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欠发达地区农村行经营转型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中华 张卫平 周 磊

  [摘 要] 本文在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行经营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行经营转型的必要性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提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行经营转型的总体思路、发展原则,以及推进业务结构、经营机制、业务流程和内控机制转型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农业银行;欠发达地区;经营转型
  [中图分类号] F83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2-0147-03
  [作者简介] 朱中华,农行吉安市分行副行长、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江西 吉安 343000)
  张卫平,农行江西省分行驻新余审计办主任、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江西 新余 338000)
  周 磊,农行吉安市分行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江西 吉安 343000)
  
  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和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为欠发达地区农村行加快发展提供了机遇。在当前农业银行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行业务经营转型,对于推进农业银行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加快经营转型是欠发达地区农村行走出困境的客观要求
  
  由于受历史诸因素的影响,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村行的经营结构和市场布局与现代商业银行经营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客户结构不够合理。由于受传统业务分工的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村行的存量贷款中涉农贷款占相当比重,包括原来专业银行时期发放的乡镇企业贷款、供销社贷款、国营农场贷款等。近年新发放的贷款中,中小企业客户、个体客户和扶贫贷款也占相当比重,客户整体质量不高。某省分行,2005年末法人信贷客户数达3.03万户,其中贷款余额在100万元以下的客户数达2.57万户。二是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大多数营业机构主要以传统的存款、贷款、结算业务为主,代客理财、网上银行、电子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业务发展缓慢。三是收入结构失衡。财务收入主要靠贷款利息收入和上存资金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重与发达地区行存在较大差距。四是网点功能调整不到位。大部分网点功能单一,没有体现功能分区、客户分层、业务分流的要求,没有形成各具特色、分工明确的机构体系。机构、人员包袱较重,集约化经营水平低。人力资源以传统的银行业务型人才为主,熟悉新业务、精通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五是产品和服务创新缓慢,不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各类客户特别是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产生了很多新的需求,但一些行的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没有及时跟进。六是管理模式单一,适应性较差。县域经济、金融资源分布很不均衡,欠发达地区农村行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比较单一,难以适应县域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农村行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其特定历史背景,欠发达地区农村行在服务“三农”工作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背负了较大的政策性包袱,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银行业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行面临新的发展要求、新的市场格局和竞争环境。许多金融机构抓住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适时调整经营战略,高度重视县域市场的业务布局。农信社在巩固传统中低端业务优势的同时,加快省域结算网络建设,拓宽业务范围。政策性银行扩大县域机构覆盖面,利用政策优势,积极进入商业性金融业务领域。邮储系统利用组建邮政储蓄银行的契机,正在构建连接物理网点最多的存款服务网络体系,并试点开办小额贷款业务,向社区银行方向发展。在县域市场,负债业务、法人信贷业务、个人贷款业务、中间业务等正呈现出全面竞争的市场态势。欠发达地区农村行要走出经营困境,必须顺应市场发展的潮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按照办商业银行的要求,彻底转变高风险、低效益的粗放经营方式,努力做好经营战略转型这篇大文章。在业务增长方式上从过去依靠机构、人员扩张的外延粗放型增长向内涵集约型增长转变,在经营结构上由传统的存贷业务结构向资本节约型的综合金融服务转变,在管理方式上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精细化管理转变,在竞争手段上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竞争转变。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行具备加快经营转型的良好内外部环境和机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启动后,中央与各地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陆续推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开始步入较快的发展新阶段,县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在增强,实现良性发展的大环境在形成,县域农行有效发展的空间在逐步增大,这为欠发达地区农村行加快经营转型奠定了有利的内外部环境与机遇。
  (一)经营环境逐渐改善。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县域经济的基础不断夯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大有改观,农村非农产业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比重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城乡产业双向延伸的速度不断加快,城乡经济金融越来越显现出联动发展的趋势。县域经济对金融服务的有效需求不断增加,需求层次不断提升,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农村行在更多层次和领域参与竞争与合作,拓展业务发展空间,也为农村行调整优化业务结构,提高经营效益,促进业务经营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几年,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意识逐步增强,通过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社会诚信建设得到加强,信用秩序明显好转,这些都为农村行增加有效信贷投入、防范信贷风险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县域竞争优势明显。经过多年的战略性调整,欠发达地区农村行机构、人员包袱大为减轻,机构网点布局已基本与地方经济金融资源相匹配。以某省分行为例,2001至2005年共撤并无效低效网点1268个,分流富余人员8572人,减幅分别达到60.61%和40.54%,点均存款增长了4.67倍,人均存款增长237%。农村行在县域具有网点网络优势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全面推广了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建设了一批县域精品网点,骨干网络的效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服务的客户进一步增加,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在县域商业金融中的经营特色和综合竞争力也进一步凸显。
  (三)经营基础不断夯实。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欠发达地区农村行已经有了相对较好的发展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潜力。初步形成了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内部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业务经营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拓展了一批高价值优良客户;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增强,服务功能日趋完善,银行卡、代收代付、国际结算、代理保险等业务产品日趋完善,相继推出的网上银行、现金管理、融资债券等新型中间业务产品,已成为农村行在营销中吸引客户的关键手段。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农村行在县域建立了坚实的客户基础,具有熟悉市场和客户,社会认知度高,亲和力强等有利条件,形成了以县域为基础、城乡联动、农工商综合经营、本外币一体化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特色。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已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革并陆续挂牌上市,有利于农行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行的内部改革。从农行系统来看,发达地区农行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为欠发达地区农村行积累了业务经营转型、加快有效发展的经验和动力。
  
