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技术进步对苏州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斌

  [摘 要] “苏州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以招商引资来发展出口加工业的外向型经济的典型模式,这种模式在赢得赞许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质疑。为了辩证地看待苏州模式,我们运用新古典理论中的增长模型,分解出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以及技术进步对苏州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发现技术进步对于苏州的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主导作用,这是苏州模式中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但是由于苏州市存在明显的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技术水平的二元化格局,即先进技术往往为外资所牢牢掌握,因此,在新苏州模式中,如何提高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
  [中图分类号] F1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0-0110-03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分析”
  (批准号:08SJD7900035)
  [作者简介] 张 斌,苏州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经济学。(江苏 苏州 215021)
  
  一、引言
  2006年,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820.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在中国城市GDP排名中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跃居全国第四,GDP增速居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之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0亿元,达2106.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7%;进出口总额达1742.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出口总额946.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1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9%和11%。苏州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得“苏州模式”备受推崇。随着苏州地区政府官员的大批向外输出,以及其他地区向苏州模式的学习,苏州模式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扩散。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和地方政府官员,对以招商引资和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苏州模式提出质疑,认为苏州模式过于依赖外资,虽然目前表面上取得了成功,但实质上潜伏着一系列的危机。例如,在许多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方面,如商品零售总额、储蓄余额、私车拥有量、人均住房面积等,苏州甚至比不上西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的城市。
  而我们认为,对于经济增长这个问题,仅仅停留在讨论发展模式层面上,似乎并不能最终挖掘到问题的实质。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一国(地区)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或人均量的上升,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投入的角度来说,一国(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或许我们更应当跳出苏州经济增长的模式之争,从而更多地探究是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还是技术进步主导了苏州的经济增长。
  
  二、模型的建立
  在本文中,我们在综合考虑各种模型应用性及数据可采集性的前提下,应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计算出资本和劳动对产出的弹性,同时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和希克斯技术中性,然后采用索洛增长速度方程计算出平均技术进步增长率,继而测算出各投入要素对苏州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即生产函数为
  Y=F(A,K,L) (1)
  其中 Y是总产出,K是资本存量,L是劳动力数量,A表示技术水平。对上式微分并整理得:
  (2)
  由题中假设,技术进步是希克斯技术中性,因此,=1
  并且令 FKK/Y=α,FLL/Y=β,可知:
  y=a+αk+βl (3)
  其中 y为GDP的增长率,a为年技术增长率,α和β分别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对产出的弹性,k分别代表年资本投入增长率、 l代表年劳动投入增长率,并且我们使用由丁伯根改进的Cobb-Douglas函数,
  Y=A0emtKαLβ (4)
  式中 Y表示总产出;K表示资本投入;L表示劳动投入;t表示时间;A0emt表示t时期的技术进步水平。
  对式(4)求导可得:
  lnY=lnA0+mt+αlnK+βlnL (5)
  由假设规模报酬不变,α+β=1
  lnY-lnL=lnA0+mt+α(lnK-lnL) (6)
  由此,我们对上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α值,进而计算出β值。
  然后,再由(3)式可得: + + =1
  令EA=,Ek=,EL= 依次分别表示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资本投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劳动投入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
  
