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途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南超兰
[摘要]文章结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了我国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并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分析对象,将该校该专业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中所采取的一些模式与大家共勉。最后,该文针对一些仍有待改进的地方,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物流管理 校企合作
高职的全称是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特殊层次的教育,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借鉴国外一些国家成功的教学经验所采取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是从我国的大专教育过渡而来的。过去的大专教育偏重应试教育,与四年制的本科教育在教育理念上没有太大的差别,都是以理论为主,并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为了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既有大学文化程度,又有高级专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高职与传统的大专、现在的本科相比而言,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高职突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门技能的教育训练。二是高职类毕业生属于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更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的合理调整。高职开设的专业多为社会急需的紧俏专业,就业比较受欢迎。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其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显著的不同。自2001年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有关校企合作经验交流会以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发展的道路”这一指导思想已经成为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校企结合就是以职业为核心,以就业为向导,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是在20世纪50年代新发展起来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综观世界物流发展水平,美、日、德、法等国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我国物流行业起步较晚,物流专业在高校的设置则更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正在成为新的迫切的社会需求。整个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较大,而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否满足市场的需求、能否符合企业的要求、能否推动我国整个物流行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则是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寻求一种思路,即:学生在高职院校三年的学习当中,通过什么途径来进行实践性的锻炼?这一直是我们寻找的突破口和摸索点。以下我就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道路上的探索方式来进行分析。
一、校企合作道路上存在的问题
1.社会环境不成熟
目前校企合作中仍存在一系列与高职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就整个社会环境而言,国家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企业也没有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也是企业本身发展的需要,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缺乏责任感和主人意识。企业考虑到生产秩序、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学生安全、生产安全等因素,一般不太欢迎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往往缺少合作热情。
而在国外一些成熟的高职教育中,国家在条文中明确规定企业有这个方面的义务,即每年要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实践的机会。比如,校企合作形式最早产生的德国,在20世级60年代就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英国在1944年的《教育法》中也曾明确提出,用企业与职业教育机构合作的方式,对18岁以下的离校或在职青年实施职业培训;在1973年又颁布了《就业与训练法》,这种对学徒培训的内容、方法及监督评价作了详细规定,此后更加明确了企业与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关系。
2.高职院校缺乏系统考虑
高职院校对于如何满足企业长远需要缺乏系统考虑,往往只是看重和企业合作中获得的实践机会。在合作内容、合作形式、合作深度上还未能出现较大范围的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再加上自身的科研和技术能力较弱,缺乏和企业合作的基础。而且,资金设备方面也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合作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合作的深度和层次普遍不高。
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内容和形式普遍缺乏多样性和综合性,有的甚至只停留在学生实习的安排方面。一些校企合作仍只停留在面上,不够深入,基本处于“企业配合”这种浅度的合作上。
(2)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不够。
一些校企合作缺乏微细双方关系的坚实基础,许多都是学校一厢情愿,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而主动来寻求合作的企业则少之又少。有的合作只是临时性的(如学生一次性的短期实习),缺乏持久性。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有时只是为了教学评估的需要而请求企业签署一份简单的文字协议,举行一个签字仪式或实习基地挂牌而已。
二、寻求校企合作的途径
基于以上的困境,我院在校企合作模式上不断地寻求解决的办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就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目前采取的一些途径做一个分析。
1.聘请企业人士做兼职教师
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我院聘请了诸于中商集团、大道物流等企业的职业人士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这些企业的职业人士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都从事与物流管理有关的职业,他们在工作当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把握市场发展的动向,也能很好的剖析物流专业的岗位需求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这些职场人士做兼职教师,毫无疑问,壮大了教师队伍,也给学生注入了一些新鲜血液。
2.物流公司在学校设立营业点
