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服装行业信息化发展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付 珊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服装行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张我国服装业要引进信息化,打破目前的瓶颈状况。另外,通过 阐述我国服装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现状,论述了新世纪服装业的信息化发展之路,提出了走有中国特色的服装信息化 之路的若干自我观点。
[关键词] 服装行业;现状;瓶颈;信息化;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 F407.8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09-0117-02
[作者简介] 付珊,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服装教学及科研工作。 (江西 南昌 330013)
一、目前我国服装行业的现状及瓶颈分析
作为“永不衰落的产业”――服装产业的发展前景是极为诱人的。据国家权威机构最新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服装企业近3万家,年销售额3000万以上的占30%,有9000余家,比2004年底增加了320家,而1000万以上营业额的也近2/3。这些有一定规模的服装企业服装产量达63.74亿件,其中梭织服装为30.10亿件,针织服装为33.46亿件。
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国服装厂星罗棋布,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423013人,服装布产量328.28亿米,同比增长19.22%,工业总产值 (现行价)1254.90亿元,同比增长20.24%;销售收入1204.64亿元,同比增长 19.34%;产销率97.85%;出口交货值416.18亿元,同比增长13.90%,内销占销售产值比重66.11%。
根据中国服装协会的调查,我国服装行业分布明显呈产业集聚地状态,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而最集中的地方是浙江(占55.05%)、江苏、福建、广东、山东、上海沿海六省市,总产量占全行业份额突破90%,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76%,实现利润占全国的90%,市场和效益区域分布集中化趋势明显。产业集聚模式各有不同,主要有:以产品专业为主的服装特色地区;以大型出口企业为中心的服装出口基地;大城市打造服装文化时尚之都等模式。还有一些以出口为主的集聚地,是在原来“三来一补”方式基础上形成的以服装为轴心的产业链。
在如此壮观的服装业规模中,大部分的服装企业都遇到了库存高和畅销品补货难的困境,受产品积压影响甚至毁灭在库存上的服饰品牌数量越来越多。许多服装企业都各展其招,如加大营销力度、招商力度、经销商奖励等,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高库存和补货难的问题。品牌经营者对此束手无策。一方面,企业既要考虑快速迎合市场需求,又要保证企业的赢利性,尽可能减少断款、断色、断码现象出现。另一方面,又苦恼于商品的大量积压,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盈利和发展,甚至导致品牌消亡。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一是消费者需求变化快。由于服装企业是高波动性、多季性、受时尚文化影响很大的行业,消费者的服饰品味和文化鉴赏力等时尚变异节奏也逐年加快,滞后的服装企业产品开发和生产模式难以快速响应消费需求和市场的变化。二是市场信息处理能力不足。对销售及市场动态的信息采集、分析、归纳、共享处理能力和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营销渠道信息资源的优势没有发挥。三是企业的市场需求预测能力差。不准确的预测导致滞后的补单、补货及生产速度、库存的无序和持续的增加。四是营销和产品的命中率低。传统的推动式营销和赌博式产品开发的企划模式,使产品难以迎合现时代不断变化的消费者口味,而产生库存。五是供应链环节协同能力弱。传统经营模式的供应链管理环节中,在开发、采购、生产、配送、销售等环节的部门间不协调、从采购到产供销无计划、低知识含量的配送管理及运作,错失了大量的市场销售机会。
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最终在企业内部形成急需的原辅料难以采购、生产不及时,终端卖场上表现出来的就是配送不及时、严重的断款、断色、断码等畅销品补货难和滞销产品不断增加导致产品积压。从深层来看,原因就是由于服装企业消费市场需求变异节奏日益加快,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不确定性增强,而服装企业的决策层对时尚趋势缺少时尚“感觉”、缺乏高效率的内部资源整合和与外部资源(如供应商、分销商、代理商、承运商)的协作能力,导致企业无法快速响应市场,等到问题严重时,就产生了经营者感到的被动式管理的瓶颈现象。
二、打破瓶颈――信息化的引进
自有品牌企业要经营得好,有四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价格、产品质量、营销、渠道。这四个因素中,大多数服装企业前面三个因素都能应对,而最后的渠道的管理则是瓶颈现象的形成之处。经营者们已从各种途径了解到:信息技术的支持是打破瓶颈的最佳出路,特别是供应链的管理。为了防止一方面专卖店断码缺货,而另一方面分公司和工厂的仓库库存又增加的现象出现,就必须将专卖店、分公司和工厂的库存信息集成。