  三、实证分析
  根据上面所建立的模型,我们利用苏州市1981-2005年的统计资料,选取年末从业人数作为劳动投入量,全社会固定资本投入额作为资本投入量,用GDP数值作为总产出。利用Eviews5.0计算软件,对C-D生产函数,用OLS法估计参数,得到以下结果:
  ln(Y)-ln(L)=-4.117562929+0.1179715953t+
  (-8.52) (6.08)
  0.3344105857(ln(K)-ln(L))+[AR(1)
  (4.58)
  =1.330828385,AR(2)=-0.4970940014]
  (6.132) (-2.34)
  括号中的数字为t统计量的值,各系数的 t统计量均大于2,表明系数显著。R2=0.99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很高。模型中加入AR(1),AR(2)是使用为了消除随机误差项之间的一阶自相关。此时的模型DW=1.9689,已经不存在自相关。
  取α=0.334,β=0.666,那么,苏州市1981-2005年的C-D函数为:
  Y=0.0162e0.1179tK0.334L0.666
  利用以上公式和数据计算出不同时期产出要素投入的增长率以及要素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计算结果如表所示:
  从测算结果看,苏州1981-2005年资本投入每增长1%,可使经济增长0.334%,劳动投入每增长1%,带动经济增长0.666%;经济每增长1%,资本的贡献份额为39.970%,技术进步对苏州经济的贡献份额为57.451%,劳动投入贡献份额为2.5787%。说明改革开放以来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是拉动苏州经济发展的绝对主导力量。而同时期深圳的资金贡献份额为39.363%,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为34.764%,劳动贡献份额为25.873%。(杨亚平等,2005)
  在测算过程中,我们将整个样本期间分成两段:1981-1991年和1992-2005年,众所周知的是:苏州地区在1992年开始大规模地引进外资,而在这之前,苏州地区以苏南模式即所谓的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闻名天下。比较这两段区间,我们发现在大规模引进外资以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由前段时期的54.7087%增加到后一段时期的62.002%,而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由原先的43.084%下降到34.598%。这说明技术进步一直是苏州经济增长的最为主要的因素,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主导因素的重要性在不断地加强,当然,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高兴的结果。
  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由于我们在模型中选取年末从业人数作为劳动投入量,从而无法体现出劳动力质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例如:一个大学毕业生的贡献显然不等于一个小学辍学学生的贡献。即使是学历相当,经验也可能是重要的,有10年工作经验的工人典型地要比仅有1年工作经验的工人更有效率。但在我们的模型中由于只计算人口数量,显然无法体现出这种差别,因而我们可能将这部分贡献份额记到技术进步名下去了。因此,就结果而言,我们高估了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四、结论
  反思苏州模式,它的成功实际上是外资引导的出口加工型经济模式的成功。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出口加工型的外向型经济,能够迅速推动当地工业化进程,改变当地经济面貌。主要表现为:
  1.解决了当地工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增加工业资本积累。加工贸易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渠道,通过外商直接投资,能弥补当地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解决当地经济起飞资金不足问题。首先,外资出口加工企业的留存盈利构成了当地资本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外资出口加工企业缴纳的各种税收构成了当地政府储蓄的重要来源;最后,外资出口加工企业直接参与了地方的资本形成,增加了地方的工业资本积累。
  2.推动当地产业结构升级,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在外商投资的出口加工业中,有很多相对于当地而言是先进产业。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于出口加工业,往往能迅速推进当地技术进步和产业高度化进程。在发展外商引导的出口加工业以前,苏州的产业结构低度化的现象比较明显,以传统的轻工产业为主;通过吸纳外来资本尤其是台湾的产业资本,苏州迅速改变了本地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以IT技术为代表的较大规模的技术产业群。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成为苏州的支柱产业。此外,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外资企业往往会选择和招聘当地的优秀人才加以培训和管理,从而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熟悉国内外市场的人才,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3.解决或缓解了当地劳动力就业问题,培养了熟练劳动力队伍。出口加工产品一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外商投资的出口加工企业大量吸纳了当地的过剩劳动力,尤其是在大量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倒闭之后流出的失业人口。更重要的是,外资企业中较为严格的工厂管理制度和技术要求,使得当地劳动者受到了较为先进的工业文明的熏陶,帮助当地培养了一批熟练劳动力。这些劳动者从外资企业中学习到的工业技能和规范,通过员工流动而扩散到其他企业和地区,从而推动了当地的工业化进程。
  这些也在我们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即从1992年至2005年苏州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62.002%,而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34.598%,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2.579%。虽然经济增长并没有非常显著地扩大就业人口的总量,但是考虑到外资企业所吸纳的大量就业人口以及同时期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大量倒闭,我们可以认为外资企业的存在大大缓解了苏州市的就业压力。
  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虽然苏州市近年来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主导的,但是这些技术却主要由我们在引进资本的同时引进的。苏州模式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技术水平的二元化格局。一方面是本土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研发水平与GDP增长不相称,从而遏制了产业技术进步和实现技术超越的潜力。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89.7%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是由外资企业实现,而大多数本土企业是传统产业的主角、高科技产业的配角。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资企业占43.7%,外资企业中75.3%为独资企业,“技术溢出”相当有限,本土企业难以吸收消化,更谈不上二次创新;另一方面,产业的核心技术尤其是主导产业的核心技术被外资企业牢牢掌握,出口加工的发展模式决定了当地的外资企业只是跨国公司的一个组装车间,因此,名义上是高技术的外资企业,实际上只是高科技产业链条末端的劳动密集型环节,与研发设计无关;即使是本土企业与外商合资的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出于加强全球竞争力的战略考虑,也不愿向合资企业“外溢”核心技术,导致本土企业难以通过合资方式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
  总之,以外资引导的出口加工型的苏州模式能够迅速推动当地工业化进程,因此,该模式不失为一种在经济发展初期促进工业化的有效途径。但是,这种模式并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下一阶段中,新苏州模式的重点是努力寻求通过“自主创新”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途径,期望在自主掌控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努力消除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技术水平的二元化格局,形成由本土先进技术主导经济增长的局面。
  
  参考文献:
  [1]Lucas,Robert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2:3-42,1988.
  [2]Maddison,Angus,Growth and Slowdown in Advanced Capitalist Economies:Techniques of Quantitative Assessment[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XXV(June,1987),1987.
  [3]Jorgenson,Dale W. and Zvi Griliches,the Explaination of Productivity Change[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34 (July),249-280,1967.
  [4]Romer,Paul 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4,pp1002-37,1986.
  [5]Solow,R.M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
  [6]杨亚平,成达建.技术进步对深圳经济增长作用的测算与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7).
  [7]张晔.“苏州模式”的反思及区域发展道路的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5,(5).
  [责任编辑:昱 文]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66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