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维吾尔族民俗舞蹈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试图将探讨的重点集中在维吾尔民族民俗文化的突出代表——维吾尔民俗舞蹈上,以高职院校的表演教学作为研究内容,从教育教学的视角观察高职院校中对维吾尔民族民俗舞蹈的传承和创新,并依据舞蹈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探索维吾尔族民俗舞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更为有效和合理的方案。
  关键词:维吾尔族民俗舞蹈;高职课堂教学;“课堂+舞台”
  一、维吾尔族舞蹈在高职院校教学现状
  (一)国内维吾尔族舞蹈教学现状
  国内高职院校维吾尔族舞蹈的教学独具各地特色,可谓是各美其美。各高校注重产教一体化,对应社会岗位需求实施舞蹈教学。针对舞蹈表演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逐步提高教师配备标准,提供多渠道学以致用的实操机会。在人才培养实施进程中不忘根本,始终将课堂教学放置重中之重的位置。
  艺术高职院校维吾尔族舞蹈教学内容多传承于阿吉热合曼维吾尔族舞蹈教学训练体系,参照学习已有的舞蹈教材,进行内容采纳、整理,经典传承或创新实验。依据本校自身的人才培养及教学实践情况,课堂教学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的同时,亦需跟随时代的进程,教材内容的丰富值得循序渐进的探索。笔者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希望通过对维吾尔族民俗舞蹈研究,为形成和建立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校本教材尽一份微薄之力。
  (二)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维吾尔族舞蹈教学现状
  遵循学院“重基础、强能力、个性化”的学生培育理念,高职舞蹈专业表演方向将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每学期的重点教学内容。由于维吾尔族舞蹈表演性强,对于在短时间内提高和丰富学生的舞台表现力有极高的训练价值,因此在高职女班中年级的课程设置中,将维吾尔族舞蹈作为了一门独立课程进行教学。教学内容由易到难,以传统教学教材为借鉴,前三个至四个组合以解决体态、动律及身体各部位协调性为主,后两个至三个组合为综合表演组合,解决维吾尔族舞蹈表演的风格性。此教育传习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组合内容,初步认识维吾尔民族的舞蹈。
  学无止境,短时期保持相同的教学内容可以巩固教学,但从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教学不能仅停留、满足于现状,更需要不断思考、创新,通过实践再反思,不断结合文化需求和社会发展,从而达到良性循环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表演面向舞台实践。
  二、维吾尔族民俗舞蹈的课堂教学可行性
  维吾尔族民俗舞蹈是维吾尔族人们在长期劳作、生活、学习中形成的,传播广泛,老少皆通,具有自娱、表演、教育、生产农作等功能。历史上自有维吾尔这个民族存在起,就有维吾尔族的民俗舞蹈,维吾尔族民俗舞蹈与民俗生活的民间文化事宜相伴成长。它与课堂教学有诸多密切相连相通之处,具有可行性。
  从传承主体来看,维吾尔族民俗舞蹈传承主体依靠本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传授,传承的目的是以维吾尔族民俗舞蹈来抒发情怀、表达意愿,而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内容是以舞蹈艺术为教育载体达到以舞育人的目的,两者都是以“人”为活动基础,以舞蹈为载体进行的活动。
  从舞种特性来看,维吾尔族民俗舞蹈广泛流传,人们载歌载舞时,相互交流、增进情感,不仅起到继承传统、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还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发展,舞蹈教学也有同样的映射。 舞蹈课堂教学主要是集体授课,学生在共同的学习环境中接受相同的学习内容,彼此观摩讨论,彼此影响促进。简言之,维吾尔族民俗舞蹈的氛围感染力、群众互动性给学生带来的亲和力,使其在课堂学习时更容易接受和喜欢。
  从教学意义来看,透过舞蹈的方式传递维吾尔人勤劳勇敢的生活态度,相亲友爱的民情往来,年轻男女对美好爱情的坚贞,对旧社会婚姻制度不合理的反抗,与外来侵略者和恶劣自然环境抗争的民族精神。维吾尔族民俗舞蹈所传达的文化价值符合课堂教学“以舞育人”的本质,借助维吾尔族民俗舞蹈教学载体,使学生在掌握维吾尔族舞蹈专业技能时,拓宽维吾尔族文化背景知识,进一步贴切的感受到维吾尔族人的生活环境及真切理解民族情感。
  三、维吾尔族舞蹈民俗表演课堂实践
  (一)民俗舞蹈教材创新
  1.民俗舞蹈教材定位
  民俗舞蹈教材需以尊重维吾尔族舞蹈特性为前提,教学设计将参照本科院校教材,从基础组合到传统组合、再到综合表演性组合, 尝试提炼舞蹈的典型动作及风格特点,以凸显维吾尔族的文化背景、民俗特色,理清维吾尔族民俗舞蹈的主要脉络。 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1)围绕文化新时代传承民俗舞蹈
  新时代思想指引著文学艺术工作者,始终以人为引导方向的核心,创造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精品。舞蹈教学也是一种创作,是教师坚守舞蹈艺术教育岗位,培养人才的创作,民俗舞蹈教学研究正是以人民为中心,亦是以民俗舞蹈中的“俗民”为中心,将鲜活的人表达出来,将与之相关的一切民俗活动艺术化、形象化的引进课堂,使课堂连接生活、深入生活。
