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都市圈视角的郑州城市定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学增
摘要:在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方面,都市圈是优于城市群的。而中原城市群建设直接针对核心增长极的最终目标,又与远期的郑州都市圈是一致的。比较研究证明,郑州都市圈不仅符合日本对都市圈范围的标准界定,而且与东京都市圈的空间结构非常相似;郑州都市圈在区位、经济实力、文化、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国家和河南省两个方面的有关政策支持,更证明了郑州都市圈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郑州都市圈的建设,也为郑州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战略支撑。
关键词:中原崛起;郑州都市圈;空间结构;现实条件;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关学增(1953一),男,陕西华县人,河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政府及公共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6―0016―05 收稿日期:2010―06―20
区域之间的竞争,事实上是城市之间的竞争,更是密切城市联合体即都市圈之间的竞争。这种城市联合体不一定容纳很多城市,但要求彼此之间有很强的经济联系。所以,它首先应当是紧密的都市圈而不是松散的城市群。在这一点上,经济整体实力弱于河南的湖北省走在了河南前面――武汉都市圈已在国内颇具盛名和吸引力,而这与湖北省政府近年来的积极推动密切相关。因此,河南省要实现“中原崛起”,要“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就必须打造自己的典型而富有影响力的都市圈,这就是本文研究的郑州都市圈。
现实中,中原城市群建设是河南省实现中原崛起重要的宏观战略。从2004年到2009年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和促进中原城市群建设始终是最重要的内容。笔者肯定中原城市群建设已取得的成绩,但联想到来自武汉都市圈的竞争,中原城市群在目标实现过程中确实表现出缺少对外影响力和对内凝聚力的一面。按照市场规律由小到大分步建设的郑州都市圈可以克服上述缺陷,且在未来达到中原城市圈建设的最终目标。
一、都市圈的发展与建设郑州都市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应该说,类似于都市圈的城市发展状态在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美国纽约等世界大城市周围就出现了城市和产业集聚的现象。但由于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这些现象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直到二战以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一些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逐渐发展起来并日益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角,并成为了世界生产网络的枢纽和城市经济发展的亮点(高汝熹等,2007)。这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到都市圈现象,并开始进行越来越丰富的研究。一般认为法国学者Gottmann是最早对都市圈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在其1957年发表的论文《都市圈与东北沿海的城市化》中,他描述了美国东北部巨大区域内的城市聚集现象,并将之称为Megalopolis,而这就是国内学者常常讨论的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等概念的源头。Gottmann同时论证了都市圈形成的条件:(1)一定区域内城市密集;(2)城市之间经济社会联系密切;(3)城市之间有便捷的交通;(4)有相当大的人口规模;(5)位于国家的核心区域。Gottmann指出都市圈的主要功能是汇集资本、劳动、技术等各种要素,而这些要素的集聚也导致各种创新的出现,而这也使都市圈本身成为影响国家和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毫无疑问,Gottmann的认识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地理理论,为现代都市圈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但也不应忽视的是,在此之前Perroux(1955)提出的以“大城市核心地位及其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为主要内容的“增长极理论”同样为发展都市圈提供了理论基础。笔者强调的是在政府的规划下推动都市圈的建设,Perroux的理论为政府的积极参与提供了依据。
