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从学生学习兴趣人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卫东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模式;“小组学习”形式
一般来说,数学课堂教学讲起来比较呆板,枯燥无味,学生听课时精力不集中,注意力分散,进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课堂上怎样吸引学生,怎样提问学生。怎样导人,怎样探究,都是非常基本的常用的课堂教学技能。成功的教学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学生愿意听课,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笔者认为,比较捷径的方法就是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人手。
一、用联系法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课堂上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主要通过联系、挑战、变化、魅力的方式。所谓联系是在教学设计中要联系学生的客观现实和数学现实,使教学内容不是空洞无物而是有意义的,是与其已有经验和知识有联系的。挑战自然是制定教学任务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平庸拖沓的教学安排不可能吸引学生,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感到学习充实,收获大。一个问题解答完毕,谁还有其他创新的解法?类似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都能吸引学生。变化是教师在学生注意力涣散或情绪低落时,改变教学的形式、讲授的语速语调等,重新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教学中来的手段,比如,上课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穿插多种教学任务如猜想、观察、听讲、思考、操作、自学、讨论、演算、小组竞赛等等。教师如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将会持久而巨大。有些教师喜欢越俎代庖,把一点新知识反复的去讲,担心讲不细、讲不透,满堂灌,结果数学课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觉的学习毫无挑战性,索然无味。另一些教师改变了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为问题出在教师讲的太多,于是,增加学生练的时间,或是师生间的频繁问答以减少教师讲的时间,但结果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牢牢的拴住,没有机会按自己的思路解答疑问,遇到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仍然得不到较好的效果。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希望他们解决什么问题,为了不让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难住学生。教师课前要为架桥铺设路作好准备。要考虑设计哪些问题能够化解困难。怎样创设问题情景,怎样问问题可以含蓄地启发学生。最好是通过引导学生先从事某些活动,解决某些比较容易着手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比如,利用实物、模型、实例、示意图等直观化手段启发学生从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活动中得到结论。形成思路。
课堂教学也可借助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一些学生就因为一次出色的回答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感受,从此爱上了数学。教师提的问题应明确易懂,不能太大,所提的问题应该表述的很清楚,避免所提的问题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给解决问题造成不必要的干扰。绝大多数的问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的回答要认真倾听,予以中肯和明确的评价。
二、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动看做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在进行“互动式”教学模式时,必须要强化目标意识,以目标指导教学,发挥目标导向的功能。
首先是教前诊断。了解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必备铺垫或有关的“双基”情况。并吸收学生的意见,使全体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其次是展示目标。进行定向学习。让学生一上课就明白这节课该学什么。学习掌握到什么程度,然后与教师默契配合。成功达标。再次是围绕目标互动。教师凭借教学目标,利用教材中固有的知识。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了解学习目标。以新旧知识的联系或冲突中引发学生需求,从尝试练习,看书自学人手。通过质疑问难,学习讨论等环节,使书本上枯燥的规则,抽象的数学为自身所内化。最后是目标检测。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掌握学生达标情况。
为了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互相交往、互相沟通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目标,将被动学习变成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过程中,要力争做到三个“最佳结合”。就是注意情感,诱发兴趣,使学生心理活动得到最佳结合;强化质疑环节,把教师设疑一鼓励质疑一引导解疑的过程与学生求疑一大胆质疑一创造性解疑过程最佳结合起来:教师的精讲和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得到最佳结合。
三、利用“小组学习”形式,扩大学生参与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畅通渠道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小组学习前,教师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时。教师深入一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评讲,及时反溃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独立自觉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参与面,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问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
(编辑/永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12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