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耿晓颖 叶云红
[摘 要]本文从自我意识的概念出发,引出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完善的问题,并进一步指出了目前大学生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论述了目前高校完善大学生自我意识的途径,以期对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所启发。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大学生自我意识问题的研究不仅是心理学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思维视角,更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领域。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一、自我意识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是人格调控系统的核心。
(二)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也是人的心理、思想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之一。自我意识不但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同时也是一个人能否获得主观幸福感、能否保证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很可能导致人际交往困难、社会适应不良、学习动力不足等不良后果,并进而影响到大学生们人生的发展道路。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过度的自我接受。过度的自我接受是有些自我扩张的人,他们高估自我,对自己的肯定评价往往不切实际。过度自我接受的人容易产生盲目乐观情绪,自以为是,不易处理好人际关系。
2.过强的自卑感。自卑感是对自己不满,一种自我否定的情感,即对自己缺乏信心、缺乏独立主见,遇事从众,其结果捍卫的是虚假的、脆弱的、不健康的自我。
3.消极懒惰。消极懒惰混日子是一种缺乏目标意识不能形成积极的理想自我的心态。有的大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对自我发展目标不明确,他们或者无所事事、虚度光阴,或者沉溺于游戏、玩乐之中,丝毫体现不出年青人蓬勃的朝气与振奋的精神。
4.任性与逆反。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他们往往集家长的溺爱、老师的宠爱和社会的关爱于一身,在顺境中长大,缺乏挫折的磨炼,往往想问题和做事都从“我”出发,不能进行客观的思考和分析,人际关系不易达到和谐。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问题的成因
1.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当今社会教育制度影响下,家长们过分重视对孩子进行智力教育,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及个性教育,孩子们有了心理上的困惑却往往无法得到解决,日积月累之后形成了错误的自我评价。
2.不良的个性发展的结果。由于人的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不同,有的大学生天生就具有忧虑、抑郁、依赖、顺从等人格特质,而具有这些人格特质的人倾向于否定自己,不易于接受自己。
3.社会观念变革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更迫切的要求提倡自我,强调个性,张扬权利,独立意识显著增强。由于大学生们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却没有对人生的意义做出正确的思考,导致有些大学生们社会责任感缺失,行为消极,思想偏激,处于一种迷失自我的状态。
4.不恰当的相互比较。有的大学生在与同龄人的相互比较中会发现自己一些不如别人的地方,如身材、外貌、交往与表达能力、家境等等,因而难免自惭形秽,产生自卑的心理。
三、完善大学生自我意识的途径
对于大学生们来讲,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促进自我意识的完善与发展。
(一)正确地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的三条渠道:
1.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确立合理的参照系和立足点对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来讲尤为重要,在比较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跟别人比较的是行动前的条件,还是行为后的结果?
第二,跟他人比较是看相对标准还是绝对标准,是可变的标准还是不可变的标准?
第三,比较的对象是什么人,是与自己条件相类似的人,还是个人心目中的偶像或极不如己的人?
2.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一个人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才识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学习,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对于大学生来讲,应该参与到更多的活动中去,如参加社团活动或社会实践等。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来积累经验,增长知识,同时也能起到磨炼意志的作用。
3.反省法――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通过自我反省,重新回头认识自己做过的事,走过的路,既是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过程,同时又是一种开拓创新。
(二)积极悦纳自我
自我认可的人,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自我给予基本肯定,接受自己的各方面。自我认可的态度也可以称作悦纳自我,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
(三)有效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主动定向改造自我的过程,也是个体对待自己的态度的具体化过程,同时,它是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和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
一般来说,大学生要有效控制自我包括以下几点:
1.建立合乎自我实际情况的抱负水平,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即面对现实,确定自己的具体奋斗目标。把远大的理想分解成一个个远近高低不同的子目标,由近及远,由低到高,遁序渐进,逐步加以实现。
2.增强自尊和自信,使自己有为实现理想自我而努力的更强大的动力,激励自己不断奋进。
3.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发展坚持性和自制力,增强挫折耐受力,使自己能自觉主动地认清目标,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正确地面对成功与失败。
参考文献:
[1]刘伟芳.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
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 .安徽师范大
学,2006.
[2]陆璐,姚本先.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国电力教育,
2007,(11):116-117.
[3]王友明.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结构性
缺失与社会责任感培育[D].东北师范
大学,2004.
[4]马存芳.大学生自我意识研究述评[J].
青海师专学报,2006,(1):82-85.
[5]兰玲. 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J]. 重庆大
学学报,2004:85-87.
[6]王明建. 浅谈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
发展[J].高教高职研究,2007,(3):36-
37.
[7]茹阳,李凤芹.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
冲突与调试[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
报,2007,(5):149-151.□
(编辑/永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28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