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服装行业与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衔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对各行各业有着巨大影响。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渗透进服装行业的各个环节,对服装企业的传统设计、生产模式、营销方式、销售渠道等多方面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分析在“互联网+”时代下中国服装行业的现状,对互联网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及改革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对适应新经济变化的人才培养以及推动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发展有较大的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服装行业;高职服装设计;教学研究
一、服装行业现状分析
(一)服装购买方式的转变,独立设计品牌的出现
信息技术的普及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线上交易俨然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时尚消费方式。网络市场这种虚拟空间,作为消费购买的媒介,与原来传统的购买方式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颠覆。服装定制及独立原创设计师品牌的出现,也在互联网上占据一席之地,设计师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品牌和产品的营销,使其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实现B2C即“business to customer”。这类品牌具有独特、另类、创新的特点,高度契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而之所以选择线上平台,是由于品牌创立的初期阶段,资金及规模有限,线上网络平台有着“低成本、低门槛、拼创意、拼创新”的特点,不仅解决库存问题,更节省大量资金可用于研发产品、提高产品质量等,完全符合新兴品牌初期投产阶段的运作。
另外,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各种网购平台搜索并购买自己想要的服饰,以互联网为媒介的购物优点即方便快速、节省时间,同时还具备价格优惠的特点,但存在鱼目混珠的弊端。
(二)低端制造业的转变,小众品牌的发展
由于中国制造成本提升,大量品牌开始转向东南亚等第三国家进行代加工制作,导致国内大量生产加工型企业面临淘汰危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这些即将被淘汰的服装企业也将迎合国内市场需求,尝试与消费者、原创品牌设计师以及艺术家去创建直接的联系,既而转型运营小批量、短周期、个性化的小众服饰,抓准“小而精、小而美”的品牌定位,从而推动小众品牌的发展。
二、高职服装专业教学与服装行业衔接
(一)注重服装视觉营销的创新
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服装视觉表达已经成为服饰网络营销的重要形式。根据“7秒定论”,即消费者在7秒内是否被产品吸引对最终购买决策起到重要性作用,该理论同样适用于网络消费。由于消费者不能直观触及服装的材质,那么视觉感知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以如何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成为了互联网商家考虑的重点。商品视觉上的创意表达,也是营销创新表达的重要部分,它不仅能营造具有深度的品牌文化内涵,还能提高品牌的识别度,在视觉形象上和消费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视觉传达出来的效果往往比商品的文化内涵更具直观性。再好的设计如果没有恰当得体的呈现,也无法体现它的优势,因此,需加强学生对服装视觉创新的认识,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使其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
(二)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能力,合理利用移动教学平台
服装行业的转型对服装设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使高职院校所培育出来的学生要顺应服装行业行情的发展,以为服装设计、生产、营销各方面培养出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全能型人才为目标。
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加快了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的建成以及共享。高职院校除了国家及省精品在线课程可进行共享外,微信公众平台、超星等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也为服装专业教学形式带来新的转变。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手机融入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进行服装设计类教学时,利用移动端的课程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查阅资料。通过对大量素材进行系统化地整理和储存,可实现移动互联网教学资源的共享,顺应时代发展全面实现信息化教学。另外,移动端课程资源的共享,可以实现课前引导学生进行课程预习、课中完成自主学习研究内容、课后可随时查阅资料进行复习,真正将“翻转课堂”落到实处。这种移动式的教学方式,实现以“教”与“学”之间的转变,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性学习的转变。而有效的自学,也可促使“翻转课堂”教学的实现,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紧跟行业动向、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程教学
高职院校以培养符合服装行业及企业要求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因此服装专业相关课程应与互联网时代下的服装市场紧密结合,培育符合当下全新的網络化和资源共享化的新时代创新技能型的服装设计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及时了解行业最新设备及技术,及时更新授课内容,使学生第一时间掌握前沿的资讯,而不是闭门造车形成井底之蛙的现象。例如,3D CLG软件,将服装设计稿通过结构样板设计进行结构制版,再通过3D渲染成像,可直观地感受到服装设计的效果,同时可对结构进行检查,有不足之处及时加以调整。
此外,还需要高职教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企业横向课题引入课程,使学生接触真实企业项目而非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学生按企业要求完成任务,并由企业专业人员评分,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合理考核性评价体系
在课程优化方面,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掌握每位同学的知识薄弱点,及时调整授课内容、难易程度、讲授与实操比例等。只有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特点采用合理的授课内容及形式才能提高课程教学效能,如服装结构工艺类课程,应避免实践课多于理论课或理论课多于实践课的情况出现,只有合理设计好实践课和理论课的上课比例,学生们才能有效地在实操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为实践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根据市场的预测发展及时调整比例,如未来智能化生产势在必行,人工缝制比例降低,则在课程设置中可加强结构模块减少工艺实操模块的比例,或在工艺模块中加入新型的模板缝制工艺内容等。
另外,应根据服装专业实操性的特点制定考核方案。不能单纯地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将学生的日常表现、平时练习、最终成果等都列入考核评价中,力求通过评价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学生们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掌握情况。例如,期末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成绩占70%构成,而平时成绩由出勤率、课堂表现等构成,期末成绩则由平时多次作业的平均分构成,可以避免学生单次考试的偶尔失利造成的成绩不佳,或期末突击获得较高成绩的不公允性,能够确保给予学生相对公平、客观的评价。 (五)明确高职教学定位、把握创新与实用的关系
对于高职服装专业来说,如果一味地追求创新,会使服装脱离了市场。反之,如果过度地追求服裝的实用性,则会形成固化思维而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所以,高职院校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教学定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还是符合企业要求的市场型人才。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市场型人才为主、创新型人才为辅”,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握好创新和实用之间的关系。对于大一新生而言,服装专业教师可以采用“创新为主、实用为辅”的教学手段,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打开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并且为学生今后的服装专业学习打下重要基础。而对于大二以上的学生,教师就需要采用“实用为主、创新为辅”的专业教学策略,主要培养学生把握消费者需求、适应市场等能力。
高职院校的服装专业不同于本科院校,它更加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同时多数服装品牌公司都需要市场型人才能为企业迅速带来效益。而学生经过了第一学年的基础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后续的专业教学再回归到实用性开发上,就不会过于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必须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加强学校专业教学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力求打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这道屏障。例如,每学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可组织学生参与专业实践,带学生进公司、下工厂、深入一线车间等,让学生全面了解服装设计、生产和营销的整个过程。通过一个月的实习,让学生对行业有最直观的认识,而不是局限在校园局限于课堂。此外,还可邀请服装业内总监设计师、资深版师、营销主管等到学校开展讲座,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下服装行业的实际情况,加强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在毕业之后能更好地进入社会并适应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总之,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服装行业转型升级的分析,将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建设与服装行业衔接,针对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及改革提出5点建议,即“注重服装视觉营销的创新;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能力,合理利用移动教学平台;紧跟行业动向、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合理考核性评价体系;明确高职教学定位、把握创新与实用的关系”,为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斐.基于互联网的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研究[J].艺术教育,2016.
[2]汪浔芳.浅析网络服装视觉营销的模式创新[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2.
[3]张泽开.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互联网思维型”人才培养模式[J].艺术科技,2017(10):26.
[4]谭吉武.“互联网+”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探析[J].艺术教育,2016(1):1.
[5]朱晓昱,李金山.面向个性化定制的服装设计研究[J].西部皮革,2016(2):25.
[作者简介]
林莹懿,生于1990年6月,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浙江温州,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服装设计与结构、服装软件方面研究。
[作者单位]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创意学院
(编辑:赵文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76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