在Gottmann之后,很多国外学者对都市圈现象给予了研究,使人们对都市圈的认识进一步清晰。这些清晰的认识让我们知道什么是都市圈和应该建设什么样的都市圈。但是上述研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至少相对于我们的需要来说是这样。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国外学者所研究的国外大都市圈都是在市场力量下形成的,而我们更关心的是计划力量下形成的都市圈;(2)上述研究更多地是在实证方法基础上对都市圈的描述,而我们关心更多的是政府应该怎样去建设都市圈。上述不足让我们更多地关注日本都市圈的建设,也更多地关注很多中国学者所做的策略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的很多研究者并没有注意到上述区别,因而很多研究者仅仅是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人云亦云。
应该肯定的是,包括国内学者所做的已有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而部分已形成共识的研究成果构成了建设都市圈的依据。在这些研究成果中,笔者认为有3个问题非常重要:(1)关于都市圈的界定;(2)关于都市圈的功能;(3)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区别。这3个问题分别给予我们的启示是郑州都市圈应建成怎样的都市圈、建设都市圈的好处在哪里、为什么现阶段河南省在发展战略方面应突出强调郑州都市圈建设。从现有文献来看,上述3个问题也是我国学者争论最为集中的问题6对于上述3个问题,笔者在上述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认识或进行自己的概括。
对于都市圈的定义,趋于统一的认识是都市圈是由经济密切联系的、产业分工和互补明显的、交通便利而且通勤率较高的多个城市组成的、具有明显一体化倾向的协调发展区域。而对于都市圈的功能,笔者将很多学者的认识加以概括:(1)产业集聚功能。都市圈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网络,因而有利于各种企业的产生和转入,进而形成和加深产业集聚。(2)经济辐射功能。都市圈密集的生产网络和产业链条以及丰富的资本和人力资源会对周边地区形成强大的辐射作用,因而扩大都市圈本身。(3)创新功能。都市圈汇集了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产业,而这必然导致创新的出现。(4)经济优化和协调功能。都市圈打破了传统的行政限制,使产业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分工并消除了彼此之间的利益竞争,因而在整体上使圈内所有城市的经济发展都更有效率。
最早出现的有关都市圈的词汇Megalopolis被翻译成都市圈和城市群等等概念。然而随着对都市圈研究的加深,很多国内学者还是对城市群和都市圈给予了清楚的区分。戴宾(2004)认为,城市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从地理学角度来看,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地域内,城市的分布达到较高的密度即可称为城市群。据此可知人们讨论的城市群在城市之间的联系方面明显落后于都市圈。同时,另一些学者则明确地指出城市群的发展水平低于都市圈。王何等人(2003)认为,城市群是一定区域范围内分布较为集中的城市集合,作为区域经济体,城市群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上要高于非城市群经济区域,但与都市圈相比,城市群内城市间的联系仅限于物理上的空间关系,而功能上远
未整合,城市间的能级差还不明显。由此,可以看出,在内部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和生产联系上,进而在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上,都市圈明显优于都市群这也是笔者主张在推进中部崛起战略中,强调首先打造郑州都市圈的重要原因。
根据诺瑟姆的城市化进程S型曲线理论,当一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20%~30%以后,将会出现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趋势。而我国从整体上已进入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此时将出现“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高佩义,2004),而城市化的发展结果就是前面所列学者论证的都市圈。从现实来看,我国一些一地区已在市场作用下形成了都市圈,而很多地方政府也已经采取积极政策以在本地形成都市圈。2002年5月,江苏省政府批准了由江苏省建设厅、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编的《苏锡常都市圈规划》,使、《苏锡常都市圈规划》成为国内第一部经政府批准实施的都市圈空间规划。2002年12月,江苏省政府批准了《南京都市圈规划》和《徐州都市圈规划》。2003年1月湖北省政府正式启动武汉城市圈建设,至2006年12月,武汉城市圈城镇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2005年,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编制调研工作正式展开,这标志着哈尔滨都市圈规划建设正式启动。这些处于中间发展水平的都市圈建设都给郑州都市圈的建设提供了客观依据。在高汝熹等人(2007)所著的《2006中国都市圈评价报告》中,罗列了国内综合竞争力排在前列的18个都市圈,其中并没有郑州都市圈。当然,他们的排列可能存在一些偏颇,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河南省并没有明确提出建设郑州都市圈。因此这也构成了一个理由,促使河南省必须尽快启动郑州都市圈的建设。