  同样,传承民俗舞蹈不能停留在现有的形式上,与传统关联的民俗舞蹈内容,饱含着历史变迁中的文明,在当今传承中更需结合新时代审美,以适应学习者对高品质精神世界的追求,利用潮流时尚多方位的元素,在教学方向及传统内容上做出结构的创新,打破传统的单一的传授形式,接轨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
  (2)打造特色民俗表演组合
  民俗舞蹈教材课堂实践最关键的是具体落实,细化到教材形式、内容提取、内容推进与教学节奏的融合,以及教学的反馈、岗位实用性等等。围绕高职舞蹈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具体的教学实情,设计将维吾尔民俗舞蹈教材以表演组合形式为主,汲取可舞性的维吾尔族人生礼仪、民间信仰、岁时节日、民间艺术等民俗进行特色打造。
  在教学内容完善时,适当缩短现有的以身体元素为基础部分的训练组合,将表演性组合教学内容配比扩大并提前实施,改善传统内容用时分配,在带有故事情节、角色冲突的表演组合中,解决传统教学需要解决的舞蹈基础技能和风格韵律。   2.民俗舞蹈教材编制
  (1)教材选取来源
  ①科学整理现有教材
  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维吾尔族民俗舞蹈教材编制依据:《阿吉.热合曼女子训练组合》、《潘志涛维吾尔族舞蹈(基础)训练教材》、《美哈阿依.喀依尔维吾尔族舞蹈女班教材》三部教材为基础,结合高职舞蹈表演专业课堂实践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选择的传授,完善表演性的组合部分,综合整理教学结构,着重创新民俗的内容。
  例如绣花帽组合参考学习了潘志涛《维吾尔族舞蹈(基础)训练教材》中的研究方向和思路,结合维吾尔族民间传统游艺民俗,组织编创出具有游戏性、表演化的抢花帽组合。
  ②有效借鉴经典作品
  每一部舞蹈经典作品都映现了维吾尔族的风俗文化。经典作品不论创作时间的远近,观赏后都能勾起观众的共鸣与回味,例如康巴尔汗的《盘子舞》、阿吉热合曼编创的《种瓜舞》、海丽旦木斯迪克编创的《顶碗舞》等等,都是维吾尔族文化不可被复制的符号。从这些经典之作中借鉴作品编排巧妙之处,可以有效的融入民俗舞蹈教材中去。
  以阿布都拉的《摘葡萄》为研习基础,民俗舞蹈教材中也汲取了《摘葡萄》作品的精巧之处编创而成了《摘葡萄组合》。再现维吾尔族典型的生活场面,以“赏、尝、摘、分享”为素材,表现维族少女在香气四溢的葡萄园里,面对丰收的葡萄,喜悦的不经翩翩起舞。整个组合的编排设计以《摘葡萄》作品为借鉴,重新调整内容结构,变换表演形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反馈。
  (2)教学大纲研究
  教学大纲研究侧重下三个方向: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①整合教学内容
  依据高职学生的培养方案及实际情况,对其培养方案是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出发,贯彻“教、学、做合一”的课程理念,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侧重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在不改变原有基础、风格、表演三大板块教学的基础上,重新提取适合高职学生的重点部分,修改难易程度,精简教材内容,做到基础打扎实,风格不丢失。
  ②突出重点难点
  将维吾尔族民俗文化在教学实施过程自然的推荐给学生,侧重系统性、训练性、地域性、风格性,着重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身体表现及表演能力,特别是难于如何使学生对整个民族文化了解的同时,能够表演维族风格鲜明的舞蹈技艺,还能完成思维清晰的维族舞蹈教学。实现“学以致用,用之实际”的人才培养价值。
  (二)教學机制创新
  1.教学实施探索
  (1)教学方法的多元
  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笔者采用了“游戏带入式”、“文化寻根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紧贴生活,观照其趣味,突显其民间色彩;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结构,在促使学生掌握民族舞蹈技术同时,更能深入的感受到维吾尔民族独特的民族心理与民族情感,从而将“技”与“情”交融,使舞蹈的教学并不仅仅是技巧的示范和展现,更是一次维吾尔民族风情和文化的深入体验。
  游戏带入式:开展舞蹈动作教学之前,先以玩维吾尔族传统游戏的方式,带领学生边玩儿边学习。在游戏刺激下体会舞蹈组合的现实生活来源,调动受教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全体参与性。以维吾尔族民间传统游艺项目之一“抢花帽”为例,展开抢夺花帽的民俗游艺活动。教学设计时,在抢花帽组合里真实还原“抢花帽”游艺项目,进行艺术加工提炼,突出角色表演,且要求学生分组进行体会角色,此方法联系生活实践,多方层面拔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表达能力。
  文化寻根式;拥有1万多维吾尔族人口的湖南省,至今保存维吾尔族回族乡聚居区,便捷的地理优势可辅助学习者真实的认识艺术身后的文化根源。学生不止可以通过观摩《故乡的旋律》、《冰山脚下》、《火焰山来的鼓手》等不同剧情的影视作品,来熟悉维吾尔族民俗文化,更可以亲身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当中,参加“古尔邦”节,体会维吾尔族人的聚餐及节庆欢歌,在真实的民俗事宜进行时巩固舞蹈组合实质。
  (2)教学案例的分析
  实际教学过程会遇到诸多计划之外的问题,必须及时应变,解决问题,并做出归纳总结。
