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丽华 何晓民
[摘 要]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普遍薄弱,主要表现为:企业领导层的内部控制意识严重缺乏;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难以胜任 内部控制要求;各类成本费用支出控制不力,财务信息及其质量严重失真;企业经济效益影响着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 发挥;建立企业监督机制的范围偏窄。对此,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企业风险评估与预警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提高员工素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体系与内部控制审计机制。
[关键词] 内部控制制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1-0023-03
[作者简介] 黄丽华,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科部管理系实验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
何晓民,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科部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财政金融。(江西 南昌 330013)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起步较晚,加之对内部控制存在许多误解、公司治理结构上存在先天不足以及组织结构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问题,使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总体上显得非常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实践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不控则败。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企业能否存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及其意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有关的组织对经济活动和财务活动进行管理时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手段,是现代企业、事业单位和组织有效管理制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所谓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一个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维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财务收支和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和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企业存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实施,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企业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目的在于: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包括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企业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低效和投资浪费,能防弊纠错,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应该保持财产物资的安全,它涉及到企业所有者、企业经营者、以及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堵塞漏洞,防止或减少贪污盗窃行为的发生。
2.保证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真实可靠。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不论是对于组织内部,还是对于组织外部的有关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就组织外部而言,国家对于组织的管理、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组织间进行联营、投资,社会集团和个人购买股票或债券等都要建立在正确的会计信息的基础上。就组织内部而言,组织进行业绩评价、预算、决策时更离不开正确的会计信息。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将可能发生的会计信息的差错、失误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3.有利于实现组织的方针和目标。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必然会制定各种经营防止和经营目标,作为处理日常经营活动的准绳。健全的内部的控制制度,可以增强企业的管理功能,会计信息可以在企业的会计系统中畅通无阻地传递,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对于偏离企业经营防止和经营目标的经济行为,可以立即予以发现并即使反馈到各级管理机构,采取纠正行动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即定的方针进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4.提高业务处理的工作效率。内部控制制度要求组织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相互协调和制约。通过业务处理的授权,使组织的各个职能部门明确工作的范围和职权、职责,使各个职能部门能各司其职。业务发生以后,各管理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责范围及时做出处理,减少不必要的请示和报告的环节,也可以避免相互推委的情况。当业务呈现出不正常的迹象时,根据控制的要求及时处理,或者立即向有关领导报告。组织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高业务处理的工作效率。
5.有利于实现国家对企业的宏观控制。组织在其运转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接受国家的宏观指导和控制。作为宏观控制的手段,国家制订和颁布了一整套的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制定和颁布了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企业必须自觉遵循各项财经法规,按国家统一要求提供会计信息。企业内部控制的强弱会直接增强或削弱国家对组织的宏观控制的实现。组织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自我约束,保证组织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遵循国家的财经法纪,合法经营,从而保证国家的宏观控制得以实现。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普遍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企业领导层的内控意识严重缺乏。由于受到思想认识上的影响,我国一些企业的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认识严重不足,以为内部控制制度束缚了自己的权力,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有的企业把内部控制制度只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汇编及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有的企业在处理内控与管理、风险、发展的关系问题时,错误地使强化内部控制与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有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尽合理,更多的是有章不循,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2.企业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难以胜任内控要求。一个好的内部控制的程序或者措施,需要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在心理上、技能上和行为方式上达到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近几年来,由于会计队伍迅速扩大,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比如,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靠人情关系混进会计队伍的人员,也占据在会计岗位上;有些会计人员无视财经纪律,为了个人利益,顺从领导意图办事,甚至为讨好领导,在弄虚作假上帮着出点子,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财务数据被歪曲。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及执行的有效性。
3.各类成本费用支出控制不力。许多企业由于重资金管理、轻财产物资管理,造成财产物资内控管理严重不到位,使物资购销存的管理制度松散,存货采购、验收、保管、运输、付款等环节未能实施严格的职务分离,造成存货的发出未按规定手续办理,也未能及时与会计记录进行核对,对多年的毁损、报废、短缺、积压、滞销等不作及时处理,致使财产物资的库存管理漏洞百出,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稽核制度不够完善,从而造成企业资产大量流失。
4.财务信息及其质量严重失真。由于企业内控制度不够完善等原因,致使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比较混乱,经济业务核算不准确不真实,造成财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如常规性的印章(票)分管制度,需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资产不清,债务不实;一部分会计人员法制和管理意识不强,使某些不合法或不合理的经济业务仅仅因有关领导的同意便得到财务人员的支持通过,不行使财务监督权力。