二、日本都市圈的范围界定与郑州都市圈的空间特性
正如原新等人(2008)所说,不管我们多么不愿意,真正能够作为借鉴对象的主要还是日本而不是美国。因此,我们这里有必要以日本政府的都市圈建设经验、尤其是其对都市圈的范围界定来衡量郑州都市圈的空间特性,以显示建设郑州都市圈的基础条件。在此我们强调的是符合典型界定并不仅仅是符合概念那样简单,因为它体现了日本的经验,因而符合经验本身意味着更大的成功的机会。
(一)郑州都市圈的空间结构描述
总体来讲,它包括郑州周围50公里内的核心圈、50~70公里以内的辐射圈和70~100公里以内的外围圈。核心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20公里以内是其中心城市郑州市,主要包括郑州市区;20~50公里之间主要包括重要支撑城市开封市和三个县级市巩义、新郑和荥阳。在核心圈中,郑汴新区是河南省当前和未来的最核心增长极,同时实施着最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郑汴一体化。辐射圈包括许昌、新乡、焦作3个地级市,它的亮点是:许昌新区是与郑汴新区、洛南新区并列的河南省三大经济增长极之一,郑许一体化、郑新一体化都是河南省重要发展战略并在积极实施之中。外围圈中目前主要考虑洛阳市(还包括济源市、平顶山市和漯河市),这体现了都市圈发展的特征。很多都市圈随着规模扩大或融合会从1个中心城市到2个中心城市,洛阳就体现了这样的特征。我们不妨将只包括上述核心圈和辐射圈的郑州都市圈成为初期郑州都市圈,而包括外围圈的郑州都市圈成为后期郑州都市圈。那么,后期郑州都市圈将包括河南省所有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且河南省所有重要经济发展战略都在此区域内实施。不难看出,后期郑州都市圈与河南省现在强调的中原城市群基本一样,由此可以认为,现在建设的中原城市群就是郑州都市圈的远期目标。这一方面说明了建设中原城市群的确定性,同时也反映出相对于郑州都市圈建设,我们现在在实际运作上的欠缺。
(二)日本对都市圈的范围界定
考虑到“人多地少、山多平原少”的自然状况,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国土综合开发的同时就开始了都市圈的规划。1956年,日本政府公布《首都圈整备法》,强调在东京100公里的范围内大规模发展卫星城市。而后,在1963年和1966年,日本政府又分别制定了《近畿圈整备法》和《中部圈开发整备法》,使日本“三大都市圈”的发展正式进入了快车道。1974年日本政府新设了国土厅,并在其中设立了大都市圈整备局,专门负责上述三大都市圈的国土整治和规划管理。此后,日本还曾经根据自身的国土资源条件对全国的经济区域进行了进一步划分,如在1980年将全国划分为八大都市圈。但从实际来看,日本的人口和产业还是大规模地向三大都市圈集中,三大都市圈在日本经济社会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日本三大都市圈面积仅占日本国土面积的34,28%,但其GDP却占日本全国的73.84%(2002年数据),其人口却占日本全国的68.42%(2004年数据)。很明显,日本政府的都市圈战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正是由于日本政府在都市圈建设上的成功以及我国与日本在很多方面的相似性,日本对都市圈范围界定也得到了我国学者的广泛认可(谢守红,2008;张文博等,2008)。1950年日本行政管理厅关于“都市圈”的界定为:以一日为周期,可以接受城市某一方面功能服务的地域范围,中心城市的人口需在10万人以上。1960年提出“大都市圈”概念,规定中心城市为中央指定市或人口规模在100万人以上,并且邻近有50万人以上的城市,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率不小于本身人口的15%,大都市圈之间的物资运输量不得超过总运输量的25%。据此日本政府将全国划分为上面提到的八大都市圈。这就是人们最认可而常常引用的对都市圈的范围界定。1975年,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对于都市圈的界定标准略作修改,将中心城市确定为人口100万以上的政令指定城市,外围区域向中心城市通勤率不低于15%。
(三)郑州都市圈的空间特性:以日本都市圈范围界定为基础
根据日本对都市圈的范围界定,来审视笔者强调要建设的郑州都市圈。显而易见,要建设的郑州都市圈非常符合日本都市圈的典型界定。简而言之,郑州作为中心城市人口远远大于100万,即使作为副中心的洛阳市人口也大于100万;临近存在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如开封市;从通勤率来看,开封到郑州之间的相应数据也符合上述标准。我们计算的开封与郑州之间的通勤率为21.8%。采用的计算公式为通勤率=周边城市到中心城市的通勤人数/在中心城市常住的就业人数,这是日本普遍采用的通勤率计算公式。应该说,由于考虑到多个地区的差异,上述标准不可能做到非常具体,而在行文中只能用如“邻近有50万人以上的城市”的语句来表述。按照上述界定,我国很多正在建设的都市圈都符合。然而,如果参照日本都市圈中最成功和最典型的都市圈――东京都市圈,国内的很多都市圈就不再符合条件,而郑州都市圈却非常符合。东京是东京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在其20公里的范围内;而在30~50公里的区域内有日