  比如专项规划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相同的维吾尔族民俗舞蹈教学内容在不同班级的教学实施,所面临的情况也是有区别的。
  见面礼民俗组合教学过程遇到的问题正是利用矛盾分析处理。在该组合教学内容推行时,不同行礼舞蹈动作相对容易掌握,但是要表达维吾尔族人民行礼时的真诚情感却有难度。有些班级性格活泼开朗,有些班级性格内秀稳重,同样的行礼动作前者气息偏高给人感觉朝气蓬勃,后者气息收敛显得更加大方得体、情感真挚。找到问题的重点,对前者班级进行性格表演引导,调整气息位置,使得问题得以解决。
  2.教学理念创新
  (1)以“学”求“教”,调整以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从代表新生力量的学生视角出发,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和关注热点,将他们喜欢的事物与民俗舞蹈教学联系在一起,以学生主动求学带动教师教的积极性,以此来避免在教学内容传输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配合的杠杆失衡。
  (2)阅“悟”悦“舞”,分享舞蹈学习中的悦感
  放眼望去近几年如火如荼的广场舞浪潮中,民族舞也并不曾缺席,诸位广场舞参与者参与的动机便在于不忘快乐的初心,在舞蹈的过程真实感受到快乐的存在。这种自然而充满生命力的方法自然值得我们借鉴,让内容讲解的课堂实践活起来,不止步于教室,以天空为房顶,以大地为地板,以你我为镜子,边学边悟,在思考中体味舞动的内在表达,切身细品到其中的快乐。
  (三)实践机制创新
  1.打破实践传统,走出课堂瓶颈
  (1)以舞台实操,检验课堂实践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倡导课堂教学为舞台实演服务,学校每学年每学期为学生争取舞台实战的机会,涵盖艺术下基层进农村的舞蹈表演、城市发展文化名片的艺术宣传、兄弟院校间的教学研讨及课展等等,学生在每一次实践中都会接触新鲜事物,发现不一样的自我,在挑战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表演技能, 因而有必要以此方式来检验课堂学习是否扎实。   (2)以社会需求,检验课堂实践
  随着“一带一路”发展,维吾尔族特别的地理环境文化特色,十分受“阿”国以及更多外国友人的喜欢。借此春风,可以积极参加对外交流,走出去展示维吾尔族民俗舞蹈,传播民俗文化,通过实践交流完成学以致用知行并进。并且能够站在国际文化视角的高度,吸纳其他国家文化的智慧,学习多元民族文化的技艺, 反思自身舞蹈文化的自觉,辅助维吾尔族民俗舞蹈自我修为的提升,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争鸣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也就是社会需求中检验课堂实践效果的必要性。
  2.顺应时代新潮,创新网络实践
  (1)运用百姓舞台,创新实践平台
  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指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也为我们实践指明新方向,充分考虑时代新潮中老百姓的精神需求,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带着我们的维吾尔族民俗舞蹈走到群众身边,走进他们的心里去,实实在在的给予群众精神层面的获得感。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落实,活动践行力度不断扩大,目前,我们学院舞蹈系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形成“文艺进社区”公益演出活动、“学雷锋”系列活动、“感恩节”主题活动三个系列专题。群众反响好,呼声高。
  (2)运用网络媒体,拓宽实践渠道
  在网络新时期,教育也可以利用广泛的网络资源平台。 如教学内容展演可以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实现互联网舞台,一方面能起到宣传维吾尔族民俗舞蹈的作用,另一方面网络平臺的留言互动功能,也可以给学生一个相对客观的点评,帮助学生反思检查自身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质量也是一种无形的监督。
  网络时代新型媒体深受人们喜欢,特别是新时代学生,对手机媒体、微博、应用软件等新型媒体的操作十分熟练。在一些年轻人使用率较高的趣味视频APP的使用中,有相当多关于民俗舞蹈的视频被转载、模仿及创新。这些易于人群接受的方式,也能成为我们拓宽实践的渠道,可以打破单一舞台实践的瓶颈,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王国俊.民族地区高等艺术院校舞蹈表演专业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研究——以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为例[D]. 云南艺术学院研究生部,2016.
  [2]张静.阿吉 热合曼维吾尔族舞蹈训练组合的价值阐释[D]. 新疆师范大学,2012.
  [3]金秋.中国区域性少数民族民俗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03).
  本文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院级课题《维吾尔族舞蹈(湖南地区)变迁研究》(编号HY1805040802)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63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