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朝鲜族舞蹈的民俗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白海燕
[关键词]朝鲜;舞蹈;民俗意识
朝鲜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长白山养育了朝鲜族儿女,赋予了朝鲜族儿女勤劳淳朴、含蓄真诚的性格。他们的民俗与情感充分地反映在朝鲜族的舞蹈意识中,并形成其独特而鲜明的个性。俗话说:“观其舞,知其德。”从朝鲜族舞蹈的民俗性格意识中,可以看出朝鲜族人民团结向上、不屈不挠的优良品质与特有的审美情趣等。实践证明,艺术水平越高的舞蹈,与劳动的关系越是模糊,舞蹈中所积淀的文化因素越隐晦。朝鲜民间舞蹈的潇洒、诙谐、典雅、飘逸的风韵,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动作与形式,具有多方面的成因。
在漫长的民族融合与发展过程中,朝鲜族经历了渔猎生活、原始农耕和一般的农业劳作,在精神生活上,也相应地经历了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等阶段。而这些物质的与精神的文化特征都会在民间舞蹈中有所表现,并成为一种传统形式流传至今。朝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据史料记载:古朝鲜“有婉转悦耳的音乐、歌谣,有轻快多姿的歌舞”。朝鲜民族盛行歌舞的古风绵延不断,促进了各种民间舞蹈的流传与发展。
朝鲜族是从事稻田种植并以稻米为主食的农业民族。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以稻米种植为主要劳动的农耕生活特征,自然在朝鲜族民间舞蹈中表现出来。这种民俗特征是农耕文化的一种表现,因此也就产生了与农耕生活最为密切的“农乐舞”,它是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达到完美的。农乐舞传说起源于三韩时代,是古代农业大丰收后,人们聚集饮酒、歌舞取乐的遗风。后来发展成为农忙季节农民自行组成劳动互助组,清晨同去大田劳作,黄昏返回村庄,以及转换劳动地点的路上,边行进边歌舞,形成了农乐舞的雏形,农乐舞是朝鲜民族舞蹈史中最古老的舞蹈。农乐舞在李朝时代(公元1392―1910年)已颇为盛行,具备了一套完整的组织与表演形式,并起着消除疲劳、慰藉辛勤,加强团结以及号召人们热爱农耕生活的娱乐与教化作用(参考文献资料)。农乐舞中那飘扬的“农者为天下之本”的大旗,道出了这一民族舞蹈的主题,揭示了民族文化的底蕴。因此,以往的论著在论及农乐舞的思想内容时,多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审视它的民俗意识的。实际上,农乐舞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舞蹈,所包含的民俗意识非常丰富。
农乐舞所包含的民俗观念并非是单纯的农耕文化的产物,古老的农乐舞仍在焕发青春。我们在一些朝鲜族村落,不仅可以看到许多高龄的老人喜爱这种传统舞蹈,而且可以看到成群的儿童在跳这种古老的舞蹈,由此可以看出,古远的民俗意识在今天的农乐舞中仍在闪光,它一直在发展。在近代朝鲜族民间,出现了花样繁多的游戏或农乐舞,更有趣的是还出现了“竞技式”农乐舞,这种农乐舞比力量、比技巧、比智慧,它把竞争意识融入民俗意识之中,不仅受到其他民族的欢迎,而且已经进入了东北大秧歌的队伍,成为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由此可知,民俗意识是在不断变更的,但这种变更保留了以往文化成果的优秀部分,并且不断补充、不断升华。民间艺术具有兼容并蓄的能力,这就是农乐舞生命力永远不息的资本。
朝鲜族崇鹤尚白,喜爱那种洁白的颜色和轻盈静美的姿态。在民俗及民间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中,积淀着朝鲜民族深层的民族意识,正因为在朝鲜民族的观念中,鹤是很普遍的形象。所以在朝鲜族舞蹈中,鹤这一形象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舞相帽也是农乐舞中的一个分支,舞相帽早在唐代高丽乐中就已经出现,至今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舞相帽是朝鲜族民间农乐舞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当丰收的金秋季节,在我国朝鲜族居住集中的长白山地区,到处都回响着农乐筚篥的欢乐旋律和锣鼓的热烈节奏,到处都可以看到轻快活泼的在喜悦的人群中飞旋流动的相帽。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朝鲜族舞蹈的民俗意识与朝鲜族的社会历史进程、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文化生活及其传统审美心理是潜移默化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在舞蹈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挖掘朝鲜族舞蹈文化的民俗意识,使我们的民间舞蹈教学与与特定民族的文化之根相辅相成。
以上是笔者对朝鲜族舞蹈与朝鲜族民俗文化所做的一些介绍和分析,之所以反复强调朝鲜族舞蹈中蕴含着的民俗意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民俗意识是朝鲜族舞蹈风格气韵的基础。一个特定民族的舞蹈,是随着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地理环境的演进,在最平凡最常见最不引起研究者兴趣的民间习俗中逐步发展变化而来的。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拿“鹤步”为例,如果单一地将这种形态归结为朝鲜族人民对于鹤这种动物的图腾式崇拜心理,其实是比较牵强的。当然,该动作中有对于鹤的走姿的模仿成分,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换个角度看,朝鲜族以稻田为主要农作物,那么这种对于鹤的模仿动作是否更可能是取材于农人在稻田里的步伐呢?这个假设并非科学推论,仅仅是希望我们不要将民俗与舞蹈动作进行简单化的生硬联系。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对于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行全面地归纳和领会,最终理解把握直至升华。
2.民俗意识是朝鲜族舞蹈动作势态的根本之源。说到朝鲜族舞蹈的动作势态,一般的认识是并未具备太多的技巧感。从积极的方面来理解这句话,可以认为是在强调该舞种的内在感觉的重要性,确实朝鲜族舞蹈的经典之作或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节庆乐舞,基本上都是动作相当简洁而韵味十足的。而要想将那些简洁的动作,表演得韵味十足,成功的关键还是在于对民俗意识的理解与运用。拿朝鲜族舞蹈中运用较多的“碎步”来说,就与朝鲜族妇女“顶水”的习俗有关。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意识地把相关民族的民俗、民风、民情贯穿进去,并作为一个重要环节,而不是单纯的机械地组合训练,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与创作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3.对于民俗的切身体验,是了解、领会民俗意识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淋漓尽致地表演这种民间舞蹈的必由之路。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如果脱离社会、脱离人民,是不能“感觉”到艺术创作的真谛的,这种艺术道路是没有出路的。当今,舞蹈创作要有所创新,但创新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传统的、优秀的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为民族的艺术是其他外来的文化艺术所不能替代的。
舞蹈是活的文化,它必须从人民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时时刻刻与活生生的大众文化土壤相连接,这样才能既有根源又有发展,才能永葆舞蹈艺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编辑/丹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46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