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宜人富裕幸福的新江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江新萱
江苏省江阴市北枕长江,南临太湖,地处长三角经济发展区的几何中心,是长江下游新兴的滨江港口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市域面积988平方公里,人口118万,现辖1个省级开发区和16个镇。江阴人民在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以全国千分之一的人口,培育了超过全国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三百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江阴还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等48项全国性荣誉称号。今年6月5日,江阴又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首批国家生态市。
近年来,江阴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始终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举措,注重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一起抓,经济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形成了发达的产业、繁荣的城市,还留住了碧水蓝天、青山绿树,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体抓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优化产业结构,为生态市建设指明了方向,创新了发展路径
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增长指标,还要注重社会发展指标;不仅要为今天的发展尽力,更要对明天的发展负责。针对原来的经济总量虽大,但是层次还不够高;产业覆盖面广,但是比较散的情况,江阴从促进转变增长方式的治本之策入手,坚持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建设生态市标本兼治的重要举措,把建设生态市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以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为发展方向,从产业导向、项目审批、招商选资等源头上着手,有效控制新污染企业的进入,努力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和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环境,积极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坚持把建设生态市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切入点。大力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以大企业集团为依托,积极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市比重达到32.6%。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纺织、冶金、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加大对高能耗、重污染行业和企业的改造力度,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全市冶金行业普转优、纺织行业低转高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去年以来,全市共关停和淘汰污染严重、难以治理的企业和项目55个,对371家污染企业实施了限期治理,对72家重点水污染企业安装了远距离监控系统,39家企业安装了COD在线检测仪,全市印染、化工等企业均达到了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二是坚持把建设生态市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突破点。江阴编制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市有56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认证,126家企业实行了清洁生产审计,20家企业被列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点。兴澄特钢在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累计已达4亿元,所产生的综合效益每年可达1.8亿元。积极开展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江阴经济开发区和新桥等7个镇已经着手编制建设规划。积极倡导“绿色招商”,发展清洁产业,实施“补链”工程,形成循环经济链。全市在电力、钢铁和化工等行业创建了10多家废水循环利用以及粉煤灰、煤渣、钢渣回收利用的企业,粉煤灰、煤渣、钢渣等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达90%以上。泰山石膏建材有限公司每年利用电厂脱硫后的石膏30万吨,年产值达3.2亿元。
三是坚持把建设生态市作为控制污染源头的着力点。全面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对投资5000万元以下的印染等15类项目一律禁批。制定产业发展导向意见,明确鼓励、限制和禁止的三大类产业、产品和技术指导目录,作为全市招商选资和企业技改项目的审批依据。加强建设项目管理,对新扩改建项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坚决做到“五个不批”,即不符合全市产业指导目录的项目不批,不符合全市准入门槛条件的项目不批,不具备污染处理能力的项目不批,污染负荷严重超过当地环境容量的项目不批,不进入工业集中区的项目不批。江阴市政府对环境违法行为始终做到“铁石心肠、铁面无私、铁的手腕”,创建生态市以来共预审建设项目近万个,对360多个污染严重、选址不当或违反产业政策的项目予以了否决,有效地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
二、优化城乡布局,为建设生态市丰富了内涵,开辟了发展空间
两年来,江阴市进一步加大了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力度,坚持发展定向、功能定位、布局定点,坚持规划先行、顺势而为、循序渐进,统筹安排城乡空间布局,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城市现代化进程,努力使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内在分工联系和城乡发展基础条件相适应,城市发展与镇村布局、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相协调。
一是突出规划龙头,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江阴把988平方公里全市域作为一个整体,按照100万人口的滨江大城市格局,最大限度地集聚、整合和统筹城乡资源,编制完成了“一个中心、四个片区”市域发展规划和镇村布局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详规、绿地系统规划、治污规划等12项专项规划,实现了规划的全市域覆盖。中心城区综合发展板块、沿江港口经济板块、澄南生态观光旅游板块、澄东工业集群板块和澄东南特色产业板块等“五大板块”已全面启动规划建设。
二是突出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江阴市紧紧依托工业经济优势,在高投入、高产出上走出一条江苏发展集约高效农业的新路子,积极探索江阴特色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农村建设之路。目前全市规模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3.4%。并先后启动建设了华西现代农林科技示范园、阳光生态农林园、青阳都市农业示范园等8个重点园区,全市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达到46.8%。全市有48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5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有机及绿色农产品已占主要农产品的22.02%。以整理、整治、整洁为内容,加强农村综合环境整治,深入开展了以路容路貌、镇容镇貌、村容村貌、厂容厂貌、田容田貌为主要内容的乡镇“五容五貌”整治等活动,目前全市有12个镇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镇,15个镇全部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镇,33个村通过省级生态村考核验收。
