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唱响一曲奋进之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华

  泰来农场,黑龙江垦区最西南部的一个小型农场,因东临嫩江,垦区最西南部,历史上就有“塞北小江南”之称。这里依山傍水,鱼米富足,据史料记载,这里曾经是成吉思汉的二弟哈赤温的封地,最早有人居住的小庙子村(原农场第四生产队)到今天已有160多年历史,农场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一棵古榆距今也有300多年的历史。
  
  忆往昔一曲悲壮之歌
  
  “泰来”蒙语为好运即将到来之意,然而从1948年建场到2000年的50多年来,由于连年自然灾害,加之不注重生态保护和合理耕作,贫脊却一直笼罩着这里,风沙、干旱、盐碱、内涝长期制约着农场经济发展。
  1998年,嫩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农场5000职工群众齐上阵,抗洪抢险保卫家园,在持续坚守了40多天后,由于上游地方堤段的溃堤,洪水由地方提段进入农场,全场平均水深达两米,4万亩农作物全部绝产,近2万头(只)畜禽被淹死,10万平方米房屋及基础设施被冲毁,全场911户职工挥泪东迁转移到东部分局,农场直接经济损失达9880万元,职工挂账达到861万元,使本来就贫困的农场雪上加霜,遭受了农场历史上最为沉重的打击。
  
  抓调整 奏响奋进之歌
  
  痛定思痛,一贫如洗的泰来农场人开始更加理性地思维自己今后的发展出路,在总局扶贫专家的帮助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泰来人开始重新审视自我,经过长期调研论证,总局专家认为,泰来农场虽然基础条件差,但是具有其他农场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和条件,一是农场东靠嫩江,全国仅存的两条没有受到污染的水源之一,而且地处嫩江中下游,水资源相当丰富。二是农场处于我省第一积温带,年积温高达2875℃,年均日照时数2917小时,无霜期长达145天,光照条件极其优越。三是农场地处黑、吉、内蒙三省交界,远离工业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产出的农产品绿色无公害。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进射出了最佳的发展路径,就是要大力发展水稻,坚定不移走以稻治强场之路。
  思路决定出路,力度决定速度,从2004年开始,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下,在农垦总局、分局的大力支持下,泰来农场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改田运动”。2005年秋,农场争取总局扶贫项目资金100万元,自筹40万元,率先将农场第一作业区2号地3000亩旱田改为水田。2007年。农场再次投资250多万元,改造第三居民组旱田5000多亩。2008年,农场又相继改造第四作业区、第一作业区低洼易涝地3000多亩,2009年末2010年初,农场又改造低产旱田近7000亩。
  与此同时,农场通过上级政策支持,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水稻开发工作提供强大命脉支撑,在1998年农场原有一座灌溉站基础上,农场又相继建设中小型提水灌溉站5处,强排站两处,修建各类水利设施324处,修建水利灌区骨干渠12.8公里,支渠60公里。同时,加大水田机械装备,相继购进大型水田作业及收获机械40台套,插秧机120台套,水稻钢骨架大棚700多栋,水田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
  持续、大规模的“改田运动”,加之逐步完善的水利工程设施及配套机械,使一大批低产旱田变成了高产高效水田,到2009年末,通过旱田改水田、整理边角隙地,全场水田面积由2004年的2万亩增加到了4.2万亩,粮食产量由2004年的1.7万吨增加到2.5万吨,粮食平均单产突破600公斤,农场土地收入由2004年的不足300万元增加到500万元,农场经济开始走出低谷。到2009年,全场35000亩水稻通过了绿色食品产地认证,2000亩水稻获得有机食品转换标志认证。农场水稻种植基地还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兴城镇 高唱惠民之歌
  
  结构调整,增加了企业发展实力,更让职工的腰包迅速鼓了起来,2005年,这个农场人均纯收入不足5 500元,到2010年末,农场人均收入突破13000多元,五年间人均收入增长了1.3倍多。农场生产总值从过去4 800多万元增加到1.2亿元,增加2.8倍。
  经济发展依靠职工和群众,发展成果也应由职工和群众共享,经济逐步复苏起来的泰来农场,开始了以改善民生,提高职工幸福生活指数为重点的社会化建设。
  2005年以前,农场没有一栋住宅楼。2005年,农场建起了全场第一栋职工住宅楼,到2010年,全场已经建设职工住宅楼14 000多平方米。2009年以前,只有一条水泥路,2009年,场区所有道路一次性全部硬化、排水、亮化到位,并且实现了场内、场外主干公路全部硬化目标。2007年,农场建设了自来水站,使全场职工用上了净化水;洪水后,农场因职工转移,中学取消,多少职工子女被迫失学,2007年,在总局党委的关怀下,农场建起了2200平方米的学校综合楼,备齐了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2009年,农场学校顺利通过“双高普九”验收。2010年,农场又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1200平方米的医院综合楼,解决了全场职工就医看病难题。职工保险是社会大问题,2009年农场解决了全场377名“五七工、家属工”养老保险问题,420名职工参加全民医疗保险,全场职工参保率达到100%。到2010年末,全场数字电视、电话、宽带人户率分别达到70%、90%和25%,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农场城镇建设也形成了巨大的磁场效应。农场场区人口已经由原来的不足1500人发展到2500人,其中外来人口达到500多人,各类工商运建服企业发展到近50家。
  
  (编辑 穆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2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