本第二大城市横滨,其人口在100万以上,同时在该区域内还有川崎、船桥、市川、松户、浦和、千叶等重要城市。50公里范围内构成了东京都市圈的核心圈,从实际看,该区域内城市已完全连接起来,城市之间已没有界限。应该说,核心圈最能体现东京都市圈的特征和竞争力,而也正是通过核心圈内城市空间布局的比较,可以发现郑州都市圈和东京都市圈非常相似。仅仅“据中心城市50公里之内存在里一个重要城市”这一点,国内很多都市圈都不具备,而郑州都市圈却非常符合:目前郑州和开封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不足50公里,而开封作为著名古都和曾经的省会显然可谓是重要城市。而且,东京与横滨之间已完全一体化,而郑州和开封之间的一体化正在快速发展(杨宏恩,2009)。应该强调的是东京都市圈作为世界上通过政府努力建设的最成功的都市圈,郑州都市圈与之在空间结构上非常相似,这本身就可作为郑州都市圈的一大特性,而这种特性意味着建设郑州都市圈的必要性和成功率以及相对于国内其他都市圈的优越性。
三、建设郑州都市圈的现实条件:客观优势与政策支持
(一)郑州都市圈发展的客观优势
1.区位优势。郑州都市圈位于中国经济地理腹地,中国之中,据有贯通东西和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中国经济交流和物资流通的中心地带。仅从交通来看,京广、陇海两条铁路干线在郑州交汇,郑州火车站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郑州东站是全国最大的零担货物中转站,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连霍、京珠等高速公路,国道107、310等高等级公路在此区域交汇。所以,郑州都市圈已成为全国公路密度最大的区域,内部交通及外部联系非常便捷。如果以郑州都市圈和武汉都市圈比较,尽管经过武汉的铁路呈放射状分布,而经过郑州的铁路仅呈十字状分布,但由于武汉周围多山而少平原,郑州周围平原较多,在与周围城市的交通便利方面武汉远不如郑州,这也是武汉的辐射力度不如郑州的原因。考虑到都市圈强调的是多个城市的共同发展,笔者认为郑州都市圈的区位优势大于武汉都市圈。
2.经济实力优势。近10年以来,河南省的GDP总量都稳居中国各省排名的第5位,而且河南是唯一一个不在沿海的省份(其他4个省份是广东、浙江、江苏、山东,都在沿海)。与中部六省相比,河南的GDP总量无疑排在第一位。从2008年数据来看,河南省以18000亿的GDP总量排在中部六省第一位,而排在第二位的湖北省GDP总量仅11000亿。联想到武汉为中部最大城市,笔者认为武汉缺乏辐射力,而这必将限制武汉都市圈的未来发展。同时,联想到郑州都市圈是河南省的核心区域,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因此不难理解,郑州都市圈具有中部最强的经济实力,同时城市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和推动力,这也将使郑州都市圈具有最强的竞争力。
3.文化优势。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民族的最主要发祥地。在北宋以前的数千年里,河南长期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古代中国的发展和强盛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悠久的历史给河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这些主要集中在本文讨论的郑州都市圈之中。如作为武术发源地的嵩山少林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洛阳龙门石窟以及闻名中外的开封大相国寺等等,这些都是闻名世界的文化资源。直观地讲,文化优势本身就体现为对外界的很大影响力,这直接就增加了郑州都市圈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南于本地区文化或者说河南文化的特殊性,在这一点上很多都市圈与郑州都市圈都难以相比。同时,文化优势也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首先是旅游业,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到此区域旅游,而这也为很多客商认识河南并在此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上述优势还体现在一些与旅游业相关的生产性或服务性产业上,在人们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今天,这些产业越来越占据更多的比重。因而,文化优势也将对郑州都市圈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4.人才优势。不难发现,河南省最好的高等院校都在划定的郑州都市圈内。这其中包括河南省仅有的两所“21l工程”或“省部共建”高校即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在全国招生的本科高校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外国语学院、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等等。这些优秀的毕业生也主要在郑州都市圈内就业,因而他们构成了郑州都市圈发展的人才优势。
(二)郑州都市圈发展的政策支持