5.企业产权关系不够明确。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是企业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关键,也只有董事会充分发挥作用,才能建立规范有序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但目前我国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董事会机构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有不少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一味地“放权让利”,致使原厂长负责制的领导班子现在既是经理层又进入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高度重叠,使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缺位、权责不清,内部控制的受益主体模糊不清。这种责权不分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所有者对经营者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作为代表公司股东的控制主体董事会形同虚设,严重缺位。
6.企业经济效益影响着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发挥。一般来说,企业控制环节和控制措施越严密,控制的整体效果就越好,所需的成本就越高,这是企业必须充分考虑的一个重要管理问题。当控制成本大于可能产生的损失时,就没有必要设置控制环节和控制措施,一些小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就得不到控制。同样,各种内部控制制度的关系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发挥。
7.建立企业监督检查机制的范围偏窄。由于我国《审计法》对国有企业的监督机构设置作了强制性要求,而对非国有企业未作要求,致使许多非国有企业未能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和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更不用说是内审组织。在股份制企业,董事会下面也设立审计委员会,内审机构直接对总经理负责,审计领域狭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思考
从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践来看,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制度。首先,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角度看,内部控制的控制结构就是建立以股东作为最终控制主体,董事会、经理层、各职能部门和企业全体员工既作为不同层次的控制主体,也作为上一层次的受控对象,他们通过各自的行为方式方法,使内部控制朝着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运行。其次,强化董事会职能。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董事会就是这个核心的核心。它负责为公司经理制定博弈规则,对内部控制来说,一个积极主动的董事会是相当重要的。董事会成员应具备相当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董事会应具有相对于管理层的独立性,要强化董事义务与责任意识,董事会成员应确保参与管理的程序和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再次,增强监事会的权威性。监事会的职责与权限要明确,制定具体工作规则与议事程序,避免监事会流于形式。第四,完善公司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将公司管理人员的报酬与公司的经营业绩紧密挂钩,设计有效的分配和激励办法。另外,对经营者的控制,还要有以资本市场、产品市场以及法律规章制度为主体的外部控制机制。
2.完善企业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风险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逻辑终点。风险评估是识别与分析为达成营运、财务报告与遵循目标的风险,用以构成决定该如何管理这些风险方法的基础。一个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反映了其管理水平,而风险因素暴露出组织内部控制机制中存在的各种控制薄弱环节。风险影响着每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以及在市场上的声誉和形象。只有企业意识到了风险,才会主动采取措施,加强内部控制,进行风险分析、评估。风险评估主要工作程序:确认企业整体目标与层级目标,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重要性及后果等,提出管理风险的措施。风险的存在是实施控制的根本原因。因此,企业要建立风险预警分析、控制机制,最大限度避免或降低各种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使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健康发展。同时,建立预警机制。预警系统就是预先告知特定对象已面临危险情况及可能发生危险,并告诫其采取防范措施的机制。企业预警系统主要应建立生产经营活动预警、现金预警、财务预警等。
3.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包括处理系统和传输系统两个方向,解决人流、物流、资金流、事务流和信息流的流动的一个系统。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营运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及时为企业员工提供履行职责所需的各种信息,使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流畅进行,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一个组织内部和外部数据的处理来获得有关信息,以控制企业的行为。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提供有效地进行战略计划和决策的信息。只有企业的人员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了解了企业目前的状况,才能对可能发生的异常状况做出反应,从而及时报告,以防止重大损失的发生。建立互相协调、相互制约、及时畅通的信息的反馈系统,保证提供及时、准确的经营管理信息,避免或减少经营、财务差错。同时,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制度也形成新的影响与促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必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完善。
4.建立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机制。内部控制制度的成效,取决于企业员工控制意识和行为,取决于企业员工的素质。没有员工的发展,就没有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首先,人力资源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中每一个人的业绩和表现。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企业的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同时,设计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的岗位分析,明确岗位职责,以岗位说明书为基础来制订绩效评估标准。这些体系与内控体系相互促进。特别需关注体系中管理者的激励机制构建,管理者的素质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其次,加强企业组织文化的建立,建立学习型组织,让内部控制制度融入企业文化里,为员工素质的提高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同时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创造力。
5.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体系与内部控制审计机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内部控制功能作用要求的不断增强,我们需要在研究内部控制系统与结构的基础上注意研究内部控制具体操作问题。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监督体系,使设计的内部控制制度都能得到有效的实施。首先,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自我评价体系。所谓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自己及所属子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自评不仅要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紧密结合,而且要与信息管理相结合。自我评价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且要及时总结,报告内部控制评估结果并提供改善建议。另外,建立内部控制审计机制。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目的是要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和方式,在有效的控制下规范运作。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是与国际先进内部审计接轨的必然要求。通过内部控制审计、监督、纠正和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使内部控制更趋于完善。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有效性的测试、执行力的测试、成本效益性测评、科学合理性的评价。
四、结语
对企业来说,优化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建立其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与内部控制审计机制,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对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出及时修正或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科斯,诺思.制度、契约与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3]席西民.公司治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杨有红.企业内部控制框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5]张砚.内部控制历史发展的组织演化研究[J].会计研究,2005,(2).
[6]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2,(8).
[7]刘静,李竹梅.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5,(2).
[责任编辑:徐国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71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