三是突出功能提升,加快建设宜人宜居宜商宜游的滨江大城市。充分发挥江阴的滨江自然风光和山水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历史文化底蕴,着力构建山水文化名城,现已形成霞客故里、华西现代农业、江苏学政文化、滨江要塞、海澜工业旅游等五大旅游基地,相继建成了大桥公园、朝阳公园、兴国公园、中山公园、黄山湖公园、五星公园等一批开放性公园,澄江福地、刘氏故居等一批历史文化景区已全面启动建设。同时也得进一步完善。加快打造城市“绿肺”,从去年开始利用2.72亿元社会资本启动建设绮山绿地、皮弄绿地、普惠绿地、青山遗址绿地等四块总面积达7600亩的生态绿地。
三、优化人居环境,为建设生态市顺应了民意,凝聚了发展力量
江阴市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惠及人民,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尽为民之责、谋为民之利、兴为民之业、行为民之政的民心工程。抓住重点关键,猛攻薄弱环节,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愿望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以“绿化和治水”为重点,强力推进“五大工程”,引导群众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实现了“镇镇建有污水处理厂、村村通上自来水、家家门口清水流”,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政策激励、市场驱动、全民参与建设生态市的良好局面。
一是实施清水工程。把水环境整治作为生态市建设的重中之重,采取综合措施,组织强攻突破,城乡水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按照镇镇建综合污水厂的要求,加快建设步伐,目前全市已投入资金4.34亿元,建成27个万吨级综合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总能力33万吨;铺设污水管网352公里,削减排污口292个。对市域河道开展全面清淤整治,已先后投入整治资金2.1亿元。近年来全市共投入近4亿元,清淤土方量500多万立方米,有效提高了河道的自净能力。
二是实施蓝天工程。加快电厂脱硫除尘治理改造,确保到2007年全市27家电厂全部安装静电除尘和高效脱硫装置。
三是实施家园工程。针对农村“家河”淤积严重、水质恶化的状况,全面开展清洁“家河”活动。近年来市镇两级财政共投入整治资金1亿多元,清洁农村“家河”1.2万多条。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到2005年底,全市共取缔露天粪缸12.8万只,新建大三格式化粪池7156座,新建垃圾箱1.15万只。积极探索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大力实施农村改水,投资5亿多元建成了苏南区域水厂一、二期工程,目前全市的日供水能力达到70万吨,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
四是实施绿色工程。大力推进建设“绿色通道”,近年来先后完成了以锡澄高速、沿江高速等为主的“八路”绿化工程和以澄南大道、梅园路等为主的“新八路”绿化工程,各镇也相继建成了一批集镇公园、公共绿地、道路绿化工程。广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宾馆、绿色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全市70所学校通过了“绿色学校”验收。全面实施植树造林工程,去年全社会共投入5亿元,新增绿化4.5万亩。
五是实施宁静工程。在拓建城区道路、提高道路标准的同时,加强城区交通干道的噪声管理,有效地控制噪声污染。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没有终点,只有起点;生态环境质量没有最好,只有群众叫好。下一步,江阴市将始终坚持做到思想不松、队伍不散、措施不减、目标不变,以建成首批国家生态市为契机,在巩固和提升全面小康水平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建设幸福江阴。
建设幸福江阴,就是要在发展的理念、发展的思路、发展的举措上实现真正的转变,要在关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人自身的发展,更加注重人民福祉的提升,更加注重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不断增长;将朝着力求让每一位江阴人“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的方向努力,让江阴人民群众感到幸福、感到骄傲、感到希望、感到力量、感到信心。
(1)建设幸福江阴,就是要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人各展其长、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实现充分就业、多路置业和自主创业,努力降低失业率,这是创造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本地劳动力就业率超过9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2)建设幸福江阴,就是要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低收入者占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这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到“十一五”期末,居民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覆盖率达到“三个100%”。
(3)建设幸福江阴,就是要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更加注重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升,更加注重人居环境的不断优化,全力打造宜人宜居宜商宜游的生态城市,这是人们对幸福生活满意度的直观反映。到2010年,主要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市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超95%。
(4)建设幸福江阴,就是要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突出以人为本,协调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着力提高人的素质,使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和睦共处、安居乐业,这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超过2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5%。
(5)建设幸福江阴,就是要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形成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健身体系,科教文卫体各项社会事业相对发达,能满足人的需求,使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是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证。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8岁,体育人口超过5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32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