业结构调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初期的几次调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农产品供需形势不同。这次调整是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绝大部分农产品供大于求的背景下进行的。二是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主要是解决温饱,而现在人们对农产品消费提出了优质化和多样化要求。三是调整的主体不同。过去结构调整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采取层层下达指标和运用行政手段进行,而现在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四是调整的内容不同。过去主要是通过面积增减和规定粮经比例,局限在种植业内部进行平面调整,而现在是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不仅要考虑农业和农村自身的发展,而且要考虑国民经济的全局,是要进行一次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调整。可以说,这次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复合型的目标,目标不但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优化农村区域布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困难”,而且还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

远发展”和“考虑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
  新时期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趋势是适应国民收入增长和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高收入弹性产品对低收入弹性产品的替代。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资源从边际生产率低的传统行业、传统产品的生产向边际生产率高的新型行业、新型产品生产的转移,这一转移无疑可以改善农业资源进而改善全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加速农业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根据收入效应原理,农业结构调整收入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调整后由价格提高和市场需求量增加而形成的新产品边际收益提高的幅度,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收入效应越高,相反则小;同时,与调整后新产品生产占用的农业资源份额的大小也相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新产品生产占用农业资源份额越大,收入效应越高,反之则相反。农业结构调整的收入效应预示着农业自身的增长潜力。在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无法实现较大幅度向外转移的条件下,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可以一定程度上扩大农业部门的就业机会。
  
  3.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协调机制
  发展农业产业化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也为今后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背景。
  (1)产业化经营可以提高产业整合程度和规模效益,增加农民的获利机会。农业结构调整应当超出初级生产范围,拓展纵向和横向与其他经济活动的联系,而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不同生产和经营者之间建立新型的伙伴和联盟关系,把企业界与农民群体联系起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改变了以往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分割现象,有利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说,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动粮食部门的劳动力向畜牧业转移,进而向食品工业转移,使农业摆脱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地位,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这是一个普遍规律。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逐步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一体化协同发展。
  (2)产业化经营可以降低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和风险。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供给结构,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基本准则。然而,广大分散的农户由于自身条件所限以及市场本身的不完善,在调整供给结构时面临着许多风险。这种情况下,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签订合同,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农民按照企业要求专事生产,企业利用其优势去开拓市场,可以有效地规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直接进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风险。
  (3)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农产品优质化、有利于质量标准的控制。在产业化经营中,企业一般都从种子、技术、收购、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为农民提供服务,并适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而且企业一般都制订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要求农民严格执行,如一些加工企业对农民施用农药的种类、剂量、次数和时间都有严格规定,这样统一批量的标准化生产,就容易达到质量标准,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和扩大出口。
  (4)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业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分工,加快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发展。产业化经营中,一个大的企业通常可以带动一个产业,使当地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目前,不少地方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重点产品和产业,特色经济发展迅速,如山东的蔬菜、新疆的棉花、海南的冬季瓜菜、黑龙江的绿色食品、陕西的苹果、山西的小杂粮等,已经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而这些成效的取得与产业化经营密切相关。
  (5)产业化经营有利于科技推广和应用,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产业升级。原因在于,一方面龙头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有强烈的需求,它通过多种形式与科研、教学单位结成产学研共同体,提高了科技开发水平与科技成果转化率;另一方面凭借龙头企业的实力和与农民的联系,可以很快地把科技成果直接应用到生产实际,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
  
  三、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路考虑农业结构调整问题,就要把农业结构调整问题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着眼于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协调发展,着眼于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考虑。
  
  1.搞好规划引导,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
  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认真研究当地资源特点、区位优势,正确分析国内外市场需求,找准切入点,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制定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当前要抓紧组织力量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优质专用农产品规划、主要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农产品市场规划等。城市郊区尤其要注意从城市化进程中重新审视农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将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联系起来,建设一批集观光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田园农庄,建设一批高标准的设施农业和适应城市绿化要求的花卉园艺产业基地。边远山区要充分利用气候、植物、土壤等的多样性,紧紧围绕特色做文章,进一步挖掘传统优势产品的潜力,顺应、预测、创造市场需求,规模发展耐贮藏、耐运输的特色产品,通过发展农村经纪人、合作社、信息市场、有形市场等中间组织和订单农业的作用,提高农产品的流通能力,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
  
  2.加强系统培训,优化农村就业结构,拓宽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空间
  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就要加大对农民的系统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以增强农民对结构调整的认识。当前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有必要对农民加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知识的学习培训,围绕当地优势产业有针对性地加强技能培训,引导、鼓励农民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积极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应对人世的挑战。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有赖于优化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有赖于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这就要求农业结构调整要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通过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和建设中心镇、中心村,加快农村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加快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农村人口的梯度转移,从而增加务农农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增加农村人口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为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产品成本的降低创造条件。
  
  3.合理配置、优化、集聚资源,发展产业化经营,形成农业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地带给农民,是推动结构调整

的重要措施。特别要以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培育相应的紧密型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的合作形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带动农民共闯市场。要不论成份论带动,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要加快特色绿色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农产质量安全水平。按“产业化促标准化”的思路,大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指导农户按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要优化农业投入机制,解决资金相对贫乏问题。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主体。
  
  4.探索组织模式,规范运行机制,积极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为了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应加强组织管理,积极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一是积极探索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的模式。台州市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的模式值得借鉴。具体做法是,第一层次是引导龙头企业、购销大户和农产品流通经纪人联合种养大户与农民组建“公司+合作组织+基地”或“公司+合作社+农民”的专业合作社;第二层次是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的家禽、生猪、奶业、西兰花、柑桔等产业、行业协会;第三层次是在各行业协会的基础上组建农业总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农业生产加工及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二是理顺专业合作组织管理体制。最好确定一家职能部门统一管理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打破因多头管理而管理不力的局面,以协调各专业服务主管部门的关系。三是规范组织内部运行机制。组织内部章程没有或不健全的组织,要尽快健全和完善组织章程;对已建立系统的组织章程的专业组织,管理部门要督促其严格照章办事,处理好服务和盈利的关系,保护各方的合法利益。
  
  5.改革农技推广体制,优化农业科技结构,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是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支撑,农民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离不开科技人员的技术服务。重点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各地要加大农技队伍的改革力度。围绕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加快改革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主动紧缩传统专业,发展充实新兴专业,建立与产业区域相适应的市场型、专业性的科技服务体系。二是转变农技推广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制定更优惠的政策,鼓励农技人员直接创办、领办基地,以技术入股参与到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中去。同时要积极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和社会力量,组建各类民营农业科研开发机构,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要创新农业科技结构,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科研工作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适应主导产业发展和品牌农产品的培育,进行技术攻关。四是要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围绕支柱产业的发展,加强同农业科技院校的联系与合作,抓好良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为顺利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优质种子种苗保障。
  责任编校:阳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90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