为了加强采购和库存控制,服装企业需要提高供应链管理的透明度,要能够精确地跟踪原材料、加工流程和最终产品。此外,为了保证现金流量和投资回报最大,就要使运作达到最优化,这就需要来自产品和分销两方面的财务信息。实践已经证明,对市场需求和供应链的有效控制可以帮助企业简化复杂程度、监控现金流、避免过度扩张及开工不足。通过以上这些,企业就可以得到高的资产回报率。可见,面对越来越高的运作成本和日渐变薄的利润,掌握来自客户订单和产品两方面的集成的财务信息是何等重要!一旦企业掌握了这些集成的财务信息,他们就可以轻松地知道企业的运作正处于什么状态,下一步该怎么做。
懂得了信息化的重要性,服装行业的经营者们开始引进信息技术。
三、我国服装行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服装企业就经过了产品产量、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的竞争。进入 21世纪,产品的市场竞争已转变为服装企业对市场响应速度、服装产品品牌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而竞争的核心就在于服装企业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理解和追赶,也就是服装企业要将信息化作为重点来抓。
据统计,服装企业对财务软件和 CAD设计软件的应用相对来说比较普遍,而ERP系统的应用比较少,且自行开发和购买的比例相当。也许他们有一套最基础的财务软件或是一套进销存系统来管理企业的物流,但许多中型甚至大型服装企业的运作都没有使用MRP(物料需求计划)或MRPⅡ(制造资源计划)系统来集成预测、生产计划、采购管理,更不用提通过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来集成业务与财务流程。
像上述企业所拥有的这些计算机系统很多是他们自己开发的。刚开始往往是因为急需管理居高不下的库存,而不得不花很长时间开发了库存管理系统,接下去,进货有了问题,再开始编写采购系统……而这些子系统往往是独立的模块,形成了信息的孤岛,无法与购买的财务软件集成。
四、服装行业在新世纪的信息化发展之路
服装企业的发展道路一般是:在创业初期不需要大型专门化设备,可在较少的资本投入下运行,有一定积累后就会首先应用CAD先进设计软件、投资各种先进剪裁设备,此时,资本会快速繁殖与扩张,然而很快会发现效益与成本难以提升,计划、物控、生产与迅速扩大的生产能力严重不适应,大量矛盾尖锐暴露。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服装企业的经营者们努力探寻新世纪的发展之路,如果继续在扩张设备、扩张厂房上找出路,而不去解决先进设备、先进设计与落后信息化的基本矛盾,无疑是本末倒置。
信息化在新世纪的发展之路就是:必须立即走向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推动服装企业ERP管理普及化。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设备现代化+企业信息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新诠释是:信息化的高价值性、稀缺性、难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建立企业内部信息化高速公路是迫在眉睫的重要战略。
五、走有中国特色的服装信息化之路
中国的服装业信息化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服装企业对什么是完整的信息化的概念不清楚;一些大企业只会花大价钱购买国外优质的硬件,这是对信息化肤浅的、物质的认识。因此,笔者认为,服装企业的经营者们在引进信息化之前,首先,要对信息化有个完整的理解。完整的信息化包括三部分,即生产构成的信息化、自动化;产品流通过程的信息化;整个企业管理的决策信息化。其中,我国服装企业在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较差,网上订单,网上支付基本是零状态。
其次,笔者认为,中国服装企业的经营者们在引进信息化时,应根据现状,先完善企业生产构成的信息化、自动化,等到这些比较成熟后,再实施一套全面集成企业各个业务流程的ERP系统。 ERP最早是从西方发达国家传入我国的,一个真正的服装ERP系统的核心标志是具备以下服装业的核心功能:强大的服装研发、样板管理功能;打办理、批色跟踪功能;服装BOM自动生成功能;强大的服装工艺、工序、工艺流程管理功能;强大的计划物控功能;强大的智能排产排程功能;强大的剪裁、缝制工资管理功能;严格、灵活的物料需求计划、采购计划、物控功能;从坯布、采购、生产、工序、成品严密全过程质检控制功能;服装工票条码生成与扫描功能;包装配货计划功能、准确的成本核算与分析功能等。
第三,企业实施服装ERP系统后,要尝试将此系统逐步与企业门户网站建立无缝集成,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中国服装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新世纪之路。
参考文献:
[1]牟世超,董云亮,周玉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纺织,2001,(1).
[2]龚炳铮.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初探[J].微型机与应用,2001,(10).
[责任编辑:李小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80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