结合学生实践的需要,我院与大道物流公司通过多次协商,在我校设立了一个大道物流公司的营业点。收货、开单、计费、打包乃至营业点的经理等岗位都由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担当。总而言之,一切由学生自己打理,老师只负责协调等工作。
3.校办纺织厂进行参观
作为一个生产性的企业,肯定涉及到物流环节,特别是企业内部的物流。基于此,我们专业也与校办纺织厂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我们经常带领学生参观校办纺织的内部物流,从原材料的入库到产成品的出库等一系列流程,都是我们学生迫切希望了解,而且也是应该了解的知识点。在参观的过程中,纺织厂的相关工作人员会耐心的讲解整个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操作的工作要领。
4.“蓝点”超市的创办
“蓝点”是我院为解决学生实践的又一创举。“蓝点”超市的工作人员可容纳不同专业的学生,当然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是最为活跃的一部分。进货、拣选、上架、收银、补货、盘存等工作统一由学生来处理。在“蓝点”的整个构造中,我们可以见后方操作的仓库,可以看见直接面对客户的营业超市。整个“蓝点”超市的面积大,在规划过程当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践要求,“蓝点”涵盖了超市运营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学生不仅能充分理解“物流”的含义,而且也知道各个环节所需具备的技能。
5.以企业命名的班级的创立
为了更好的适应企业工作的需要,我们积极组建以企业命名的班级。这些班级的学生是在企业面试通过的基础上组建的。他们的课程学习还是按照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但他们会多一些接触企业培训的机会。比如,在周末、在寒暑假,企业会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然后结合企业的需要,安排他们在企业进行实习。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组建了“大道物流班”,“苏宁电器班”也在筹备当中。
6.与校外企业的合作
我们除了主动寻求校内解决的方案外,还积极寻求与校外企业的合作。比如,中商集团,作为一个大型的商企,必然涉及到物资流动等工作,这正是我们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所需要了解的环节。这些企业每年都会提供一些机会给我们的学生进行参观、实践。这些大型企业的物流部门采用先进的物流操作设备、采用实用的物流软件、采用信息化的管理过程。与他们的合作,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增长见识,不仅知道物流需要操作技能,也需要现代化的技术要素。可以激发同学更高的追求目标和理想。
7.武职院“产学研一体化园区”的建设
我们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规划建设的“葛店产学研一体化园区”正是基于高职院校的特点,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启动了这个项目。“产学研一体化园区”,可以为学生实训提供场所,为校友创业提供基地,为科技服务提供平台。这为解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难题提供了长期、有效的方法。
三、几点建议
虽然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某些方面有待更进一步的改进。
1.实习的针对性不太强,比较盲目
我们应按照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了解程度来安排不同的实践机会,遵循认知事物循序渐进的过程。
(1)初步认知阶段――参观型实践
新生入校的时候,虽然选择了物流管理专业,但很多学生往往并不知道物流到底是什么?因此,在大一的时候,我们可带领学生参观一些企业。也就是说,只提供参观的企业,我们可安排在大一时候进行。让大一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更直观,能更好的理解什么是物流,物流到底要做些什么工作的。
(2)浅显实践阶段――粗放型操作
物流管理的岗位上,很多基础工作是比较粗糙的,只要具备一定的物流管理知识都可以胜任。因此,在对物流管理专业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依据学习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在校内外的一些地方进行实践工作。这个实际操作,可能是不定岗的,比较粗糙的,知识含量不太高的。比如,搬运、理货、拣选等工作。
(3)深入实践阶段――精细化操作
学生在专业课程基本完成,对整个物流专业全面认识了解的基础上,也就是在二年级的下学期、三年级的上学期阶段,可以联系对口的企业,进行定岗实习。比如,信息管理员,订单跟踪与处理,运输路线规划,车辆调度,仓储配送规划,企业采购等工作。
当然,这个实习的要求比较高,对企业与学校的配合程度要求也高,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要求也较高。所以,需要学校与这些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很多时候往往需要学生提前与这些企业签定就业合同。而且,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容纳如此多的新手。我们的学生在二年级就进行了分方向,不同方向的选择,对工作岗位有所侧重点。我们可以针对不同方向的学生来分配不同的岗位,而且采用学生循环上岗的方式进行。比如,采购方向的学生,可以与公司的采购员一起参与采购业务,熟知采购流程、物资选择、价格谈判等工作。
2.建立校企合作所需要的政策支持
(1)专人负责
学校可安排专人负责校企合作的管理事宜。通过召开咨询会、研讨会、开展企业需求调查等方式,与企业共同做好专业规划、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及时与企业沟通,尽可能的争取企业能安排学生实习的机会。并将学生每年参与实习的计划提前告知合作企业,让企业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安排。
(2)业绩鼓励
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学校可以发挥每位教职员工来联系企业。联系实习企业是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人情等支出。基于此,为了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将联系实习单位的成果计入个人的工作业绩。既是对工作的鼓励,也是对付出劳动的一种肯定。令人高兴的是,今年我们商学院已经把这项作为一个提议在大会上加以谈论。
(3)经费支持
在初次洽谈合作企业的时候,难免会有经费的支出。在带领学生实习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部分经费。对于这些支出,学校可以考虑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
(4)校企联合建立生产实习基地
企业需要应用型、技术型人才,那么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加大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要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培养方向。要达到紧跟时代的需求,同时满足实训的要求,建立实训基地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保证。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短缺,自己建立全套设施完备的实训基地往往不现实。即使建立起来后,随着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快速发展,实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很难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需求。学校应依托规模大、技术强、管理先进的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学生在学校期间结合所开设的课程参加相应的实训,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该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08B202)阶段性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19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