1.国家政策。国家有利于郑州都市圈发展的政策应该说来源于对中部崛起的优惠政策,前文主要讨论了各级政府对中部崛起的认识与政策实施过程,在此主要讨论其政策内容。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公布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从8个方面为中部崛起指明了政策方向:以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按照优化布局、集中开发、高效利用、精深加工、安全环保的原则,巩固和提升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以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为着力点,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强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县域经济,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努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优先发展教育,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增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加快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在上述政策方向下,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中部六省比照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范同的通知》,明确了中部地区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可以看出,财政政策是基于中部崛起的优惠政策的主体。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外国投资者选择在中部地区再投资可享受现行税法规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这将大大增加外商对中部的投资热情。根据优惠政策,老工业基地将会比照东北地区政策,有望获得减免历史欠税的政策优惠;而贫困地区则会出台类似西部的优惠政策,如投资部分产业的税收优惠。
2.河南省政策。第一,郑汴一体化。从2004年郑汴一体化战略提出以来,河南省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将郑汴一体化作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加以强调。事实上,郑汴一体化被当作了中原城市群建设的突破口。在2005年10月25日通过的《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中,省政府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优先推动郑汴一体化。全面加强郑汴两市在功能、城区、空间、产业、服务、生态等六个方面的对接。”从当前来看,郑州和开封两个城市之间的功能对接日益加快,两个城市在电信、金融、邮政、商务、旅游、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一体化措施,“郑汴同城”正日益成为现实。第二,郑汴一体化。2009年5月,省发改委在“郑许经济联动发展座谈会”上宣布,郑许两地将仿照“郑汴一体化”内容,在交通、电信、金融、旅游等方面,逐步实现无缝对接、经济联动发展。目前郑许一体化最大的亮点是郑州新区和许昌新区的产业对接正在加快;从郑州经新郑机场到许昌的高速铁路即将动工。第三,郑汴新区建设。2009年6月18日,河南省政府下发了《郑汴新区建设总体方案》,决定经过5年~10年的努力,把郑汴新区建设成为“五区一中心”,即现代产业集聚区、现代复合型新区、城乡统筹改革发展试验区、对外开放示范区、环境优美宜居区和为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服务的区域服务中心。第四,郑汴洛工业走廊。2003年以来河南省委历次经济发展文件和2004年以来历次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了郑汴洛工业走廊建设,它是河南省重点培育的4大产业发展带之首。第五,加强郑新、郑焦经济联系。《2009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本年内开始建设郑焦城市铁路,开通郑新城市公交。
参考文献:
戴宾,2004,城市群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财经科学(6):101―103
高佩义,2004,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增订本)[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高汝熹,罗守责,2007,2006中国都市圈评价报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毛良虎,赵国杰,2008,都市圈协调发展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7):2956―2963,
王何,白庆华,2003我国三大都市圈发展研究[J],软科学(5):36―40
原新,唐晓平,2008都市圈化:日本经验的借鉴和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J],求是学刊(2):64―69
张文博,傅桦,李梦舒,2008,国内都市圈及其规划的研究进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93―97
GOTTMANN J.1957.Megalopolis or the urbanization of lhenortheastern seaborad[J],Economic Geography.33(3):179―200
编辑:少 卿 校对:薛 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95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