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株洲新型工业化新跨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颜石生
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株洲,作为“一五”、“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是湖南乃至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为此,我们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加快调整改造与振兴,促进株洲老工业基地新发展,实现株洲新型工业化新跨越。
坚定信心振兴势在必行
“一五”时期,国家在株洲安排建设了多个重点项目。这些重点项目的布点,不仅初步构架了株洲这座工业新城,而且逐步带动了一大批地方骨干企业相继在株洲建成,促使株洲工业形成了涉及34个行业的完整体系,创造了50多个“全国第一”的产品。经过50多年的发展,株洲现在的综合经济实力已经位居湖南省第二。2004年,全市完成GDP452.5亿元,人均GDP达1528美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1.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8%;株冶集团、湘火炬两家企业进入全国工业企业500强;硬质合金、电力机车、电锌等10多种产品产量占据全国首位。
从基础和优势看,株洲具备实施振兴的条件。一是有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从区位条件看,株洲是湖南省重点发展的“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和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接接受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从交通状况看,株洲是我国江南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先后修建的浙赣、湘黔和京广铁路在市区交汇,待建的武广客运专线也已确定在株洲设站。二是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株洲是世界五大合金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中国最大的有色冶炼和电力机车科研制造基地、江南最大的铁路货车制造基地和航空发动机和火花塞制造基地,以新材料、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初具规模。三是有较强的科技与人才实力。全市有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技术中心4家、省级技术中心6家。四是有较为改善的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株洲多次作为全国改革的试点城市,先后经历了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优化资本结构,增强企业实力”的城市综合配套改革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通过改革,一批大中型企业的组织结构不断改善,运行机制日渐优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曾被多家中央新闻媒体誉为“株洲现象”。
明确目标振兴突出重点
明确奋斗目标,是实施振兴战略的前提。在充分考虑发展需要和可能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以下三大奋斗目标:
“千亿”总量目标:力争通过调整改造与振兴,到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4%左右;工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率1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5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8:54:38。
“6+3”产业目标:“6”是指壮大交通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及深加工、农产品加工、化工、陶瓷和现代物流等六大支柱产业。 “3”是指培植医药、电子信息和旅游等三大新兴产业。
“双10”工作目标:一是建成株洲冶炼集团、株洲电力机车集团等十大标志企业集团;二是建成城市轨道车辆制造工程、有色金属深加工系列产品工程等十大标志性工程。
把握原则振兴张扬个性
振兴株洲老工业基地,我们从实际出发形成了以下四项原则:
以“重”为主,突出特色。重化工业比重高是株洲市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也是特色所在。我们将在振兴株洲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继续突出这一特色,做到发挥优势、再创优势,切实提高重工业,特别是装备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以“融”为重,接轨华南。株洲将抓住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机遇,加速融城进程,使长株潭三市成为全省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地,最终加快实现株洲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目标。同时,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主动接受粤港澳经济辐射,积极承担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融入华南经济圈,实现在中部地区的率先崛起。
以“资”为本,挖掘潜力。在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既要立足现有的基础和能力,也要放眼国内外市场变化,积极推进资本运营,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总体思路是靠改革盘活存量,靠招商扩大增量,通过存量和增量的共同推动和引导,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以“聚”为核,建设园区。在株洲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将结合工业园区的定位和建设,对重点产业坚持合理的空间布局,促进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带来规模效益。
创新思路振兴合力奋进
振兴株洲老工业基地,必须采用新的思路、新的体制、新的机制和新的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共谋振兴,合力奋进。
在观念更新上,坚持“破”“立”结合。破除“夜郎自大”意识,树立跨越发展观,对照先进找差距,在找差距中加快发展、奋起跨越;破除“守株待兔”意识,树立实干发展观,要在苦干实干中争取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实现突破;破除“闭门造车”意识,树立创新发展观,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做到学人之长、创己之新。
在经济布局上,坚持 “进”“退”结合。坚持“有进有退”,做大做强国有企业。通过改制、股权转让、整体出售、破产等方式,使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和中小企业退出,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优势产业集中,使国有企业成为加快株洲重点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资源整合上,坚持“内”“外”结合。首先,着眼于“内”,激活内力。即构筑多元畅通的投融资渠道,探索建立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组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担保公司,强化上市融资工作;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吸引省外资本投资办厂,或以经济联合、技术合作、无形资产共享等形式来株洲投资兴业。其次,放眼于“外”,巧借外力。即建立完善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诚信体系,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战略目标,积极主动向金融机构推介项目,引导金融机构增加贷款投放。
在技术改造上,坚持“扬”“弃”结合。一方面,通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改造提升和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切实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另一方面,牢固确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快速发展,又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
在管理体制上,坚持“小”“大”结合。遵循“小政府、大服务”的发展方向,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原则,从政企不分转向政企分开,让政府管理社会,企业家经营企业。政府对企业从单一管理转向综合服务,从微观控制转向宏观调控,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
协调统筹振兴科学发展
振兴株洲老工业基地,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大有可为,更需协调统筹。
坚持规划先行。株洲今后将形成“三圈”产业布局,即中心城区服务业经济圈、沿快速环道工业组团经济圈和城市周边卫星城镇经济圈;到2010年,株洲将重点发展交通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及深加工、化工、陶瓷、农产品加工和现代物流等6大过100亿元支柱产业;积极培植医药、电子信息、旅游等3大过50亿元新兴产业;壮大十大企业集团,建成十大标志性工程;全市GDP达到1000亿元。
积极申报项目。近两年来,通过与国家发改委衔接,我们在全市范围内筛选上报了一批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工业国债项目,目前有4个项目进入评审阶段,有望得到支持;通过编制上报《清水塘工业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在一期工程中,有5个企业的5个环保项目,得到了国家拨款和国债转贷资金支持;通过向上申报轨道交通产业化基地、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产业化基地、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化基地建设等3个项目,国家将给予专项支持。
狠抓改革改造。为了彻底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我们“不惜血本”,累计投入20多亿元用于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可望在今年底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同时,为优化工业产品结构,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作者系株洲市人民政府市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3387.htm