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中的美读法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卢军玲

   [摘要]本文从三方面对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践美读法进行了探讨:一是提倡诵读教学,积累语言精品,为美读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注重语感教学,加强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实践美读;三是充分发挥想象,培养审美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美读技巧。
  [关键词]新课程 改革 语文教学 美读法 探讨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学科也因此将“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读法是让学生尽快达到这一要求的捷径之一。笔者以为,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语文课的美读教学,从而使美读发挥美感效应。
  一、提倡诵读教学,积累语言精品,为美读打下坚实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个样子。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也就是“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而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就是吟咏。
  学习语言离不开对语言的直接吸收和积累,不让学生读一些典范的语言成品,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诵读就是让学生对一些传统的古汉语精品进行反复诵读,直到能够背诵,诵读的目的不在于立竿见影,立马见效,而在于通过长期稳固的储存和积累,通过长期、反复的揣摩和领悟,受到语言和文化的滋补,奠定学生的语言及文化功底,使学生终身受益,且能为美读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诵读时,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就是学生最初对课文的朦胧的、混沌的,体现出模糊美的感性领悟;所谓对课文的领悟,就是在整体的感性领悟和知性分析基础上的整合性的理性深入。而吟诵的反复由于伴随着认识主体和课文客体的情感融合作用,学生一开始就表现出对课文的整体知觉性表象的综合领悟(感性),然后进入分析的理智所作的一些简单的规定(知性),最后经过许多规定的综合达到多样性的统一(理性)。由于课文蕴涵的审美因素作用,也由于吟诵时学生对课文美的内容的领悟,他们的认识就可能是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整体过程。吟诵从其生理机制上说,也是整体的、系统的综合性过程。
  二、注重语感教学,加强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实践美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过去,语感训练并未真正引起语文教育界的重视,近些年来,鉴于对素质教育的省悟,许多有识之士在对语文教育重新审视之余,开始积极呼吁语感在阅读教学中的回归。所谓语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情绪情感性的直觉领悟能力。所谓直觉领悟,就是对客体的直接领悟。它不同于反映事物表象属性的感知觉,而是在瞬间调动起头脑中所有的潜知,跳过许多中间环节,直接从整体上迅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与内涵的高级认知形式,是感性与理性的高度融合,它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深刻性,同时还融汇着情绪情感性。语感正是这样一种能迅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符号而直接洞悉它的内涵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认识过程尤其伴随着主体的情绪情感意向。所以也可以说语感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直觉的情感感受能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审美感受能力。
  作教师的一般对于文字都有灵敏的感觉,这感觉就是“语感”。如“新绿”、“落叶”作为语言文字,表面上不过是一种形式符号,但实际却蕴含着种种“情趣”或“诗味”,这些情趣与诗味,就是语言文字的种种神韵、种种情感意向因素,也是一种审美因素。要领悟到这些因素,便要有语感能力。在诵读时具有这种语感能力,便能形成美读。叶圣陶先生在论述语感时说过:“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切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语感实践;而语感实践的注重,由于情感因素、审美因素作用,反过来又可以形成美读。美读时对语感的深入体验,才能“接近作者的旨趣”。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改革家洪镇涛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在于语感实践。语感实践就是指导学生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这离不开多读多说等活动。”他在多年的探索中总结出一套“七字语感教学法”值得大家借鉴。
  三、充分发挥想象,培养审美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美读技巧
  首先,要调动起学生生活经验的参与,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让阅读者的思想感情先动起来。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步着手:第一步,理清头绪,脑海中出现连续活动的画面;第二步,设身处地,也就是通过想象,将自己置身于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缩短与文中所述情景的时空距离和人物的心理距离等,感觉“我就在”,从而获得现场感;第三步,触景生情,要特别强调自己内心积极的反应;第四步,现身说法,当自己的内心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把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亲身所感”的情景通过有声语言再现给大家。有了这些想象、联想以及自身经验的参与,对诸多事物的再加工而创造出的新形象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定会在学生心中产生无与伦比的美,美读便顺理成章成了可能。
  其次,造成一种氛围,使学生进入联想想象空间。在特有的氛围下,学生的联想想象活跃,美读的兴趣更浓,情味更突出。有时,教师采取音乐或图画,给学生造成一种听觉氛围或视觉氛围,也可以将学生带入联想想象空间。
  再次,进入特定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不仅想象大增,而且情感激越。情境即为意境,一篇课文的作者,往往在作品中创造出种种意境。阅读时,如何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中去,对造成美读效果是极为重要的。只有深入想象,才能把握这一境界;只有进入这一境界,美读方可形成,才能与作者的心灵沟通。教学的责任,就是教师以同样诗意的描述,将学生带入这一境界,通过美读,把握作者的旨趣。文学作品教学引入一种情境并不难,其他文章亦可引入一种情境,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马鹏举.教海弄潮―洪镇涛语文教学改革历程描述.武汉出版社,1998.
  [3]张洁.青少年播音主持训练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30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