  三、欠发达地区农村行加快经营转型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实施发展转型是欠发达地区农村行一项脱胎换骨的变革,是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也是谋求长远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欠发达地区农村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将转型目标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明确发展定位,创新发展理念,并在业务结构、经营机制、业务流程和内控体系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村行的综合竞争力。

  
  (一)明确农村行经营转型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欠发达地区农村行经营转型的总体思路是:以加快有效发展为主题,以推进客户结构、产品结构和收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建立以县域市场为基础、以经济活跃城市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定位。改变传统的依靠规模扩张为主的业务经营方式,大力调整收入结构、客户结构、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在推进农村行经营转型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条原则:一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原则。牢牢把握发展主题,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各项改革,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提升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二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认真研究农村行业务发展规律,全面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框架,长远规划发展转型的奋斗目标,立足本行实际,统筹兼顾,坚定目标,分步实施,保障经营转型的协调推进。三是防范风险、持续发展的原则。要理性地对待市场,清醒地判断市场风险,做到进退自如,风险可控;同时要积极借鉴学习同业好的经验与做法,坚决反对各种不顾风险、不计成本的非理性竞争行为。四是调整结构、多元发展的原则。积极适应市场的变化需求,适时、有效地调整客户结构和产品结构,积极探索存贷业务和增值服务并重的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降低资金依赖型业务的比重。五是市场导向、择优扶持的原则。结合区域行业、产业的特点,加强对国家产业政策的研究和分析,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成长型、潜在的优良客户重点开发营销。六是城乡互促、区域融合的原则。既要充分发挥城市行的产品创新和人才资源优势,以城市行带动、促进农村行的发展;又要强化农村行的基础地位和互补作用,为城乡联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快业务结构转型
  欠发达地区农村行必须依托当地资源,调整优化业务结构,推进业务经营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走效益型、集约型、内涵式发展之路,努力实现业务经营速度、质量、效益、结构相协调。一是要突出负债业务重要地位,实现由单纯追求总量向追求总量与效益并重转变。坚持“大负债、大市场、大营销”的负债经营策略,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为目标,以提高点均、人均产量和网点集约化经营水平为方向,降低负债成本,实现总量与效益同时提高。二是要突出资产业务的主导地位,实现由注重投放扩张向控制风险、有效营销转变。积极开办适合县域客户需求特点的贷款品种,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和银政、银企合作方式,改善县域客户的融资条件。加大县域各类优质中小企业的信贷介入力度,积极拓展生产经营和个人消费贷款。针对基层网点部分信贷人员“惧贷”等现象,建立权责利对称的信贷营销激励约束机制。同时,通过广泛开辟票源,增强贴现、再贴现和转贴现业务的创利能力。三是突出中间业务的特殊地位,实现由功能型向效益型转变。要逐步把已经成熟的城市金融产品推广到县域市场,设立县域金融超市,引入保险和证券业务,提升县域市场的金融服务水平。努力增加外汇业务、网上银行、现金管理、贷记卡和准贷记卡、理财等高端业务品种。有重点地培养高端小企业客户群体,条件成熟时优选一批客户到境外上市,打造高端业务品牌,完善服务链条。四是加大不良资产清收盘活力度,实现由“背包袱”向“挖资源”转变。不良贷款占比高是欠发达地区农村行加快发展的最大障碍,为此,要将存量不良资产作为一种资源来经营,通过建立市场化的清收盘活机制,尽快降低不良贷款占比。
  
