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外贸脱媒”带动新商业模式崛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晓帆

  此前,淘宝网宣布与“雅虎日本”共建的跨国界的网购平台正式上线,中国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直接购买到800万种日本网络商品,而日本消费者则可以在雅虎日本的“中国商城”在线选购5000万件中国商品。
  对于中国外贸整体而言,这可能算不上什么大事,毕竟网络外贸在中国仅仅是一种潮流,远远说不上是主流一目前以B2B模式为主的网络外贸在中国GDP之中的占比不足0.1%。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这一新闻,因为这很可能是中国“外贸脱媒”的一个分水岭。
  “外贸脱媒”不是一个正式的词汇,但是很多人可能听说过“金融脱媒”。金融脱媒是指人们从事金融活动将会越来越依靠资本市场,而不再依赖银行等中介。事实上,在大部分经济学家看来,金融脱媒现象是一种良性的变化,因为金融中介占据的社会资源被释放出来,意味着经济效率的提升和社会福利的增加,事实上,在经济学理论上,当市场是完美的和完全的时候,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不存在可由中介改进福利的余地。
  同理,“外贸脱媒”,也就是外贸逐渐摆脱中介组织,更多地体现为厂商和消费者直接交易这一趋势,也意味着经济效率的提升和社会福利的增加。事实上,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可以说是一直具有“外贸脱媒”的性质。
  众所周知,中国外贸体制的第一次变革发生在1979年。在此之前,受到前苏联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国有化和对外贸实行国家垄断的观点的影响,中国的外贸体制呈现出高度集中垄断的特点,外贸的本质是国家在进行贸易。而从1979年开始,中国对外贸易体制开始了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下放进出口贸易经营权。在1988年,中国外贸体制发生了第二次重大变革,当年推出了外贸经营承包责任制,而在1994年则开始了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综合配套改革。--
  这些改革,如果从“外贸中介”的角度来观察,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中介弱化的趋势――从国家作为中介,到少数获得外贸特许权的企业作为中介,到几乎全部的企业都能自行参与外贸。
  不过,尽管国内企业进行外贸,不再强制性的需要寻找出口代理,但是出于外贸专业能力的缺失以及经济成本方面的考虑,“厂商-出口商-进口商-消费者”依然是中国外贸的主要形式。
  过多的中介存在,严重地消弱了中国从事外贸可能获得的利益。从出口来说,中介侵吞了生产企业的利润――外贸有不少产品出厂价与国外零售价都有将近3-5倍的差价,但是这部分差价往往流失到国内外贸公司、国外进口公司、批发商、零售商的手中,而外贸企业的利润不足3%。从进口来说,过多的中介使得消费者需要支付额外的成本一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近年来人们热衷于各种海外代购及海外直邮的原因。
  事实上,“外贸脱媒”是当前外贸领域商业模式革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个经典商业案例,沃尔玛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去中介化”一沃尔玛超市的全球采购计划让产品到消费者手中只需要经过“工厂-超市-消费者”两个环节。而国内外贸B2B平台的兴起,以及外贸型生产企业,热衷于建立自己网站、投放搜索引擎广告,也是为了绕过外贸公司和国外的进口商直接与外国客户联系。
  淘宝网这次与“雅虎日本”合作共建跨国界的网购平台,这件事情不大,毕竟在2009年中国网购市场交易总额不过2500亿元人民币,而2009年中国外贸进出口额超过2,2万亿美元。但是,这件事的象征意义巨大,它说明让厂商和消费者直接接触的、最彻底的“外贸脱媒”是可行的――这件事本身可能只是一个蚁穴,但是可能引发中国外贸格局的千里之堤的彻底改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57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