  (三)加快经营机制转型
  健全各层次、各部门、各岗位的绩效考评机制,完善信贷资源、财务资源、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分配办法,建立机构、人事和分配机制改革长效机制,激发农村行的经营活力。首先要整合内设机构,提高管理效率。从防范风险和提高经营效益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市县两级行内设机构进行整合,精简管理岗位和人员,减少管理层级,实现内外部机构设置和业务运行的最佳组合。业务量较小的县支行宜撤销机关科室,将原部门责任转化为岗位责任,对县支行的信贷审查、信息技术等支持部门进行垂直化管理,把基本核算单位职能移至二级分行。其次要凸现经营职能,加强整体联动营销。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县支行可将前台机构纳入各自的营业部,市分行前台部门全面负责市本级客户的拓展,直接面对客户,扩大服务客户的半径。理顺客户部门的经营管理职能,严格按照绩效挂钩考核办法,将工作任务量化考核到部室和个人。通过整合资源优势,努力打造一批精品网点,提高网点竞争能力。
  
  (四)加快业务流程转型
  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全行业务经营的简捷高效的业务流程。一是要调整信贷营销方式。通过制定切合当地经济特点的贷款品种及分类授权等配套措施,引导各经营行按照产业政策和风险控制要求,明确营销方向,调整信贷投向。二是要调整授权授信管理制度。要视各经营行的经营管理水平,确定其合理的授权授信额度,针对中小企业及个人具有贷款需求急、额度小、周转快、回报高等特点,可适当调整基层行的流动资金贷款及个贷业务审批权,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高审批速度和办贷效率。三是要调整信贷准入标准。按照“不论大中小,只要效益好”的原则,以能否按期还本付息作为发放贷款的重要标准,为各经营行提供较为广阔的信贷营销空间。四是要调整信用评级制度。尽快改进中小企业的风险评价体系和信用等级评定办法,积极探索适应其资金运行的信贷管理办法,为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创造条件。
  
  (五)加快内控体系转型
  一是狠抓基本制度落实,有效遏制操作风险。要加强制度教育,加强业务部门自律监管,增强一线操作人员的自律意识和防范能力,让职业理念、操守意识和各项制度规范真正入心入脑,增强全员制度意识和合规意识,着力构筑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二是加强信贷管理,严格控制信贷风险。要严格信贷准入管理,严禁准入标准本地化,严禁降低客户准入条件,确保信贷资源有效配置。要全面强化贷后管理,严格执行贷后管理制度规定,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信贷风险监控网络,切实控制信贷风险。三是进一步强化监管职责,全力控制监管风险。要加强业务流程管理,抓好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岗位、重点时段的控制和防范,有针对性地做好薄弱环节的监管工作。四是全面开展文化建设。要建立案件防范机制,加大对违规违纪案件的预防和查处力度,对违规违纪行为坚决从严查处。要坚持标本兼治,扎实开展对基层内控巡查、对员工思想行为排查、对执行制度检查等“三查”工作,完善岗位联保责任制度,形成横向约束、相互监督的防范格局。要深入开展安全教育,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推进安全工作集约化管理,做好反洗钱工作,坚决控制各类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的发生。
  [责任编辑:杨承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7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